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暉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山區旅游廁所的設計研究
席暉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分析山區旅游廁所的特點和現存問題,主要從選址和空間設計兩方面提出適合不同山區的旅游廁所形式。
人性化;合理化;便捷
山區旅游廁所是指建造在山地旅游場所中,主要為旅游者服務的公共廁所。山區平地少,坡度大,基地多為巖石層,施工難度大,不易布置給排水、排污管道。旅游區游覽路線一般較長,廁所分布較散。
1.1 廁所主要集中游客中心、停車場、索道等人流集中地區,而在山區游覽線路中分布不均勻或數量不夠。且多數廁所外部沒有設休息空間,不能滿足旅客的等候、休整等需求。
1.2 山區自然條件差,尤其是高海拔山區,缺乏水資源,不易設置電線,有冰凍期。旅游廁所少數使用打包式廁所,多數還是傳統旱廁,衛生、通風條件差,污物直接排入底下,污染土壤,破壞景區脆弱的生態環境。
1.3 廁所人性化程度低,男女廁所比例不合理,女廁經常排長龍,針對母嬰、殘疾人、老人、帶行李旅客的設計少。
1.4 部分景區一味追求四星、五星豪華廁所,修建成本高,運營、維護的過程中能耗高,造成景區經濟、生態負擔重,對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利。
2.1 選址
為方便游客使用,山區旅游廁所的選址首先要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即在滿足合理服務半徑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山地坡度、景區規模、景點分布、游客流量、人群流線等因素。《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中規定廁所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250m,但是山地景區地勢變化多樣,應根據坡度緩急和游人行走時間適當縮小服務半徑,尤其是針對老人、兒童等行走能力較差人群。
其次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廁所的形態、材料、色彩等要和環境協調,主要可以采用以標識尋隱蔽主體、風格與景區融為一體、強調形體美化景區三種不同做法。根據山區地形坡度的不同,旅游廁所可分為平臺式、錯層式、架空式、地下式等三種形式。
2.2 空間設計
2.2.1 廁所面積和廁位設計
男廁大、小便分區,入廁時間短,使用效率較高;女廁大小便不分區,入廁時間長,涉及母嬰入廁、哺乳,女士補妝等情況,對廁所空間、廁位數量有更高的要求。
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指南》規定,旅游廁所的建筑面積根據人流量和廁所等級設定。常年開放景區的廁所廁位的總數量最大日接待人數進行設定,最大日接待人數=最大瞬時人流/日周轉率。季節性景區在這個基礎上,可參考每年的人流總量設置常用廁所和臨時移動廁所。《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8973-2003)規定男女廁位比例4:6,座蹲位設立比例至少達到1:5,男女通用廁位的廁所每座廁所宜不少于一個坐位;男廁在保證大便位需求基礎上應多設置小便位。
2.2.2 功能與流線布置
山區地勢起伏,環境優美,人們在其中能體驗到城市中的無法體驗的視覺感受。不管廁所平面是方形、圓形、扇形、三角形或者組合形的,空間高矮大小,都要服從于景區視覺的連續性,必須與其協調統一。
旅游廁所的功能區主要包括便區和盥洗區兩部分,男、女廁均應設有殘疾人蹲位,如果條件有限,也應至少一個公用殘疾人廁所。女廁應設置母嬰廁位,提供嬰兒盥洗臺、哺乳室等設施。廁所流線主要是入廁、洗手兩部分,需注意路線的通暢和視線和遮蔽。小便斗和大便隔間的門不應和廁所門口相對,有條件時男女衛生間的前室應分開設置。
2.3 細部設計
2.3.1 導向設計
山區地勢起伏,視線遮擋多,旅游廁所的指示標志應采用易識別的圖案、色彩和文字。根據設置位置的不同,標志選取不同的高度,視距5m以內的字體不小于80mm。標志應選用耐磨、耐腐蝕材料,夜間開的景區可結合燈光設置。
2.3.2 人性化設計
除了必要的無障礙設計以外,旅游廁所的人性化設計至關重要。例如如何設置方便盲人識別和使用廁所,如何合理設置為嬰兒、兒童、母親的入廁、休息、等候、哺乳、洗手的設施等等。
2.4 造型設計
廁所是山區旅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建筑物,是展示景區文化信息的實體,是體現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小品,它的造型設計多樣,用不同方式與景區的文化理念協調統一。
2.4.1 傳統風格
采用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建筑結構、材料、形式、裝飾和色彩,與景區傳遞的文化信息一致,是較為常用的一種風格。
2.4.2 簡約風格
簡約風格是使用現代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鋼、玻璃等,以幾何形體為基本元素,建筑形象簡潔、鮮明,注重建筑的空間感和造型的雕塑感。
2.4.3 概念式風格
概念式風格是總體建筑風格圍繞景區的主題概念,呈現其中心風格的一種表現方式,可以是對生物擬態,可以具有魔幻色彩,個性化色彩很強,通常能給留下人深刻印象。
旅游廁所雖然只占景區很小的面積,但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場所,也是人們對景區公共服務的直接體驗,合理、便捷、人性化的廁所,對景區的整體品質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席暉(1980--),女,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建筑節能。
TU2
A
1003-5168(2015)11-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