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 楊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蘭州)
自1996年食鹽專營制度建立至今,我國碘鹽的全國普及率已達到98%以上,居民攝入碘量基本達標。與此同時,專營體制的種種弊端也逐漸暴露,一方面我國出現了奇特的食鹽分區壟斷制度:在全國有唯一的央企中鹽,但其實際食鹽批發量僅占全國的17.7%,并未取得全國性壟斷地位;在地方,省級以下的鹽業公司一般為地方國企,與同級的鹽業行政機構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其人事財務并不受中鹽控制。這一制度不僅使地方鹽業公司始終賺取高于出廠價格4~5 倍的壟斷利潤,還造成了不同地區的鹽企相互傾銷、互設壁壘的市場亂象;另一方面各地鹽廠甘冒被處罰以及判刑的風險,繞開鹽業公司私自出售食鹽,這一行為因觸及鹽業部門利益而遭到嚴厲打擊。但由于高額利潤的誘惑,這一現象并未得到有效制止,反而愈演愈烈。上述問題不僅不利于消費者獲得低價高質的食鹽,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加劇了社會矛盾。
中央政府自2001年便意識到食鹽專營制度的種種弊端,先后六次制定鹽改方案,試圖攻破這一堅固堡壘,最終都相繼宣告失敗。以最后兩次為例:第五次始于2009年,國家發改委牽頭制訂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大體框架已經完成,允許生產企業進入市場,由生產企業與現有省、市、縣鹽業公司自由競爭;放開鹽業公司以外的流通企業進入鹽業行業。對此,中鹽協會提出,如果立即廢除食鹽專營會造成大批職工失業,而8年后有編制的老職工基本到了退休年齡,鹽改可以實現平穩過渡,此次改革正是止于這一建議。第六次發生在2011年4月,當時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鹽改課題組提出,食鹽專營這種高度壟斷的管理體制,導致經營效率較低、壟斷滋生腐敗、產銷矛盾突出等問題。打算采用“三步走”戰略進行改革,但最終因鹽業體制改革將極大地“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壟斷利潤,受到多方阻撓。由此可見,改革不是中央政府一方所能決定的,而是龐大的鹽業壟斷利益集團與中央政府兩方之間的博弈。
以往的研究中,有學者運用靜態博弈的方法分析了私鹽泛濫的現象及監管,并得出食鹽專營制度無法消除"私鹽"行為發生,且專營的程度越高,“私鹽”就越泛濫的結論。但對于不同地區鹽業公司相互傾銷的問題,并未涉及。此外,相當數量的學者通過相關經濟理論論述了專營改革的必要性,卻并未解釋國家屢次改革均以失敗告終的原因。
本文通過博弈分析方法解釋上述兩方面問題:1、不同地區的鹽業公司相互傾銷的,互建壁壘的現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2、政府幾次對專營制度實行改革均以失敗告終的原因。文章最后針對博弈分析的結果結合現實情況得出,隨著國家改革走向深入,鹽業專營制度的廢除將是大勢所趨。
食鹽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每年的需求量基本不變,因此鹽業公司要想獲得額外收入,就會試圖進入其他地區的市場,為避免這一現象出現,各鹽業公司又紛紛設置壁壘,將異地食鹽作為私鹽進行打擊。根據《食鹽專營辦法》第五章第21 條,對于私自販賣食鹽的行為,沒收違法經營的食鹽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經營的食鹽價值3 倍以下的罰款。據調查整理顯示,大多地區食鹽出廠價格為500 元/噸,而經過鹽業公司轉手即為2,000 元/噸,如果鹽業公司實行完全的市場競爭,平均的零售價格將會降到1,000 元/噸。
該博弈中,博弈的參與人為鹽業公司A 與鹽業公司B,兩公司分屬不同的市場,公司B 的策略集為[進入公司A 所在的市場,不進入公司A 所在的市場],公司A 的策略集為[對公司B 進行打擊,不對公司B 進行打擊]。
博弈假設:1、兩公司除了所屬市場不同,其他因素(包括產品質量、成本、包裝)均一致;2、因為各地食鹽需求量一定,因此食鹽公司A 在所屬市場獲得的壟斷利潤也不變,設為R,如果公司B 進入A 所在市場與A 進行競爭,則兩方各獲得R/2 的利潤(壟斷價格2,000 元/噸,競爭價格1,000 元/噸);3、如果公司A 對B 的傾銷行為進行打擊,則打擊所需成本設為cR,公司B 的損失為R(沒收食鹽并處以三倍罰款,食鹽成本500 元/噸是壟斷利潤的1/4,所以B 的損失為R/4×4=R)。博弈矩陣如下:

鹽業公司B鹽業公司A打擊q不打擊(1-q)進入(p)-R,2R-cR R/2,R/2不進入(1-p)0,R-cR 0,R
