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華
內容摘要:很多學生遇到詞類活用就犯迷糊,有些老師在教學時又將詞類活用分了很多類,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其實,詞類活用并不復雜,本文就結合文言文句子,談談如何巧妙地把握詞類活用。
關鍵詞:文言文 語法 詞類活用
所謂詞類活用,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詞性而作另一類詞使用。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現象,它和文言文句式一起,構成了文言文閱讀中的兩個難點。因此必須了解并學會推斷,否則,會影響對一些句子的理解。
很多學生遇到詞類活用就犯迷糊,有些老師在教學時又將詞類活用分了很多類,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其實,詞類活用并不復雜,下面,就個人管見,結合文言文句子,談談如何巧妙地把握詞類活用。
一.結合語法,掌握詞類活用。
常見的活用現象主要有4種:作狀語、作動詞、作名詞、使動或意動用法。這四種活用都和句子結構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把握常見的句子結構。
句子成分:(定語)主語 ? ? ? 「狀語」 謂語(定語) 賓語
詞性:(形容詞)名詞/代詞 ?副詞、介賓短語動詞 名詞/代詞
通過句子結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3個規律:
①形容詞置于名詞和代詞前,副詞或介賓短語置于動詞前,起修飾作用,構成偏正短語。
②名詞置于動詞的前后,構成主謂短語和動賓短語,名詞置于介詞后,構成介賓短語。
③動詞一般出現在名詞前面或后面以及狀語的后面。
所以,當有些部位的詞性確定下來后,前后位置的詞性也基本確定了。若有些部位的詞性不符合結構要求,活用就發生了。
二.結合活用現象,掌握詞類活用。
1.活用為狀語:
狀語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表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多表示比喻:像……一樣;表動作行為的對待態度:像……一樣;表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和方式:用……,拿……,把……,憑借……,依據……;表動作行為的時間;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過秦論》
解析:文言中,動詞之前的成分按原來的詞性或解釋翻譯不通,考慮是否活用為狀語。加點字解釋為名詞均不通,活用為狀語。
2.活用為動詞:
例1: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解析:名詞(代詞)前后的成分按原來的詞性或解釋翻譯不通,考慮是否活用為動詞,“目”解釋成原來的詞性顯然不對,應該活用為動詞。
例2: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队伟U山記》
解析:副詞后面和狀語(介賓短語)前面的成分按原來的詞性或解釋翻譯不通,考慮是否活用為動詞。副詞后面跟動詞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狀語(介賓短語)的前面為什么也是動詞呢?因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所謂后置,就是狀語調到了動詞后面,所以,在文言文中,狀語的前面往往是動詞或動詞短語?!吧帷苯忉尀椤敖ǚ孔印?。
例3:足之所履?!垛叶〗馀!?/p>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又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沛公欲王關中?!而欓T宴》
解析:有些結構對詞性有特殊的要求,如“所”“者”字結構、能愿動詞后、連詞“而”字前后應該加動詞。第一個是“所”字結構,該結構中,“所”加動詞構成名詞短語,“者”字結構也一樣。第二個例句中,“而”做連詞表前后關系時,常見的有:表并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連接狀語與中心語。除了修飾關系前后詞性不一樣外,其他幾種關系下,詞性應該相同。此處的“而”表承接關系,“葬”是一個動詞,“墓”翻譯成名詞不通,活用為動詞。第三個例句中,“欲”是能愿動詞,后面應該跟動詞。
3.活用為名詞:
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解析:文言中,動詞前后,形容詞、表歸屬的代詞后,數詞后,介詞后出現的詞語按原來的詞性翻譯不通,考慮是否活用為名詞?!皩W”是動詞,“小”解釋為形容詞顯然不通,應該解釋為名詞“小的方面”。
4.使動或意動:
例:項伯殺人,臣活之?!而欓T宴》
解析:謂語一般由主語實施,但在古漢語中,謂語由賓語實施或表賓語的屬性,考慮是否使動或意動。例句中,是“之”所代的“項伯”活,而不是主語“臣”活下來了,所以,可以考慮使動或意動用法。
在理解詞類活用時,我們沒有必要搞清這種活用發生在哪兩個詞性之間,只要結合語法和短語結構加以分析,就能知道活用發生的原因。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