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士波 王相民 呂丙芳 李愛華(山東龍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淄博 255000)
PCCP管道陰極保護技術研究
邢士波 王相民 呂丙芳 李愛華(山東龍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淄博 255000)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簡稱PCCP)長期埋設在土壤中,PCCP管道中的鋼構件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電化學腐蝕,必須對其采用有效的防腐措施。實踐表明陰極保護是最佳防腐的方法。本文主要對PCCP管道陰極保護技術進行了研究。
PCCP管道;陰極保護;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PCCP管道采取的陰極保護措施,有效地解決了PCCP管道的腐蝕問題,延長了管道的使用壽命。本文主要對陰極保護在PCCP管道防腐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目前,對于陰極保護準則只規定了兩項指標:一是規定預應力鋼絲和其他金屬部件的陰極極化值至少100mV,但同時也指出:少于100mV準則時,仍可提供足夠的陰極保護;二是規定應避免極化電位比-1000mV更負,以防止氫的產生和可能的高強預應力鋼絲的氫脆。
埋地PCCP管道的陰極保護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種是外加電流式的,另一種是犧牲陽極式的。外加電流式陰極保護方式最大優點在于輸出電流量受土壤、地下水的電阻率限制小,輸出電流容易調節,對鋼質管道保護范圍較大。主要缺點在于需要外部電源,需要專門維護運行,一旦極化電源故障而又不能與廠家落實恢復正常運行,陰極保護措施形同虛設,PCCP管道必然遭受腐蝕;對于PCCP管道而言,最負的陰極極化電位是有嚴格規定的,因此,雖然輸出電流容易調節,但調節范圍不大,優點難以發揮,同理,保護范圍較大的優勢也難以發揮,除非多建陰極保護站,但這樣一來,建站費用和日常維護費用都會增大。還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注意:如果控制不當或巡檢不及時,而使最負陰極極化電位負于-1000mV,那么將會積累預應力鋼絲氫脆的風險,犧牲陽極式陰極保護的最大優點在于不需要外部電源,不需要專門的日常維護運行,只要設計合理,施工符合要求,就能自動地發揮保護作用,可以確保最負陰極極化電位不會負于-1000mV,不必擔心氫脆的風險。最大的缺點在于施工時,安裝犧牲陽極的工作量較大,輸出電流受土壤電阻率的影響大。對于埋地的PCCP管道,建議采用犧牲陽極式陰極保護。
可供比較的犧牲陽極有三種:鋁合金、鎂合金和鋅合金。鋁合金犧牲陽極在海水和氯離子含量高的水介質中有許多優點,陽極性能良好。但在中、堿性土壤環境中電流效率很低。故不適合用于除海洋灘涂以外環境的埋地PCCP管道的犧牲陽極式陰極保護。鎂合金犧牲陽極密度小,電位很負,因此對鐵鋼材料的驅動電壓大,標準型的開路電位為-1.55V,鎂錳型的開路電位能達到-1.63V,所以,盡管它的電流效率低,一般只有50%左右,但還是埋地鋼管常用的犧牲陽極之一。不過,鎂合金犧牲陽極不適合用來保護埋地的PCCP管道,這這是由于它很負的電位很容易造成預應力鋼絲的保護電位會比-1000mV更負,而這正是NACERP0100要求應加以避免和防止的。鋅合金犧牲陽極具有溶解性能好,電流效率高,保護效果可靠,容易制造,價格較低等優點,缺點是電位沒有鎂合金陽極那么負,開路電位只有-1.10V,對鋼鐵材料的驅動電壓不如鎂陽極大。而正是由于它的這一缺點,使它更加適合用于埋地PCCP管道的陰極保護,因為它的開路電位只有-1.10V,用鋅合金犧牲陽極可以確保預應力鋼絲的保護電位不會比-1000mV更負,從根本上防止了氫的產生及氫脆隱憂。因此,建議采用鋅合金犧牲陽極。
在施工期間,首先PCCP管段通過銅芯電纜連續性跨接,跨接電纜兩端分別牢固地焊接在PCCP管兩端引出的鋼片上;陽極具體布置本著保護電位分布均勻、盡量減少陽極間相互屏蔽和管道前后壁自我屏蔽影響、利用管線陰極保護的施工原則,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管道兩側均勻交叉埋設,以盡量避免管道本身兩側的自身屏蔽影響。其次是,鋅陽極與陽極電纜的組裝,陽極與電纜之間的聯接采用錫焊。在焊接點上涂覆環氧涂料,加纏電工膠布和絕緣膠帶,再包覆熱收縮套,并再纏膠帶保護。嚴格保證焊接牢固并且絕緣性能良好。在組裝犧牲陽極之前,檢驗陽極表面是否有油污和氧化物。犧牲陽極表面的油污和氧化物能降低陽極的活性,影響陽極電流的發生,所以陽極表面如存在油污和氧化物,應采用砂紙將陽極表面打磨干凈。填料包的組裝在室內進行,保證陽極四周的填料厚度一致、密實,各邊厚度不小于50mm。填料應調拌均勻,不得混入石塊、泥土、雜草等等。每支陽極需要填料約30kg。陽極填料包放入陽極坑后,對坑內澆水,坑內水位必須完全侵泡填料包,且坑內積水必須保持一段時間,必須徹底浸沒填料包。陽極床回填時,應向陽極床內回填細土,禁止向坑內回填沙石、水泥塊、塑料等雜物。
PCCP管道陰極保護技術的實施,必須了解和遵循陰極保護效果設計準則和方式,在材料的選擇上,建議采用鋅合金,在安裝上一定要規范。
[1]洪乃豐.基礎設施腐蝕防護和耐久性問與答[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