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潔演
(蘇州科技學院 江蘇·蘇州)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4]45號文)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績效,用好增量資金,構建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防范財政風險,實現有效監督,提高資金效益,逐步建立與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作為事業單位的高等院校,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資金來源呈現多元化,經濟業務也越趨復雜,高校預算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很多高校知道預算管理的重要性,但問題仍層出不窮,尤其是預算編制。

圖1
(一)各部門對預算編制的意識薄弱。很多工作人員認為預算編制應該由財務部門完成,沒有參與過預算編制,并不了解它的重要性,而財務部又無法得到其他部門的全力支持。其實,高校預算是對各個部門預算的優化,預算編制是將全校有限資源合理分配的過程。因此,預算編制是全員參與的過程。雖然有的高校各部門參與預算編制,但還是需要財務部不斷催促,沒有真正意識到預算編制的重要性,只是完成一項任務。這樣的預算不但不利于全校資金的合理規劃,還浪費人力、物力。要想完善預算編制,應從意識層面和制度方面雙管齊下,各部門應該積極編制預算,主動與其他部門溝通、協調。
(二)預算編制方法有待完善。多數高校仍采用增量預算方法,這種方法操作起來固然簡單,但它必須依賴于基期數據,資源分配是基于以前期間的資源配置情況,這里存在一個假設,即業務活動以相同的方式進行下去。顯然,增量預算存在一定的問題,即每一年都是在上一年的基礎上調整預算,那么基期數據是否合理,對下一期的預算是否具有指導作用,能否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量預算還有一個潛在缺點,即多數高校都會將預算全部用光,第二年則可以保持相同的預算,或者想方設法增加支出項目,增加第二年的預算。很多部門往往編制預算時會有只增不減的慣性思維。各部門競相增加預算,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經濟效率低下。
高校部門漸漸意識到增量預算的不足之處,改用零基預算。顧名思義,以零為起點,基于本期,逐項考慮預算期內各項費用支出是否合理,根據輕重緩急的原則來安排預算。零基預算需要各部門廣泛參與,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零基預算彌補了增量預算支出不合理費用的缺陷,但它可能會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
(三)預算控制和績效管理不到位。多數高校的預算編制時間定在下半年,在未來一年碰到預期外的業務活動時,調整預算,或者將其收支作為預算外資金流轉。頻繁的調整使其原有預算的編制失去了意義。部門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不能合理安排經費,超過了規定的預算調整次數,只能先墊付,用下一年的預算來彌補當年的超支額度。這種情況若是得不到控制,預算將會逐年增加,超支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預算控制是績效管理的內容之一,控制不到位,績效管理也就越來越困難。
(一)采用滾動預算編制方法。有的高校已經嘗試使用滾動預算編制方法來彌補以往增量預算和零基預算的不足。滾動預算又稱永續預算,分為逐月滾動、逐季滾動和混合滾動三類。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預見的因素越來越多,建議使用混合滾動預算編制方法。將一年12 個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3 個月,按月編制預算,第二部分為接下來的9 個月,按季編制預算。每過一個季度,在季末時按照上一季的預算執行情況來調整接下來的預算,再增加一個季度的預算編制,使預算周期始終保持12 個月,如圖1。(圖1)
混合滾動預算編制具有近細遠粗的特點,可以彌補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預算偏差。由于滾動預算周期與會計周期相分離,預算編制無需局限在一個會計年度內,靈活性大。高校支出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滾動預算是跨年度的預算,因此更加適用于項目預算的編制。
高校業務活動存在一定的變化,無法預期精準,因此滾動預算的編制可以輔以彈性預算編制原理來完成。汲取了彈性預算優點的滾動預算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滾動預算的預算周期固定,從動態的角度克服了預算編制注重近期目標忽視長遠規劃的缺點。
(二)完善預算評價標準。預算評價就是指采用特定的指標體系對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情況及其結果的評價。預算評價主要是對預算績效的評價。預算績效評價是預算績效管理的重心。高校應該設置預算部門和獨立的績效評價小組,這樣可以達到內部控制的效果。預算績效評價可以對預算編制方案和執行情況及時作出反饋,有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高校短期目標,有利于高校長遠發展。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張,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就需要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使資源合理配置。可見,預算績效評價已然成為高校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
預算績效評價的核心是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一系列有效易操作的績效評價指標可以提升高校的預算管理水平。績效評價指標可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兩個層面。財務指標包括收入預算完成率、支出預算完成率、自創收入占比、生均固定資產、圖書資源使用率及其相應的增長率等指標。非財務指標包括師生比、人均科研經費、科研收入增長率、人均科研成果數、畢業生合格率、就業率等指標。大部分學者將非財務指標中的教學績效(師生比等)和科研績效(人均科研成果數等)列為評價體系的首位。筆者認為,雖然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這兩項指標對高校預算績效評價也有著重要作用,但若在每一個預算期內就比較教學、科研績效,可能會影響辦學宗旨,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因此,應該對每一項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如果評價的時間跨度是一個預算期,可以對教學績效和科研績效賦予較低的權重,如果評價的時間跨度是數個預算期,可以對教學績效和科研績效賦予較高的權重。各個高校考慮自身情況后確定評價指標,通過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分析預算績效。
[1]張蕾.財務預算在高校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12.12.
[2]方月.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探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3.8.
[3]陸萍,吳婧,張甫香.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方法探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