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首席記者 蔡春麗
王川平:重慶著名文化學者、著名文史專家、重慶市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協會員、重慶作協名譽副主席,曾任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著有研究文集《在歷史與文化之間》、《老重慶影像志:老房子》等。主持拍攝大型電視文獻作品《重慶:風雨同舟》。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府三峽文物保護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春暖花開時節,重慶文化界又傳好消息:重慶攝影師劉嵩獲得了荷賽新聞攝影大獎,實現了重慶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這是重慶文化的又一次開花結果。
僅僅半年前的去年8月,重慶詩人李元勝憑借詩集《無限事》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9月,重慶8部文藝作品獲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收獲了直轄以來最好成績;隨后,重慶80后的彭偉憑版畫《而立之年》獲得了全國美術金獎。今年一月,重慶攝影家馮建新又斬獲了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重慶文化繁榮,其內因在哪里?文化的繁榮,給重慶增添了怎樣的內涵和魅力?重慶著名文化學者王川平對此做了深度解析。
今年的4月,王川平異常繁忙。采訪他的時候,他剛從三峽庫區考察歸來。等著他的,還有巫山龍骨坡保護與利用研討會、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工程驗收會……這些,都與重慶文化有關。
“重慶近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文藝人才,重慶文化的繁榮,與重慶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積淀息息相關。”王川平說,重慶是一個有30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抗戰文化影響深遠、三峽文化燦若星河、移民文化開放包容、統戰文化聚力同心。進入近現代,隨著重慶對外開放,重慶又形成了獨特的都市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
在王川平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這本書去年9月才新近出版。作為主編之一的王川平翻開這本“重慶的文化地圖”,各種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重慶地域文化在書中梳理得系統而清晰—

