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祥/農業部畜牧業司
?
我國畜牧業形勢與發展方式
馬有祥/農業部畜牧業司
農業部畜牧業司馬有祥司長
長期以來,獸醫藥品行業為畜牧業的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如果沒有獸醫及藥品行業的保障,中國畜牧業不會走到今天。我國畜牧業發展總體情況大致可以總結五點:
1.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我國是世界第一畜禽養殖大國,肉類產量8 706.7萬噸,禽蛋產量2 893.9萬噸,穩居世界第一,奶類產量3 841.2萬t,居世界第三,人均肉類占有量63.7 kg,人均禽蛋占有量21.2 kg,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奶類占有量33.6 kg,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2.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2014年,我國生豬存欄4.66億頭,出欄7.35億頭,居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總量的一半,豬肉產量5671.4萬t;人均占有量41.5 kg;就家禽業來說,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禽蛋生產國、第二大禽肉生產國,2014年,全國家禽存欄57.79億只,出欄115.42億只,總飼養量約占世界的30%,禽蛋產量占世界的40%,禽肉產量1 750.7萬噸,雞肉產量占世界的14%,鴨肉產量占67%,鵝肉產量占94%,蛋雞年存欄2 000只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8.8%,肉雞年出欄10 000只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3.3%;奶業是我國的朝陽產業,是畜牧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產業,2014年奶牛存欄1 433萬頭,奶類產量3 841.2萬t,居世界第三,僅次于印度、美國,年存欄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為45%,比2008年提高25.5個百分點,荷斯坦奶牛單產6 t,比2008年提高1.2 t,機械化擠奶率90%以上,比2008年提高39個百分點。
3.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鏈不斷延長,集約化程度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科技貢獻率去年為57%。
4.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1987年第一次全國抽查飼料質量,合格率僅為20%,去年為96.2%,抽檢各類飼料產品3 424個,合格率為96.9%;2001年畜產品抽檢合格率不足70%,去年達到99%以上;生鮮乳制品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在100%。
5.依法興牧水平不斷提高,法律法規:《畜牧法》、《草原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依法行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06年中央財政資金38.4億元,2014 年324.3億元,“十一五”年均116.4億元,“十二五”年均330.3億元。
今年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年初畜產品價格行情低迷,養殖效益不佳,隨著消費季節性回暖,特別是生豬價格止跌回升,畜牧業發展勢頭逐步向好。2012年、2013年養豬業微利運行,2014年又嚴重虧損,平均每出欄一頭商品肥豬虧損110元,2015年前8個月,每出欄一頭商品肥豬平均盈利21元。禽蛋生產穩步增長,8月份,產蛋雞存欄環比增長3.5%,同比增長5.4%,1~8月份雞蛋總產量同比增長3.1%;肉雞存欄低位徘徊,肉雞存欄同比減少24.3%,1~8月累計出欄肉雞同比下降2.8%;禽類產品價格震蕩下行,蛋雞、肉雞養殖效益總體下滑,出欄一只肉雞盈利1.84元,1~8月份每只產蛋雞累計盈利約5.78元,比去年同期少賺8.28元。牛羊肉價格延續消費淡季下降趨勢,養殖效益出現下滑,養殖效益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出欄一頭450公斤肉牛平均純收益約為1 754.92元,同比減少15.1%,環比增長24.5%;出欄一只45公斤綿羊平均純收益約為168.54元,環比下降13.65%,同比微降0.09%。
下半年主要畜產品價格后期走勢有望回升。生豬供需仍呈緊平衡產能維持低位調整,生豬價格總體保持上漲勢頭,不會出現暴漲;家禽產能仍在低位徘徊,消費信心恢復和豬價上漲,雞蛋價格會有所上漲,但總體漲幅不大,肉雞預計下半年會有所上漲;牛羊肉供需平衡的格局有所緩解,價格仍在高位運行,但漲幅會有所緩和;奶業奶源市場供求由相對過剩向相對平衡轉變,生鮮乳價格已基本觸底,預計后期仍在低位運行。
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較好。飼料質量安全監測,抽檢各類飼料產品3 424個,合格率為96.9%;“瘦肉精”專項整治,抽查610個養殖場戶,抽檢1 827個樣品,“瘦肉精”檢出率為0%;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行動,抽檢生鮮乳收購和運輸環節樣品12 064批次,三聚氰胺檢測值全部合格,奶站、運輸車標準化管理達標率分別達到99.92%、100%。
我國畜牧業傳統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畜產品總量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正處于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常態下畜牧業面臨新的挑戰:畜產品消費增長逐步趨緩、畜產品質量增進趨緩、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疫病和質量安全事件威脅、發展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進口沖擊壓力越來越大。
六項重點工作:
1.抓好產業規劃布局,搞好頂層設計。
生豬—加快發展增長潛力較大的地區,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種養結合養殖基地,做大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實現產加銷對接;適度發展傳統優勢產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擴大屠宰加工能力,提高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布局南方水網地區,調整區域內生豬產業布局,以發展種養配套、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為主體,轉變生產方式。草食畜牧業—北方牧區要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式,推廣舍飼、半舍飼、加快品種改良,提高生產效率;黃淮海等傳統農區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糧食就地過腹轉化,提升發展質量;農牧交錯帶要調整種植結構,推進糧改飼,種養結合,帶動牧區家畜繁育和農區架子牛羊育肥;南方草山草坡,在開展草種改良的基礎上,利用好冬閑田,大力發展草食牧業。家禽—北方白羽、南方黃羽的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要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加快產業轉型;“北蛋南移”步伐加快,南方新型產區發展勢頭好,市場有潛力。
2.抓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實現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強化指導和服務,貫徹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在創新技術工藝和模式上下工夫,大力推廣糞污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模式。要大力推進畜禽清潔養殖,推廣節水清糞工藝,配套建設節水控水、防雨防滲設施,最大限度減少糞污特別是污水產生量。
3.抓好現在畜禽種業,加快核心種源國產化進程。
培育壯大種業企業,通過項目引導、政策獎勵等手段,鼓勵規模大、實力強大“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育種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4.抓好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開展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爭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規?;B殖管理和設施水平,推廣智能化、標準化、網絡化養殖設施裝備,提升畜牧業生產水平和效益。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產業化水平。
5.抓好草食畜牧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發展草食畜牧業是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突破口,重點是五方面工作,增量提質擴母畜、多措并舉轉方式、堅持不懈推品改、以養帶種增飼草、創新機制促金融。
建立畜牧業穩定發展的調控機制:金融方面,開展財政促進金融支農創新試點;保險方面,爭取啟動生豬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期貨方面,配合推動生豬期貨上市;收儲方面,完善生豬調控預案;信息監測預警方面,打造畜牧業信息發布窗口。
(本文根據會議資料整理,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