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興隆臺油田沙三段勘探潛力研究
白雪松(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隨著勘探開發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往勘探過程中的相對低產層系的勘探價值逐漸凸顯,通過實施壓裂改造,進一步認識到類似區域的勘探開發潛力。通過綜合運用地震、地質、測井等多種資料和技術手段,開展構造精細解釋、儲層預測研究和油氣成藏規律分析,重新落實興隆臺油田沙三段的油氣分布規律,尋找有利勘探目標。
興隆臺油田;沙三段
興隆臺老區東營組、沙一段、太古界潛山油藏的勘探程度和開發程度均較高,只有沙三段的勘探程度較差,急需開展興隆臺油田沙三段勘探評價工作,尋找有利圈閉,為今后的勘探開發奠定基礎。2013年,優選儲層發育較好的馬深1井對沙三段進行試油。該井壓裂后投產,目前日產油11t,已累計產油6851t,證實了沙三段良好的產能,增加了沙三段評價工作的可行性。
本區鉆揭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太古界、中生界、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東營組)、上第三系(館陶組、明化鎮組)、第四系平原組,其中沙三段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層。沙三段上部為灰色泥巖夾薄層灰白色砂巖、含礫砂巖,下部為深灰色泥巖夾灰白色砂巖、含礫砂巖。
沙三段底界構造高點埋深2250m左右,NE向主干斷裂斷距較小,近EW向次級斷裂斷距較大,形成近似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構造格局;沙三中段底界構造相對簡單,地勢較陡,斷層發育較少,構造高點埋深2200m;沙三上段底界地勢相對變得較緩。高點位于工區中部興隆臺潛山主體附近,斷裂增多,近東西向次級斷層形成沙三上段斷裂活動的主體,對沙三段圈閉的形成及油氣運移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區目的層主要以三級斷層為主,沙三上段斷層以東西向為主,主要發育時期為Ed,普遍斷距相對較小,共發育約15條斷層平行展布,區內延伸最長的為興91南斷層,達到11km;沙三底界主干斷裂為北東向,近東西向次級斷層交于主干斷裂之上,發育時期為Mz~S3時期,興西斷層斷距最大650m,馬古3北斷層區內延伸長度最長達到9.3km,形成南北分塊東西分帶的構造格局。
沙三時期是盆地裂張深陷期,尤其以中期構造運動最為強烈,來自東側隆起的碎屑物質經短距離搬運直接入湖,形成了冷家地區以近岸水下扇沉積為主,重力流水道和滑溻濁積等多樣式、復雜的沉積體系。在研究區沙三段識別出3種主要相類型:近岸水下扇、湖泊、滑塌濁積扇相。
(1)油氣分布特征 平面上:沙三段整體含油,主要富集區分布在工區中部興隆臺潛山古隆起構造高部位及其邊部,向低部位減薄至尖滅,油藏類型主要為構造—巖性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垂向上:沙三段縱向上砂巖層數多,砂體厚度以40-70m為主。主要以全段純油為主,油層厚度較大。油層之間有明顯的隔夾層,全區無統一油水界面。
(2)油氣成藏主控因素 ①儲層控制因素。本區油層主要分布在儲集條件較好的滑塌濁積扇辮狀溝道和近岸水下扇辮狀河道。沙三段近岸水下扇砂體和濁積溝道砂巖均可作為較好的儲層。沙三中段以滑塌濁積扇砂體儲集物性最好,砂、泥巖分異好,是目前本地區含油性較好的砂體。②生油巖分布控制因素。本區的沙三上段的油氣以自生自儲近距離運移為主,這與近岸水下扇的辮狀河道及濁積河道砂體直接伸入深湖中與生油巖直接接觸,油氣充注程度高有關,因此,大部分高產井均位于暗色泥巖厚度高值區及圍斜部位,形成產量高的油氣藏。
從本區油氣分布規律來看,沙三中段油層為本區的主力油層,綜合研究表明,興隆臺潛山南部及圍斜部位、馬圈子和興隆臺潛山結合部位是有利的勘探目標。本地區含油層段主要為滑塌濁積扇和近岸水下扇沉積,儲層物性相對較好,沙三中段沉積環境及蓋層條件相對沙三上段和沙三下段好,成藏條件優越,是今后滾動勘探的有利目標。
①構造解釋研究表明:近北東向的臺安~大洼斷層為長期發育的控制洼陷沉積的斷層,對分支斷裂展布、儲層發育程度、油氣的運聚及分布格局起著重要作用;近東西向斷層起到分塊作用,控制著本區沙三段圈閉和斷階帶的形成,這兩組斷裂對于圈閉的形成和油氣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沉積相研究和砂體預測表明:本區沙三段發育近岸水下扇、湖泊和滑塌濁積扇沉積體系,沙三中段的滑塌濁積扇砂體是本區最有利的含油儲層,已知的絕大部分油氣均分布在此相帶中,近岸水下扇扇中亞相的水道微相次之,滑塌濁積扇主要發育在沙三中段的深水區。砂體縱向上疊加厚度大,平面上分布不連續。
③本區主要有三種類型油氣藏:構造油氣藏、構造—巖性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鷿岱e扇砂體是本區最有利的含油儲層,近岸水下扇扇中亞相的水道微相次之。
④經儲層預測及有利圈閉評價,提供4口建議井位,均為巖性圈閉。預測有利含油面積4.0km2,預測石油地質儲量1144×104t,可采儲量205×104t。
[1]趙徽林,劉孟慧.湖底扇相模式及其在油氣預測中的應用[J].華東石油學院學報,1984.
[2]劉寶君.沉積巖石學[M].成都:地質學院地質出版社,1980,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