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燕
產后出血產婦危險因素及臨床干預措施分析
林曉燕
目的 分析產后出血產婦的危險因素,觀察其臨床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擇分娩的7592例產婦,其中產后出血的產婦有180例。收集所有產婦的相關資料,分析產后出血的原因,對產后出血產婦采取臨床干預措施后,觀察產婦出血的控制情況。結果 經產婦、剖宮產、多胎的產婦出血比例分別為3.13%、3.50%、4.26%,初產婦、自然分娩、單胎的產婦出血比例分別為1.99%、1.28%、2.16%,經產婦、剖宮產、多胎產婦的出血比例均高于初產婦、自然分娩、單胎的產婦(P<0.05);產后出血危險因素有子宮宮縮乏力(69.44%),胎盤影響(21.67%),軟產道受損(5.56%),凝血功能異常(3.33%);經過臨床干預后,所有產婦的出血情況均得以控制。結論 產后出血產婦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多次分娩、剖宮產、多胎、子宮宮縮乏力、胎盤影響、軟產道受損、凝血功能異常等,經過臨床干預措施后,產婦出血能夠有效控制。
產后出血;危險因素;臨床干預措施
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產婦出血量超過500 mL的情況稱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有調查顯示[1],產婦在分娩后,發生出血的概率為2%~3%,具有非常高的致命性,排在產婦死亡因素的第1位[1]。因此,對導致產后出血的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措施極為重要。現回顧性分析180例產后出血產婦的臨床資料,觀察出血原因,并探討其處理方法,旨在為產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基礎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4年11月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人民醫院分娩的7592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21~44歲,平均(28.27±4.38)歲;初產婦5101例、經產婦2491例;剖宮產3291例、自然分娩4301例;單胎6817例、多胎775例;孕周29~40周,平均(38.36±1.27)周。7592例產婦中,產后出血的產婦有180例。
1.2 方法 對產后出血的產婦予以臨床干預措施,并收集所有產婦的檔案以及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包括產婦的分娩次數、是否剖宮產、剖宮產手術的相關情況、單胎和多胎的情況、手術后產婦受到感染或引發出血的相關信息等[2]。臨床干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避免引起宮縮乏力的因素。幫助產婦導尿,緩解膀胱過度充盈癥狀,改善產婦全身狀況。(2)幫助產婦按摩子宮。出血停止后,間歇性均勻節律地按摩產婦子宮,防治子宮再度出血,操作方法為:置一只手于陰道前穹窿處,頂住子宮前壁,另一只手在腹部按壓子宮后壁,雙手同時進行,按摩手法應輕柔、有節奏,切忌持續用力按摩而導致子宮肌肉損傷[3]。(3)產婦產后予以縮宮劑靜脈滴注,根據產婦子宮收縮和出血情況調整給藥速度。(4)若以上治療均無效,可予以宮腔填塞紗布壓迫止血,自宮底及兩側角向宮腔填塞,要塞緊填滿,不留空隙,以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出血停止后,可于24~48 h后取出紗條,填塞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4]。
1.3 觀察指標及產后出血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所有產婦的相關資料和檔案;分析產后產婦出血的原因;采取臨床干預措施后,觀察產婦出血的控制情況,以此作為觀察指標。
1.3.2 產后出血判定標準
(1)產后出血判定。產后出血是通過稱重量與計算容積等方法來判定的,順產者出血判定方式以24 h之內出血量超過500 mL為準,剖宮產者出血判定方式以24 h之內出血量超過1000 mL為準。
(2)出血量計算。陰道分娩者:產后使用彎盤收集臀部出血[5],2 h后使用計算容積方法計算出血量;產婦陰墊24 h后取出,稱取重量得出血量數據。出血總量=兩小時出血量+24 h出血量。剖宮產者:出血總量=負壓瓶血量+陰墊血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數據處理。產婦產后平均出血量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引起產后出血的各因素所占比例等計數資料用百分比(%)、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產婦情況,分析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2.1.1 產后出血產婦的比例 所有產婦中,初產婦出血102例(1.99%)、經產婦出血78例(3.13%);剖宮產出血125例(3.50%)、自然分娩出血55例(1.28%);單胎出血147例(2.16%)、多胎出血33例(4.26%)。經產婦、剖宮產、多胎的產婦出血例數分別高于初產婦、自然分娩、單胎的產婦(P<0.05)。比較了初產婦與經產婦的產后出血率(χ2=6.40,P=0.0114);比較了剖宮產與自然分娩產婦的產后出血率(χ2=54.44,P=0.0001);比較了多胎與單胎產婦的產后出血率(χ2=144.40,P=0.0001)。