在博弈矩陣中,公司B 進入,公司A 打擊,則B 的食鹽被沒收并處以罰款,B 的收益為:-R;A 花費了打擊成本,但是獲得了B 的罰款并維持了壟斷利潤,因此A 的收益為:2R-cR。公司B 進入,公司A 不打擊時,A、B 收益各為R/2。公司B 不進入,公司A 打擊,則B 的收益為0,A 的收益為R-cR。公司B 不進入,公司A 不打擊,則B 的收益為0,A 的收益為R。博弈分析如下:
1、若2R-cR<=R/2,即c>3/2,則該博弈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進入,不打擊)。此時,打擊成本超過壟斷利潤的1.5 倍,對于公司A,雖然保住了壟斷地位,卻并未獲得相應的壟斷利潤,反而造成嚴重虧損,因此這并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2、若2R-cR>R/2,則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設公司B 進入的概率為p,不進入的概率為1-p,公司A 打擊的概率為q,不打擊的概率為1-q,p、q 均大于0 小于1,由此可得:
公司A 打擊的期望效用U1=p×(2R-cR)+(1-p)×(R-cR)
不打擊的期望效用U2=p×R/2+(1-p)R
公司B 進入的期望效用U3=q×(-R)+(1-q)×R/2
不進入的期望效用U4=0
令U1=U2,得出p=2c/3;令U3=U4,得出q=1/3。由p=2c/3 可知,公司B 進入的概率隨著c 的增加而提高。即,如果A 公司打擊的成本占總利潤的比重提高,則B 公司更有可能選擇進入A 公司所屬的市場。
上述結果反映了兩方面問題:1、由于鹽業公司對一地的壟斷,鹽價居高不下,損害了消費者和用鹽企業的利益,也推高了相關產品的物價;2、各鹽業公司為設置壁壘花費巨大,卻未必能達到阻攔其他企業進入的目的。即便達到目的,獲得了壟斷利潤,卻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由此可知,鹽業公司要保持壟斷地位,就要不斷提高打擊成本,成本的提高又會提高其他企業進入的概率,而最后的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跨區域用鹽”現象遂漸在各地愈演愈烈。
1、自1996年專營制度的實施,我國的食鹽行業出現了各種對消費者和市場運行大環境不利的現象,包括私鹽泛濫,食鹽質量下降,異地鹽企相互傾銷,互設壁壘。這些現象不僅對消費者造成不良影響,也對國家資源造成無謂的浪費。但由于各地方監管部門與鹽業公司實行政企合一,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因此亂象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致使問題日益惡化。由此可見,問題的根源存在于專營制度的弊端之中。
2、國家早在2001年便已意識到對食鹽專營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但當時我國處于改革的初期,政府注定不能只當“守夜人”的角色,我國的經濟改革仍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壟斷集團在經濟效益、獲得資源以及吸收就業的能力上都對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此外,一旦專營制度被廢除,鹽業公司也將隨之失去這一躺著就能掙錢的好買賣,數量龐大的食利者自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阻攔。因此,國家曾六次試圖攻破專營的堡壘,卻都以失敗告終。食鹽壟斷集團之龐大,由此可見一斑。
3、隨著我國的經濟改革逐步成熟,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國家更加重視個體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及市場的健康運行,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好準備。對于食鹽專營這一與市場化完全背離的制度的改革將成為大勢所趨。
[1]陳建芬.鹽改的最后博弈.macro宏觀,2010.
[2]張向達,楊雙釗.基于規制理論的食鹽專營制度改革探討.學術交流,2011.10.
[3]史晉川,李建琴.價格管制、行政壟斷及利益集團的博弈.浙江社會科學,2008.10.
[4萊斯特.瑟羅.資本主義的未來.1998.
[5]石開斌.轉軌時期我國利益集團政治參與的困境分析.財經論壇,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