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
國際社會歷來是大國縱橫捭闔的舞臺。近期印度總理莫迪高調訪美,讓世界的焦點又一次集中在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第二人口大國印度以及當今世界的霸權國家美國身上。9月30日,莫迪與奧巴馬在白宮會晤,討論了經貿、氣候變化和安全等諸多問題。從奧巴馬和莫迪會晤后的講話和兩國聯合聲明看,會晤涉及經貿、能源、氣候變化、防務、國土安全合作、高科技、太空和衛(wèi)生合作、全球問題等諸多話題。此次莫迪訪美受到美國的高度禮遇,其規(guī)格之高,令人驚訝:一個在幾年前還被美國政府限制入境的人何以在今天受到美國如此禮遇?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白頭鷹”與“印度象”之“愛”自然有其道理。
美國對美印關系的思考
對于美國而言,近期加強美印關系的發(fā)展,給予印度總理莫迪紅地毯的禮遇是首先是戰(zhàn)略方面的考慮。作為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家”,美國的戰(zhàn)略目標一直是防止歐亞大陸出現一個挑戰(zhàn)美國霸權地位的國家或者國家聯盟。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中國國力發(fā)展迅速,且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國家利益等諸多方面和美國截然不同,遂被選定為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頭號國家。于是“空海一體戰(zhàn)”、“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等戰(zhàn)略紛紛出爐。然而遏制中國也需要成本,且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遏制的成本不斷上升。偏偏近年來美國的國力衰落,其過度擴張更是大大透支了國力。遏制中國日益上升的成本與美國逐漸衰退的國力之間構成了尖銳的矛盾。拉攏印度這個與中國有領土爭端和歷史宿怨的地區(qū)大國,并且在南亞抗衡中國,阻止中國海權勢力向印度洋發(fā)展是美國現實的戰(zhàn)略選擇。
眾所周知,海洋是財富流通的媒介,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財富,進而控制整個世界。美國是一個海洋帝國,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對海洋控制的基礎上的。美國海權理論的教父馬漢曾經說過:“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印度洋是7個大洋的關鍵。21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世界海權是一個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印度洋,因為世界資源最密集的地方在這里;世界海上交通要塞、最關鍵的地方也在這里。然而,近年來美國海軍的規(guī)模不斷萎縮,其艦艇規(guī)模已經從冷戰(zhàn)期間的近600艘降低到300余艘。這樣一支規(guī)模的海軍是無法控制全球海洋的。因此美國試圖通過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維系其對海洋的控制,并分別于2005年和2007年出臺了“千艦海軍”計劃和《21世紀海權合作戰(zhàn)略》,聲稱海上力量應更加熟練地與外國伙伴建立關系,就像和其它的美國軍事力量或政府部門交往一樣。為實現這一目的,全球海上伙伴關系計劃為確保海上安全、促進打擊海盜、恐怖主義、武器擴散、毒品運輸和其它非法活動提供了一個合作的途徑。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大國,美國強化與印度的關系隱含著通過拉攏印度,并與其合作從而維持美國在印度洋地位的戰(zhàn)略意圖。
美國為了國內軍工復合體攫取利潤,也需要與印度加強關系。所謂軍工復合體,就是政府部門,尤其是國防部門、軍工企業(yè)和國防科研機構等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軍隊為了自身利益,要求不斷改進武器裝備;政客為了自身的選票,力促擴大軍事開支以促進選區(qū)內的軍事基地建設,同時也為選區(qū)內的軍工企業(yè)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軍工企業(yè)需要更多的國家研發(fā)撥款以及軍事產品訂單;軍事科研機構要更多的科研經費。正是這些利益相關者相互關聯的利益需求,讓它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團體,一個復合體。這樣的利益集團在美國政壇勢力相當龐大,甚至可以左右國家的對外政策。印度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軍火進口大國,其龐大的軍火市場早就令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垂涎三尺。通過與印度交好從而打開印度的軍火市場進而獲取巨額利潤成為軍工復合體推動“白頭鷹”與“印度象”接近的強大動力。
