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和
煉油工業需要深度調整
文/朱和
當前我國煉油工業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石油需求增速放緩,煉油產能過剩問題凸顯;二是環保要求日趨嚴格,油品質量升級、安全節能、綠色低碳發展的壓力和成本明顯增加;三是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的要求更高,市場競爭加劇。為此,中國煉油工業應從過去的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深度調整,大力化解產能過剩;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依靠技術創新、工程創新、管理創新,實現由大變強。
“十三五”期間,我國煉油產能增速較“十二五”有所放慢,但仍將保持一定增勢。根據目前各煉油企業在建、擬建和規劃項目情況測算,預計2020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超8億噸。此外,預計有逾1億噸的煉油能力將推遲至“十四五”期間投產。未來成品油消費量增速將放緩,煉油能力過剩問題依然嚴重,必須通過淘汰落后煉油能力來調整存量,確?!笆濉逼陂g我國煉油工業的健康發展。
同時,我國還應本著選好項目、做精增量的原則,適當新建、擴建一些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煉油項目。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國煉油行業擴能的主要力量。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國中化等大型國企也有擴能計劃,加上部分有條件的地煉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并走向規?;?,以及神華等企業煤制油新項目的投產,共計約有15個新建及改擴建煉廠項目。煉油業市場主體多元化趨勢,在“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明顯。
目前我國年煉油能力約為7.3億噸,再增長的空間已經受限。因此,必須堅決調整壓縮煉能存量,加強宏觀調控,打破部門保護和地方保護主義,果斷、堅決而妥善地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的發展騰出空間。同時,要控制投資、投產節奏,既要避免投產過分集中,也要避免出現局部地區扎堆建設,使布局出現新的不合理情況。要嚴把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關,支持一批先進的現代化煉化一體化大項目建設,使其成為中國煉油工業的支柱。
隨著大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投產,我國裝置的大型化程度、進口原油加工能力、煉化一體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到“十三五”末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煉廠裝置平均規模將分別提高到約850萬噸/年和930萬噸/年。
此外,隨著新型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的快速發展,傳統煉化一體化模式正面臨新的挑戰,可能出現煤、氣、油煉化綜合一體化的新模式雛形。未來要借助千萬噸級煉油廠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擴建及新建項目,加強公用工程系統的優化整合,實施煉油、化工產業鏈之間的資源整合優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價值,實現煉油、化工協同發展。
“十三五”期間,油品質量升級仍是我國煉油工業轉型升級的一件大事。國Ⅴ汽柴油標準將于2018年1月 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這給煉油企業帶來了裝置改造、工藝改進、投入增加的巨大壓力。國Ⅴ標準汽柴油硫含量指標降至10微克/克,其他指標也有更高要求。
新《環保法》已于2015年初開始實施。煉油業既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耗能大戶和排放大戶,實現低碳綠色循環發展是煉油業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十三五”期間,煉油行業要加大節能減排、能量系統優化、清潔化生產等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研發利用,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產能,使“三廢”排放滿足新《環保法》要求;改善能耗、物耗、節能減排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推進清潔、綠色生產,從生產過程、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未來,一些過去位于郊區、身陷“圍城”、地處“鬧市”的煉廠可能需要逐步遷址,以適應新型城鎮化推進的要求。同時,我國煉油與油品銷售業也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積極參與替代能源的產銷服務,在電替代、氣替代、生物替代等方面尋求新的綠色低碳業務發展增長點。
油氣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中之重。煉油業如何把握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化解國內過剩煉油能力,加快煉油業“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
“一帶一路”涵蓋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多個合作區,涉及18個國家的69個油氣合作項目。截至2013年底,我國在“一帶一路”所涉及區域的油氣投資累計687億美元,占海外總投資近45%。2013年,我國從這些區域進口原油5800萬噸,占原油進口總量的19%。
“一帶一路”沿線有些國家的煉油業水平較低,幾近空白,且需要進口成品油。中亞地區煉化工業基礎薄弱,規模不大;俄羅斯煉油規模雖然較大,但設備、技術較為陳舊,亟須升級換代;中東地區為發展多元化經濟,正繼續發展煉油能力,需要國際先進技術支持。
我國煉油工業經過新中國成立65年來的發展,形成了從科研、設計、工程建造到生產煉制、儲運銷的完整體系,已具備較強實力,能夠在“一帶一路”原油加工帶建設中發揮較大作用。
(作者為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