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偉
(黑龍江省紡織工業設計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試析東北寒地建筑設計的適應性技術
李繼偉
(黑龍江省紡織工業設計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本文結合東北實際特點初步探討了制約建筑設計的幾個常見問題,并基于環境、氣候、經濟等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適應性技術,對于提高東北寒地建筑設計水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寒地建筑設計;建筑質量;適應性技術
我國東北主要是寒冷氣候,具有比較漫長的冬季,特殊氣候對于東北寒地建筑設計具有不利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師的設計思路。
東北地區因處于較為偏僻的地理位置而影響經濟的發展,技術水平具有局限性。相對于發達地區,在東北寒地建筑中應用比較先進的設計技術及材料難度較大。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也促進了建設環境轉型。因較強針對性的建筑理論指導不足,盲目、模仿及移植等現象在建筑設計中還較多,難以突出地域風格,對東北寒地氣候的針對性分析研究及較強適應性的技術措施不足是典型表現。
東北寒地建筑為抵御氣候影響,主要采用厚重規整的形態,并在空間規劃布局方面獲得較多的陽光,有效避免受到寒風侵襲。在實際設計中,采用輕盈、通透的南方建筑形體,以營造錯落有致的外形使建筑系數明顯增大,進而增加建筑運營能耗。北向封閉陽臺作為住宅室內外空間的過渡緩沖,在冬季使建筑內的熱能減小散失。但部分建筑設計師對建筑創新過于關注,而忽視御寒的主要功能,刻意設計通透的室內空間,使建筑舒適性明顯降低。
在環境設計方面,忽視地域氣候特點,將較高代價的新規劃及新景觀盲目移植于建筑設計中,難以適合東北區域的環境凋敝期,尤其是在設計中綠地和水體采用的面積較大,忽視后期的使用維護,對冬季室外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在技術應用方面,綠色、低碳及生態技術理念日益被建筑業所接受,但在設計過程中還依然存在過于關注建筑符號及審美方面而忽視設計建造技術方面,對寒地適宜性建筑技術的應用不足,而只是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過于關注節能,對建筑舒適性忽視的情況。
以上問題都是在東北寒地建筑設計普遍存在的,在建筑設計價值觀方面反映出對建筑整體意識、環境意識等方面的忽視。也充分說明不只是采用美學價值或商業效益作為標準進行衡量東北寒地建筑的健康發展,而弱化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可脫離實際選擇應用某些建筑設計技術。
選擇應用的建筑設計適應性技術方法應加強與建設區域的環境實現互動,應加強整合各項相關技術,以實現建筑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合效益的提高措施就是不僅要達到最佳單項效益還要加強協調不同要素,以利于區域環境的健康發展。
基于東北寒地氣候特征加強組合建筑群體、單體及局部空間形態變化使氣候對建筑的影響得到解決是建筑適應性技術方法的核心思想,應對適應交融及靈活彈性的態度和方式,實現建筑與區域的和諧。從被動適應環境發展到主動利用,加強應用技術的適宜決策實現綜合效益的平衡,積極倡導基于整合多種技術的適用技術的應用。
2.1 適地與共生
從布局形態到技術方面,東北傳統建筑都具有適應自然生態的表現,使建筑與自然、氣候等因素在應對不利氣候的影響下體現出和諧共生的特征,對于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如采取防風御寒的群體布局,建筑造型采用集聚收縮的單體形構比較規整,控制體型系數不超過0.4。對建筑室內外過渡空間提高重視,降低外圍護體系熱損失,使室內空間提高舒適度。
在創新上基于原生態環境應對寒地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利用自然景觀,對建筑布局進行合理規劃,融合自然與人工景觀。組合不同建筑單體的方式建立多個不同形態的院落,在水平方向形成屏障阻擋冬季寒風,使建筑物環境的微氣候得到明顯改善。將避風區置于建筑物主要活動場地,使冬季室外空間活動提高舒適性。
2.2 適候與應變
現代建筑的發展基于對自然攫取的過度,工業革命有力促進了人類追求舒適居住環境的需求,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及設備的應用提高了建筑空間的舒適性。但其建立于耗費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并排放有害廢棄物,使東北地區氣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應積極倡導環境意識,結合東北寒地氣候實際情況,按照建筑環境控制技術基本原則,協調好建筑功能、形態等方面因素,提高建筑物的氣候調節及適應力,使室內環境舒適性受到寒冷氣候的不利影響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加強利用寒地的特有資源,從被動適應環境轉向主動利用。
2.3 適宜與多樣
適宜技術對于東北寒地而言是建筑設計的技術核心,而并不是只追求高新技術。其著眼點主要是結合地域接受技術的能力進行選擇,使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致性。技術應用有機結合東北寒地建筑實際情況及需求,加強決策適宜性與綜合效益之間的平衡,提倡整合多種技術的適用技術,基于現代技術成果實現多層次技術格局的多樣化,進而使東北寒地建筑提高綜合效益。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符合實際,不可脫離現實,這對于發展比較滯后的東北寒地十分重要。適應性技術方法不是東北寒地建筑設計全部,該技術方法主要目的是引起建筑設計師關注有關基本問題,對建筑技術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行妥善解決。適應不只是被動的,而是使建筑設計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個創造性過程,這對于提高東北寒地建筑設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梅洪元.東北地區地域性建筑的創新與思辨[J],城市建筑,2013.10
[2] 陳曉揚.當代適用技術觀的理論建構[J],新建筑,2014.5
[3] 陳劍飛.多義空間演繹會展經濟—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設計[J],時代建筑,2015.8
[4] 梅洪元,張向寧.回歸當代中國地域建筑創作的本原[J],建筑學報,2013.10
TU241.99
A
1003-5168(2015)11-095-01
李繼偉(1981—),男,山東省商河縣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