印度對美印關系的考量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只是美國單方面對推動美印關系作出努力而得不到印度的回應與配合,恐怕雙方關系的發(fā)展也不會如此迅速。多年來,印度一直在大力加強軍備建設,其最大的對手是巴基斯坦,但印度曾公開宣稱,中國是其最大的潛在對手。自1962年邊境戰(zhàn)爭慘敗后,印度一直耿耿于懷,其假想敵緊緊鎖定為中國。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科技強軍計劃卓有成效。在裝備方面,東風-31B機動式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相繼入列;載人航天、中段反導、高超音速導彈以及反衛(wèi)星試驗相繼取得成功;在人員素質方面,中國軍隊相繼在坦克兩項等軍事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在軍費開支方面,中國的年度軍費開支約為1320億美元,印度僅為363億美元,后者很不情愿地發(fā)現,中印軍事力量的差距在快速拉大,印度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中國。于是在印度的戰(zhàn)略家們看來,通過與美國交好,不但能獲得先進武器及其技術,還能對中國形成一定的威懾,為印度的安全提供某種程度的保險。
而且,新任印度總理莫迪具有發(fā)展印度經濟的夙愿。從其執(zhí)政經歷看,莫迪總理對于發(fā)展經濟頗為擅長。上任伊始,莫迪就對印度的基礎設施打算進行雄心勃勃的改造計劃,其中包括向中國和日本引進高鐵,以期使印度的國民經濟有較快的發(fā)展。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經濟最發(fā)達的現代化國家,且其工業(yè)技術、管理經驗甚至包括農業(yè)技術都是印度急需的。此外,印度也需要美國對其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利益促使印度向美國靠近。
此外,印度在政治與外交層面也有接近美國的動力,印度一直在積極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果能在這方面得到美國的支持,將會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美印接近依舊存在障礙
但正如世界上每一枚硬幣都有兩個面一樣,美印關系的未來也有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目前在美印關系之間還是頗有幾個障礙阻止雙邊關系的發(fā)展,首先是雙方對國際戰(zhàn)略格局的看法與塑造存在矛盾。美國是作為現在唯一超級大國,是國際政治經濟規(guī)則的主要制定者和受益者,也是現行國際格局的守成者。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將可能要求修改對己不利的規(guī)則,分享美國權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是美國極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此外,印度的崛起將意味著多極格局的形成,這對美國的霸權護持戰(zhàn)略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所以在一些國際重大事務中,兩國存在著不小的矛盾,比如印度最近否決WTO巴厘島協議讓美國大為頭痛。
雙方在地緣政治領域也有不和諧的聲音。在印度洋問題上,印度有戰(zhàn)略家把印度洋認為“印度的洋”,對于區(qū)外大國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qū)的活動保持警惕和排斥態(tài)度。印度因此把美國在印度洋中部迪戈加西亞島的軍事基地看成針對自己的軍事堡壘。而美國竭力反對印度主導印度洋——這將意味著美國這個海洋霸權國家的根基因此受到動搖。雙方在印度洋的主導權方面的矛盾目前隱藏在水下,不排除隨著印度海上實力的增長,有朝一日浮出水面并沖擊雙邊關系的可能。在中國問題上,印度深知中國是印度鄰國這一永遠無法改變的地理事實,隨著中印經貿關系的加強,雙邊關系也在升溫。與美國采取的對華政策不同,印度現階段更傾向于比較溫和的對華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印在地緣領域唇齒相依,一旦雙方交惡,得利的只能是美國或其它區(qū)域外大國。中國海權理論家張文木甚至認為,如果中印有一個倒下,美國的下一個戰(zhàn)略對手必然是僅存的另一個。
此外,雙方在經貿領域傳來的也不盡然是和諧的聲音。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把大量制造業(yè)轉移到國外,作為第三產業(yè)的服務業(yè)成為占GDP60%以上的支柱產業(yè)。印度雖是發(fā)展中國家,但其服務業(yè)卻占GDP50%以上,承接發(fā)達國家的服務外包成為印度增長最快的產業(yè)。因此,美印在服務業(yè)領域構成了同質競爭的關系。美國的工會和部分國會議員開始抱怨印度在搶美國人的服務業(yè)工作機會。解決就業(yè)問題是美國現任政府的重中之重,這不能不對美印關系產生影響。
此次莫迪總理訪美意味著“白頭鷹”和“印度象”的接近,這種接近起源于雙方對各自國家利益的考慮和對對方的需要。然而,存在于雙邊關系之中的矛盾決定了雙方關系的改善是有限度的。正如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指出的那樣,國家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隨著利益的發(fā)展變化,美印關系在未來一定也會發(fā)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大概也正是國際政治的奧妙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