2.1.2 產后出血產婦的危險因素比較 7592例產婦中,產后出血180例,危險因素比率從高到低排序為子宮宮縮乏力125例(69.44%),平均出血量為(1120±176)mL;胎盤影響39例(21.67%),平均出血量為(1097±389)mL;軟產道受損10例(5.56%),平均出血量為(678±98)mL;凝血功能異常6例(3.33%),平均出血量為(1286±632)mL。
2.2 產后出血產婦的臨床干預措施分析 在產后出血的180例產婦中,有159例產婦經過常規措施后得以止血;剩余21例產婦中,使用縫合手術止血的產婦為8例、填塞紗條止血的產婦為5例、子宮動脈栓塞止血的產婦為6例、切除子宮治療的產婦為2例,在經過臨床干預措施后,所有產婦出血情況得以控制。
對于一名女性來說,孕產期是其特殊的生理時期,在分娩后,還可能會有產后出血的情況發生。產后出血是指產婦在分娩后24 h之內,自然分娩產婦出血量高于500 mL,剖宮產產婦出血量高于1000 mL[6-7]。產后出血會嚴重威脅到產婦的生命安全,需及時采取臨床干預措施[4]。
產后出血產婦的危險因素及相關臨床干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子宮宮縮乏力。產婦分娩中情緒不穩、疲勞過度、多次分娩、多胎等均會引起產婦子宮宮縮乏力,當子宮肌肉一旦無法正常收縮時,對血管的擠壓作用就會下降,從而導致產婦出血。臨床上常規采取按摩子宮的方式,幫助產婦恢復正常宮縮,從而止血,情況嚴重的產婦則會使用輸血、切除子宮等方式。(2)胎盤影響。在產婦分娩后超過30 min,胎盤依然無法正常剝離,則可能造成產婦出血。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采取手動剝離方式,幫助產婦控制病情。(3)軟產道受損。產婦的外陰組織彈性失衡,分娩過快,陰道手術等均會造成產婦軟產道受損。此時產婦出血后,應當及時檢查受傷部位,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縫合手術,填塞紗條等方式止血。(4)凝血功能異常。產婦如果有肝臟疾病史、貧血、羊水栓塞等情況,則可能引發產婦的凝血功能發生異常,此時需根據產婦的情況,給其增加凝血因子來控制病情[8]。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產婦、剖宮產、多胎的產婦出血例數分別高于初產婦、自然分娩、單胎的產婦(P<0.05),產后出血危險因素主要是子宮宮縮乏力(69.44%),然后是胎盤影響(21.67%),再次是軟產道受損(5.56%),最后是凝血功能異常(3.33%)。所有產后出血的產婦在經過臨床干預后,其出血情況得以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多次分娩、剖宮產、多胎、子宮宮縮乏力、胎盤影響、軟產道受損、凝血功能異常等是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在產婦出血后及時采取臨床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幫助產婦止血。
[1] 趙愛華.臨產期孕婦抑郁程度與產后出血的關系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20):51.
[2] 武任江.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3,19(11):125-126.
[3] 蔣麗紅.產后出血患者健康指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2):227.
[4] 陳梅君.50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3):63-64.
[5] 戴明亮.孕期健康教育在產婦分娩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7):19-20.
[6] 唐新華.產后出血的病因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2):46-47.
[7] 張小燕,賈紅梅,張運平,等.產后出血572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5):542-544.
[8] 曹靜,穆春華,梁升連,等.33例孕產婦產后出血死亡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3):5386-53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45
江西 334500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林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