中山文化產業園 (重慶市文明辦供圖)
時政經緯
深 讀 CURReNT POLITIC NeWSLINe

話劇《幸存者》獲“五個一工程”獎
200萬年前巫山猿人誕生,巴人制鹽—重慶血脈中的商業基因,巴蔓子忠勇誠信以頭謝楚,商周時期獨具魅力的“巴渝戰舞”,釣魚城抗擊蒙古改寫歐洲歷史的史詩戰爭,近代革命先驅鄒容,氣勢恢宏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它們,展示了重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從重慶厚重的文化中尋找題材,加以藝術化的創作,成就了重慶文化今天的繁花似錦。
“重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重慶有巴渝文化、抗戰歷史,從巴蔓子、鄒容,到以江姐為代表的紅巖英烈,英雄主義已滲透到城市性格和文化基因中。重慶歷史上英雄輩出,這種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重慶創作的反映歷史的文藝精品成果豐碩。”之前,重慶有全國熟知的小說《紅巖》,近年來,重慶的歌劇《釣魚城》、舞劇《鄒容》,去年的“五個一工程”獲獎話劇《幸存者》等文藝作品都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現代舞劇《鄒容》是文藝創作中的精品
話劇《幸存者》取材于紅巖英烈的事跡,講述了劇中主人公穆之光的未婚妻堅持30年,探求戀人在“11.27”大屠殺中死難真相的故事。在王川平看來,話劇《幸存者》的成功在情理之中。整整兩個小時的演出,將革命者以另一種方式詮釋得更加有血有肉,其中融入的時尚元素,更獲得不少“80后”“90后”觀眾的贊賞。
“重慶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重慶多年來對文化的深耕細作,使重慶文化厚積薄發,涌現出一大批獲獎的文藝作品。”王川平說。
重慶直轄以來,更加注重文化建設和文藝人才培養,全市形成了抓文藝創作的工作機制,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文化委等部門加入,發動市文聯、市作協及文藝院團,形成了全市文藝創作的合力。
重慶文化委幾年前建立健全了對舞臺藝術劇目創作的評審機制,成立了重慶市舞臺藝術創作組織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對全市新創重點劇本進行把關。在劇本的行政決策前,讓專家委員會對項目進行審議,增加了決策的民主和專業含量,使一批優秀的文藝項目脫穎而出。
王川平是重慶市舞臺藝術創作專家委員會主任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舞臺劇的創作經費動輒百萬、數百萬元,有了專家委員會的‘把關’,像歌劇《釣魚城》、舞劇《鄒容》等,演出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動了重慶文藝創作精品不斷。”
曾在2012年獲“五個一工程”獎的《釣魚城》的成功,正是基于這種制度的建立。《釣魚城》是投入近千萬元的大制作,有了專家委員會的首肯和后期的不斷修正,才得以最終打造成功。
重慶文藝碩果累累,也是重慶以開放心態進行跨省合作,聯動文化人才和資源,精心打磨的結果。新晉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電影《走過雪山草地》、電視劇《毛澤東》,都是跨省合作的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彭偉版畫《而立之年》(120×80cm)獲全國美術金獎
“近兩年來,重慶尤其重視文化發展,促進了重慶文藝的大繁榮。”王川平說,去年7月25日,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主持召開全市文化工作座談會,聽取文化界人士對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建議。“孫政才書記說,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重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強市,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提供強大支撐。這為全市文化工作明確了方向,讓重慶文藝工作者倍受鼓舞。”
參加這次座談會的王川平記得一個細節,會上,重慶各文化協會希望增加協會人員編制和30萬元的文藝經費,孫政才書記當即表示,文藝經費可增加到40萬元。
這次座談會后,重慶多管齊下,培育文化沃土:重慶設立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得到充分落實;按照德藝雙馨、以德為先的要求,大力實施“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和“巴渝新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培養計劃,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藝人才隊伍,引進一批文藝緊缺人才、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青年后備人才。
“重慶文化發展的土壤更肥沃,文化生態環境更優良。重慶文化藝術發展的自信正在逐步建立。”王川平說。
在近期重慶獲獎的文藝作品中,現實題材非常豐富。李元勝的詩集《無限事》,彭偉的版畫《而立之年》,劉嵩的攝影作品《接受詢問的性工作者》,馮建新的三組獲獎作品《和平年代的兵》《老紅軍的心愿》《在丈夫肩上“行走”的鄉村醫生》,都是觀照當下社會的精彩之作。
王川平對重慶的藝術家充滿敬意,“重慶的藝術家很刻苦,也勇于擔當。他們一直對社會懷有一份責任,深入生活進行藝術創作,對現實社會充滿了人文關懷。”

李元勝詩集《無限事》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李元勝,三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中國詩壇。王川平對李元勝給予了高度評價:“《無限事》寫出了城市年輕人的獨特感受。《無限事》很現代,也很現實,是城市生活的精神寫照。是觀照當下、觀照城市和城市人精神生活的詩意表達。”
馮建新用30年時間拍攝的三組照片,講述了“奉獻”“銘記”“感動”3個故事。其中一組《在丈夫肩上“行走”的鄉村醫生》,是他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和“最美鄉村醫生”周月華一起同吃、同行、同工作整整6天,用鏡頭記錄的當代人的感動故事。
劉嵩做了近10年攝影記者,喜歡紀實攝影。他的獲獎作品《接受詢問的性工作者》,也是關注當下的力作。
80后彭偉的版畫《而立之年》,以他拍攝的百余張具有代表性的身邊人物照片為基礎,最終選取了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的細微表情,創作了陽光、閃亮的青年人模樣,展示了當下中國人的新形象。
王川平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直轄之初,重慶有蔣勤勤、陳坤等年輕的影視明星走向全國。直轄18年,也是一代文化人的成長周期。如今,一批年輕藝術家成長起來。同時,重慶各文化藝術門類,如芭蕾、交響樂也在夯實基礎,不斷成長。重慶文化勢頭良好,令人振奮。”
王川平說,重慶文化的繁榮,讓城市更具活力和魅力,城市文明化程度越來越高,重慶文化軟實力對硬實力的支撐越來越強,重慶在國際、國內人才競爭中實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