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生/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動物疫病防控形勢與措施
陳偉生/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偉生主任
疫情:1.我國重大動物疫病總體下降,但病原依然存在。2.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個別地區呈流行狀態。3.外來動物疫病威脅持續存在。特征:一是病種多、新增快,目前納入一、二、三類疫病管理的病種共157種,其中流行廣泛、危害嚴重的超過40種,新傳入動物疫病20多種。二是病原復雜、變異快,同一個區域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并存,同一動物種類一、二、三類疫病并存,同一種疫病不同亞型并存,病原不斷發生變異、背景日趨復雜。三是流行廣泛,多種重大動物疫病呈全國性分布,多種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性流行,此外,種豬場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多種病原持續存在,種禽場禽白血病、白痢感染率較高,源頭治理任務艱巨。
牧情:1.養殖方式由散養逐漸轉向規模與散養并存,但以散養和中小規模養殖為主的養殖方式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2.養殖結構由分散逐漸轉向區域,畜禽總量和養殖密度不斷提高,使病原體可增殖或潛在可增殖的宿主也相應增多,病原體變異幾率加大。3.流通方式由區域逐漸轉向全國,畜禽遠距離調運和集散市場流通日益頻繁,鮮活現宰的消費習慣等短期不易改變。4.畜產品從出口逐漸轉向進口,入世以來,肉類及奶類進口量大幅增加,畜產品貿易逆差大,走私也時有發生。
民情:質量安全要求高,疫病防控認識城鄉差距大。1.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因素,使社會對動物產品要求高,吃飽吃好吃出健康。2.城鄉差別,疫病防控認識差距大。以人獸共患病為例,媒體關注,城市居民重視,主動性強;而農村的狂犬病、牧區的包蟲病,提高農牧民的認識還需一定時間。
國情:保供給——獸醫財政支持政策。2007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保公共安全——以人為主的防控策略。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基本由衛計委牽頭,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關鍵在動物疫病的防控。
世情:新理念:理念不斷更新,防控定位高。動物疫病防控活動是公益性的;打破國家、機構、組織和部門間障礙,把動物—人—生態環境看做一個整體;要求有合適的法律、充足的醫院、有力的執行等能力,鼓勵成員采用獸醫體系質量國際標準。定位:第一階段—以診斷和治療普通動物疫病為主的個體獸醫階段;第二階段—以控制和消滅重大動物疫病為主的預防獸醫階段;第三階段—獸醫工作領域大幅度拓展的階段,保護動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提高動物福利、保護環境和關注氣候變化。
獸醫實情:疫病防控基礎薄弱,防控壓力大。防疫需求增長快與獸醫基礎發展慢的矛盾,尤其是基層防疫體系力量薄弱、條件差更為突出。
動物疫情防控總體策略:
1.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治策略。
有計劃的控制、凈化、消滅對畜牧業和公共衛生安全危害大的重點病種,推進重點病種從免疫臨床發病向免疫臨床無病過渡,逐步清除動物機體和環境中存在的病原,為實現免疫無疫和非免疫無疫奠定基礎。
2.畜禽健康促進策略。
健全種用動物健康標準,實施種畜禽場疫病凈化計劃,對重點疫病設定凈化時限。完善養殖場所動物防疫條件審查等監管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實施動物健康檢測,推行無特定病原場(群)和生物安全隔離區評估認證。扶持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逐步降低畜禽散養比例,有序減少活畜禽跨區流通。引導養殖者封閉飼養,統一防疫,定期監測,嚴格消毒,降低動物疫病發生風險。
3.外來動物疫病風險防范策略。
強化國家邊境動物防疫安全理念,加強對境外流行、尚未傳入的重點動物疫病風險管理,建立國家邊境動物防疫安全屏障。健全邊境疫情監測制度和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機制,加強聯防聯控,強化技術和物資儲備。完善入境動物和動物產品風險評估、檢疫準入、境外預檢、境外企業注冊登記、可追溯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強外來動物疫病監視監測能力建設。
主要防控措施:實行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制度、實行動物疫情監測預警制度、實行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制度、實施動物疫病的控制與消滅計劃、實行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與監管制度、實行官方獸醫制度和執業獸醫制度。
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防控主體結構失衡,二是防控措施結構失衡,三是防控監管結構失衡。
應對策略:
(一)把握防控方向,適應防控需要
1.堅持主體責任與服務多元化的防控方向。
發揮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務職能,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責任和范圍;進一步明確養殖者的義務主體、執業獸醫的技術服務主體、官方獸醫的監管主體職責;由單純的政府供給轉變為社會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類獸醫服務機構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動物防疫體系。
2.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
逐步調整當前重大動物疫病以免疫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綜合防控,提高養殖場與基層綜合防控水平;從根本上講,必須加快養殖業、屠宰加工業和畜產品流通等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經營。
3.堅持以監促免、以管促防的防控方向。
以強化監測預警來促進免疫措施的落實;以強化防疫監管來促進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重點抓生產環節規模養殖企業與專業大戶防疫監管、畜禽出欄與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以及流通環節的監督管理,發揮全程監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選擇有效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1.防控措施選擇的原則。可行性(充
分考慮本國畜牧業發展狀況、疫病流行特征、現有技術水平、可調配資源等多種因素,根據不用疫病特點以及實際需要分別制定各個階段各有側重點的綜合防控措施)、階段性、差異性。
2.不同病種的選擇。
對于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全國性控制計劃,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在目前以免疫為主的基礎上,逐步采取以監測、撲殺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對于人畜共患病,實施區域性控制計劃,布病、包蟲病、血吸蟲病等在不同流行區采取不同防控措施,實施區域凈化;對于外來動物疫病,實行邊境及口岸監測與風險評估;對于經濟類病,實行政府引導、養殖者自主防控,豬偽狂犬、豬瘟、PRRS、禽白血病、白痢等以養殖企業自主凈化為主。
(三)實施戰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1.實施全國重大動物疫病控制和撲滅計劃,選擇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全國防制計劃;根據法規與隊伍能力、基礎設施與技術支撐、財政與公共支持等條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撲滅計劃;通過加強疫病免疫與監測預警,以主動監測結果引導疫病監控和撲滅計劃的穩步推進;通過推行區域化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逐步實現在全國范圍內撲滅某種動物疫病。
2.實施規模化養殖場動物疫病凈化計劃,在總體思路上,政府引導、企業自愿,“逐場推進、分層實施、集成推廣、示范帶動”;在凈化病種上,優先選擇凈化垂直傳播的或有較好技術支撐、較小污染面的疫病,通過凈化一種或多種疫病提升養殖場或區域的綜合防控水平;在凈化方式上,根據不同疫病感染程度、防控目標的不同、分別采用垂直凈化和水平凈化兩種不同的凈化模式,以場為單位開展種畜禽垂直傳播性疫病凈化,以行政區域為單位開展奶畜區域性水平凈化,探索“種、場、區”的凈化模式。
(四)加速監督信息化,促進疫病防控
“互聯網+”戰略已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將在疫病防控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切斷傳染目前有效的辦法就是實行從養殖到屠宰全鏈條動物衛生信息化監管,實現動物及動物產品的可追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疫病診斷系統、疫情監測系統、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系統、養殖場戶防疫信息、畜禽屠宰信息、無害化處理信息等融合,建立動物衛生大數據平臺。
(五)加強體系與能力建設,保證防控措施落實
一是以深化獸醫體制改革為契機,加快獸醫工作體系建設。二是以提高法律保障力為核心,加快政策法律體系建設。三是以強化實驗室網絡建設為重點,加快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四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本文根據會議資料整理,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