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大眾文化的滲透無孔不入,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園生活也不例外。大眾文化正深刻地影響、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改變著語文教育,如何面對大眾文化對學生語文學習帶來的沖擊,已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大眾文化 語文教育 隔膜 利弊 對接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即語文。關注學生生活、回歸學生生活世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語文課程面臨的迫切任務。“新課標”中規定:“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樣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各種標牌廣告等等。”新課標中所說的“當代文化”、“多樣文化”、“優秀文化”既包括了主流精英文化,也包括了大眾文化。
要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必須大膽引進大眾文化,吸收優秀大眾文化的有益營養,使大眾文化不僅成為語文課程的文化背景,更成為語文課程不竭的文化資源。
語文教材容量有限,大眾文化能填補語文教材的空白,極大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使主流精英文化與現實生活世界實現對接,開拓學生的視野。如前些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播出了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專題講座后,社會上掀起了新一波“紅學熱”,以此為契機,語文教師可以開展系列讀書評書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引導學生走進經典,體味名著的永恒魅力。
大眾文化能極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愛倫·坡、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偵探小說,金庸、古龍等人的武俠小說,情節的發展扣人心弦,充滿了異想天開的想象,雖然主人公都是虛構的,但栩栩如生,幾能以假亂真。動畫片,無論是《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是《寶蓮燈》、《大鬧天宮》,都以奇幻的想象吸引學生。近年來流行的盜墓小說,穿越小說,雖格調不高,但均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
大眾文化訴諸視聽,聲像同步、圖文并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大眾文化新穎的內容和活潑的形式,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學習活動的參與度,真正做到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如,大部分同學對“四大名著”的了解是通過觀看電視劇,而不是閱讀原著。教師可合理開發利用網絡論壇、博客等平臺,提供學生參與討論、探究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情感、思想、發表獨特見解,通過這些,從而更有效地倒逼他們去閱讀原著。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向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社會交往開放化、審美品位多元化、成長道路個性化。大眾文化作為流行現象,以某種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滲透于社會,具有消解神圣、解放思想、提倡個性的作用,為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開拓了思路,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解放。現在的學生個性意識強,敢說敢做,有懷疑批判精神、充滿自信。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廣泛,國內外新近發生的大事、科技財經新聞、娛樂動態等,都先于老師知道、先于老師思考,對社會,他們不乏深刻的洞察力、不乏真知灼見。
因此,語文教育要正視大眾文化帶來的沖擊。可以這樣說,大眾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對待大眾文化,既不能只看到其消極影響,視之為洪水猛獸,望而卻步;也不能不加選擇,欣欣然全盤接受,語文教師應認真篩選、過濾,選擇優秀的大眾文化、正確引導學生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語文教育與大眾文化的對接。
生活中,大眾媒介無孔不入,大眾文化無處不在,學生鐘情大眾文化有目共睹。調查顯示,在高中以上學生中,手機漸趨普及,電腦也越來越多,學生可以隨時上網,獲得越來越多的資訊。他們是喜歡的是時尚明星:范冰冰、文章、楊冪,他們脫口而出的是網絡新名詞:不明覺厲、人艱不拆、喜大普奔。他們看的是網絡小說:步步驚心、宮鎖心玉、花千骨。他們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對新事物極其敏感。
然而,由于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埋頭教學,沒時間學習充電,常常想和學生交流卻跟不上節拍,常常用陳詞濫調去上課,師生間心理距離無形中被拉大。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必須轉變觀念,主動接觸學習大眾文化,拓寬自身文化知識面。教師應反過來向學生學習,課余能和學生一起聊聊流行音樂、談談網絡文化,探討一下《小時代》和《后會無期》,一定會和學生產生共鳴,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教師更接地氣,在學生面前展現博識的一面,有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
語文教師要具有大眾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作為課程資源,大眾文化值得開發。大眾文化中,有許多雅俗共賞、內涵深刻的優秀文本,雖以通俗為形式,但其內核卻是精英價值觀。開發大眾文化時,要注意與主流精英文化相結合,語文課程承擔著文化傳承的職能,應及時引進大眾文化的新鮮血液與語文教育融合。當然,大眾文化中有精品,也有糟粕,可謂泥沙俱下,語文課程引入大眾文化,教師一定要認真篩選,正確引導,否則,只會給語文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語文教材文本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授的任務,更起著精神塑造和文化傳承的作用。長久以來,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文本,很大程度上與媚俗的大眾文化格格不入。以經典文本作為教材的主體無可厚非,但在大眾文化的語境下,有必要以開放的姿態合理引進優秀大眾文化的內容。
在新課標背景下,一些語文教材已經開始嘗試。如金庸的《天龍八步》、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入選了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四冊;《彎彎的月亮》、《長江之歌》等歌曲入選了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詩歌單元;周杰倫的歌曲《蝸牛》入選了上海中學生歌曲和中學生德育教材;楊利偉航天員香港行被編入香港中小學教材……這些大眾文化中的精華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的入選,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統語文教材的神話。在名人效應下,更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
一些經典由于年代久遠,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學生在閱讀時會產生隔膜,在傳承其文化精髓的同時,教師應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引入當代大眾文化對它們的通俗化解讀。讓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對接、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如在閱讀《三國演義》選文時,可引入易中天的《品三國》、袁騰飛的《漢末三國》;閱讀《論語》選篇時,可引入于丹的《論語心得》;閱讀《水滸傳》選段時,可引入周思源等人在《百家講壇》的讀解。有些流行歌曲是根據古典詩詞意境改編的,教師可創設情境,挖掘其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詩詞。如毛寧的《濤聲依舊》引了唐代張繼《楓橋夜泊》“江楓漁火”的意象;徐小鳳的《別亦難》改編自唐代李商隱的《無題》。通過詩歌與詩詞意境的比較可更好地引領學生理解古典詩詞文化內涵。
大眾文化形式多樣(如網絡文學、影視作品、流行音樂等)、內容更新快、快餐化、碎片化,具有覆蓋面廣、傳播快、娛樂性強的特點,符合現代青年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節奏,符合他們好新鮮、好參與的特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可根據這一特點采用開放性授課方式,引導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文本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小說、戲劇等體裁時,可安排學生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融入文本。如,手機是學生日常必備通訊工具,教師可通過開展“手機短信欣賞與寫作”實踐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如,學生現在流行過“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可以通過與“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佳節的比較,分析中西文化差異。既貼近了學生生活,又具有深度廣度。語文教學中,也可向孔子學習,根據文本內容需要,把課堂搬出教室。如到池塘邊、大樹下、草坪上等地方上課,讓學生接近大自然,在新鮮的學習場所中得到收獲。
總之,面對大眾文化浪潮,語文教育深受影響。引入大眾文化,優化課堂教學,是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一川.當代大眾文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學[J].藝術廣角.2001,2.
[2]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3]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潛在負價值[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6.
[4]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5]中華人民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介紹:那嘉偉,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