文/高從堦
從膜應用大國向膜技術強國轉變
文/高從堦
膜產業被國家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膜工業在國家大力支持、市場需求激增的大好形勢下迅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膜技術發展最活躍、膜工業增長最快、膜應用市場最大的地區之一。
“十二五”期間,中國膜工業產值以年均24%以上的速度增長,2014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預期設想。一批企業迅速成長,大批產品和工程化技術被國外客戶采用,中國膜產品紛紛進入國際市場。
“十三五”期間,中國膜工業協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年均增長率達到或超過20%,到“十三五”末產值規模再翻番,達到2500億~3000億元,膜產品出口產值每年超過100億元。要形成“龍頭企業引領、骨干企業支撐、中小企業配套”的格局,其中龍頭企業要實現“10、20、30”的目標:培育10家年產值50億~100億元的企業、20家年產值10億~50億元的企業、30家年產值5億~10億元的企業。
“十三五“期間,膜技術創新應有新的突破,實現由膜應用大國向膜技術強國的轉變。其中反滲透膜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反滲透膜國產率達到40%~60%;納濾膜、超濾膜和微濾膜(含MBR)質量實現新突破,國內市場占有率達60%~80%。
在離子交換膜方面,開發出面向化工、冶金、生物工程等要求的高性能分離膜。其中氯堿工業用的離子膜產業化,膜電阻和跨膜電壓等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內市場占有率實現30%~50%;燃料電池膜研究實現新突破,形成產業化并大力推廣應用;實現工業用高性能雙極膜裝備產業化,并大面積推廣應用;針對酸堿回收,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的滲析和電滲析設備并產業化應用。
在光電膜方面,強化鋰電池隔膜的研制開發和生產的升級改造,改變目前只能生產低端鋰電池膜的現狀,盡快實現中高端市場需求的隔膜材料國產化;加快液流電池隔膜材料國產化的進度;圍繞太陽能光伏產業需求,開發雙向薄膜,提升EVA膜性能。
在氣體分離膜方面,重點是CO2等酸性氣體分離膜,空氣中PM2.5的分離膜,及富氮、富氧、脫濕、氫和有機蒸氣回收等分離膜的產業化等。
此外,要大力開發各種適合于不同條件下的特種分離膜。開發出2~3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特種分離膜材料,實現推廣應用,促進老舊傳統工業的技術升級及創新;用先進的膜技術促進各種工業廢水、廢液中寶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
在膜生產技術創新的同時,還應重視膜原料及配方的研究。力爭研制出5~6種新型膜用基礎材料,使其中2~3種實現產業化,包括PVDF國產化率超過60%;研制出高性能、抗污染、抑菌等新型功能膜材料的配方5~6種,使其中2~3種實現產業化。
要實現“十三五”中國膜工業產值翻番目標,還需要國家采取一些保障措施。一是鼓勵支持技術創新。依托骨干企業,示范建設幾家國家級技術中心、省級技術中心;支持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創新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同參與的技術開發模式,加強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優化企業規模結構。形成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支持骨干企業組建大公司或企業集團;支持和引導百家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三是制定完善膜行業標準。健全膜產業市場準入制度,完善膜產品和工程企業資質認定和特許經營權制度;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完善膜產業標準體系;充分發揮協會和相關聯盟的作用,開展企業信譽和產品質量管理;積極借鑒引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推動膜產品標準修制定。
四是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利用中央財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等;綜合采用財政投資政策、稅收優惠政策、融資優惠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多種政策;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膜工業市場;探索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
通過“十三五”的努力,中國膜工業不僅要力爭實現產值翻番目標,同時還要為膜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結構優化和未來更好更快發展奠定堅實的科技和產業化基礎。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膜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