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林
內容摘要:教學節奏如同人的思想感情變化一樣變化無窮,但肯定的一點是,成功的課堂教學必然有相對穩定的節奏變化規律。掌握節奏變化規律,調整課堂教學節奏,使其達到最佳節奏狀態才能符合新教材改革的教學觀念,才能符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質量才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教學 節奏 藝術
語文教學藝術并非深奧莫測,一個有追求的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從一般教學經驗的“此岸”,通過實踐的積累、探索、創新,達到理想的教學藝術的“彼岸”,去攀摘語文教學藝術桂冠上的明珠。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節奏要進入藝術的境界,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第一,語文教學內容“詳”和“略”結合的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傳授的多與少,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全面系統地涉獵知識的精華,教師講得面面俱到、詳中又詳,不分主次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過,無波濤起伏,毫無疑問,不會產生強烈感人的節奏效果。如有的語文教師,不分文章的體裁,都是從作者介紹,文章字詞講起,然后段落結構分析,總結中心,最后歸納寫作特點等,千篇一律。因此說,教師應從文章的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授知識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克服難點。重點內容要“濃墨重彩”,次要內容“輕描淡寫”。找準文章難點,減少坡度,難易相間,精心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詳有略,詳略安排得當。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語文教學容量“密”與“疏”結合的藝術。
語文課堂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是有“密”有“疏”,疏密相間。有的教師往往會擔心學生不會,在課堂上只“密”不“疏”,學生也只能“上氣不接下氣”地緊跟,時間一長,造成腦力勞動超負荷,產生抑制,效果會適得其反。也有的課堂教學“疏”而不“密”,教師慢條斯理,課堂松松散散,學生的思維如“慢鏡頭”晃悠。由于集中刺激大腦皮層中的一個區域,就會使大腦進入無興奮狀態,思維停滯。故當語文教學進入最佳狀態時,應該是讓學生精神抖擻,或講或辯,或練或議,或觀察或參與,使興趣達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給之以小疏,讓每一個學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間。
第三,語文教學速度“快”和“慢”結合的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進度,必須根據教學內容來調整進行的頻率,做到準確把握好教學過程。速度如果過快,則會使學生思維緊張疲勞,造成“消化不暢”;速度假如過慢,會使學生思維松松散散,厭倦無聊,“營養缺乏”;速度如果平穩,會使學生思維漫不經心,索然少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要從整體節奏上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規律的變化。例如在散文教學,特別是名家的散文,對散文的意境美、形式美、語言美,講授時節奏要相對慢些,其他方面的知識則要講得快點。而在說明文教學中,就應該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說明文結構和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作為重點,此時教學節奏一定要放慢。語文課堂教學的速度要因課堂內容而定,做到抑揚有致,波瀾起伏。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第四,語文教學語調“高”與“低”結合的藝術。
語文教師語文教學時聲調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因此要做到聲情并茂,抑揚頓挫,聲神融會,相得益彰,語調有變,應做到隨境而遷,高低起伏。當講到重點時,緩和語氣聲調,音調委婉、清晰,當闡述成功時,語氣應莊重嚴肅,鏗鏘有力;當解剖失敗時,語調應沉穩,誠然有理。聲調不能太高震天響,也不能嘶啞低沉,既有高亢情激的鼓勵,也有輕聲細雨的推動,一堂課有時像“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有時像“三月里的小雨”形成高低結合、輕重交替,聲情并茂的教學語言,這毫無疑問會將知識的甘露和諧地注入學生的心田。
第五,語文教學環節“緊”和“松”結合的藝術。
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是連結課堂教學結構的紐帶、鏈條的扣節。必須按照教學規律組織銜接,正確處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關系,合理安排和設置教學內容和時間,一節課的教學環節,搞單一的“滿堂灌”不行,搞“平分秋色”同樣也不行,搞只追求熱鬧的“花架子”更不行,假如這樣,那么會給學生帶來不良感受,從而使他的思維效果受到影響。教師在把握教學環節時,必須審時度勢,在不削弱,不忽視“雙基”的前提下,將課堂教學環節根據輕重緩急設置,搭橋引路,探究獲取。使記憶鞏固,總結歸納,靈活運用各教學環節,環環緊扣,有緊有松,有張有弛。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按其規律有節奏地進行,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臨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