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作為“新加坡經濟奇跡”的締造者,李光耀晚年回顧自己的執政經歷時,也有不少遺憾,其中新加坡大齡女性的婚姻問題就讓他頗傷腦筋甚至飽受指責。
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騰飛,涌現出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女性,但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對新加坡傳統社會的沖擊。198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新加坡當時的大學畢業生中有一半左右是女性,其中近2/3都小姑獨處,因為這批受過教育的女性找不到受過同等教育的男性愿意娶她們為妻。對于很多傳統家庭而言,母親也不希望學歷不高的兒子娶個高學歷媳婦過門,以免媳婦騎到自己頭上。當時的數據還顯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生育少,而且少得多,完成大專教育的婦女平均生育1.6個子女、完成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婦女平均生育1.6個子女、完成小學教育的婦女平均生育2.3個子女、沒上過學的婦女平均生育4.4個子女。
這種局面讓李光耀感到擔憂。他主張“人才是新加坡的第一戰略資源”,而“一個人性格習性的塑造,近80%是先天遺傳的,大約20%則取決于后天的栽培。”從這一優生論出發,李光耀認為高智商的夫婦更有機會生育出聰明的孩子,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不僅應當要結婚,還應該多生育。1983年8月,李光耀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出人意料地表示:“新加坡的男性大學畢業生若要他們的下一代有所作為,就不應該愚昧地堅持選擇教育程度和天資較低的女性為妻。”這次后來被稱為“婚嫁大辯論”的講話引起了極大回響,批評者紛紛指責他的“人口優生論”和精英主義。就連執政黨的選票也受到影響,在1983年李光耀高調介入大齡女性婚姻和男女婚戀問題后,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次年的選舉中得票率一度下降了12%。
但李光耀面對外界批評不為所動。1984年,新加坡政府頒布新的生育政策,其中包括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育齡夫婦生育三個以上子女,對文化水平低的夫婦則控制生育。為鼓勵高學歷男女成家,新加坡政府甚至規定生育第三個孩子的有大學畢業生身份的母親,可以為自己的子女自由擇校。但令李光耀始料不及的是,連大學畢業的母親也提出抗議,甚至不愿接受這種優先權。由于這份特權使女性大學畢業生感到尷尬,李光耀最終決定取消該政策。但他希望高學歷女性早點成家、多多生育的迫切心情,可見一斑。
李光耀影響下的新加坡政府一直堅定執行著鼓勵大齡女性成家的政策。住房也成為新加坡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杠桿,當時規定單身男女必須在35歲以上才可以購買組屋,擺明了告訴大家,不早點成家連房子都難以早些有。為鼓勵女性結婚早生育,政府還規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可以優先解決住房問題。此外,新加坡政府還成立了官方紅娘組織社交發展署(SDU)和社交俱樂部(SDS)。這兩個組織根據未婚男女是否擁有大學學歷,分別幫助有高學歷女性和沒有高學歷的女性征婚,以避免高學歷女性群體征婚時處于劣勢。
多種宣傳方法與政策引導的結果,確實對于單身大齡女性的減少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仍然未能根本上扭轉這一問題。而且有的措施還受到了調侃,比如官方紅娘組織社交發展署(SDU)就被人調侃為“Single,Desperate,Ug?ly!”意思是“依然單身、痛苦絕望、其貌不揚”的代名詞。還有些新加坡年輕人也開始對李光耀用如此強勢家長作風來干涉私人婚嫁問題相當不滿。
1990年卸任新加坡總理時,李光耀曾感慨自己沒有很好地解決大齡女性的婚姻問題。他堅持認為,日本婦女較早成家并回歸家庭是“理想的出路”,而且“這種方法事實上看,并沒有影響到日本的經濟”。1995年,李光耀再次感慨地說,如果能預料到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面對如此嚴重的出嫁難問題,自己應該嘗試更緩慢地向女性開放教育系統,免得畢業后單身大齡女性扎堆。
有人認為,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至今未婚,她的婚姻問題也是李光耀對大齡女性婚姻耿耿于懷的原因。她堪稱出身名門又自身優秀,但卻選擇單身。不過李瑋玲本人很釋然,對自己的選擇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