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李爾王作為國王和父親,被劇中人和現代接受者所體認,卻遺忘了李爾從根本上是個老人。對李爾的理解,也體現了對身份和權威的理解。
關鍵詞:李爾王 身份 權威
一.李爾王——身份的選擇性遺忘
從以柯勒律治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批評著作,到現代形形色色的文化批評書刊,一個重要因素總是被批評者反復提及——李爾王的智力。無論是在柯勒律治影響下,對李爾王智力的贊賞,認為李爾王看似昏庸的分配與安排,卻包含了諸多政治學奧義,還是為更多人所認同的,李爾王年事已高,走上了一條昏聵的不歸路,而他對小女兒的感情則尷尬得令人難以啟齒。實質上,這兩種傾向,都是在苛責一位80歲的老人。當我們戀戀不忘他曾經是位英明的國王和威嚴的父親,我們其實給予了李爾王太多責任和擔當。從年齡從自然屬性來看,李爾王的種種動機和行為并不過分,他需要的是簡單的關愛和溫暖。我們記住的是一個王者和父親的李爾,卻忘記了那個老人李爾。
特里林談到“衰老本身并未成為他苦難的根源。使這位老人發瘋的是,他失去了能夠在衰敗中支撐他的東西,失去了他認定不可被剝奪的權利——榮譽和尊嚴”。正是因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衰老本身并未成為他苦難的根源”,從而忽視了他的衰老,忽視了這位老人。
二.身份之爭——國王?父親?老人?
李爾退位前,外界對李爾王的評價,都強調了李爾王的社會屬性,即國王和父親的身份,從而在智力、權力、尊嚴上李爾王都處于被認可被崇拜的狀態,李爾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而存在。但是長期持續的這個過程卻容易讓外界(包括接受者)忽視李爾也會變老,李爾會變成老李爾,而不是老李爾王。反觀退位前的李爾王自身,他理應對自己的生理狀況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在應付外界時,他也會被迷失。直到當他來到退位那個節點,那個真正屬于李爾的“李爾”回來了。退位后的李爾王在外界看來,身份上國王的身份被剝離(但應該保留國王的尊嚴),父親的身份被保留(卻要求承擔相應的義務,而相應的養護義務應該交由女兒們承擔)。退位后的李爾意識到自己的自然屬性,意識到自己的生理狀況和需求,他想大聲訴求,卻只有“麻木”的回應。他想重新抓緊國王的身份和權力,卻發現已失勢了。他想抓緊父親的身份以求得控制,卻陷入了欺騙。
在退位前的時間段內,自我與外界其實會有一場糾葛。李爾王對自己生理狀況對自己自然屬性的認同,會被外界對李爾王社會屬性對國王和父親身份的認同所淹沒。這時的李爾王似乎會是個不老的存在。如果李爾王能繼續作為王者存在,他為什么不繼續下去?所以,所謂的“愛的考驗”,遠不是一個復雜的政治學問題,而是一個養老問題,一個自我的認同認知和外界對個體的認同問題。可是,“愛的考驗”證明,無論是劇中人物,亦或是幾百年后我們這些接受者,都遺忘了這位老人。在長期對李爾王國王和父親身份的認同和想象中,我們遺忘了這位老人。但這至少說明,其實李爾王自己是清楚,清楚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濟。這說明他對自己有深度的認知,而且并沒有被他人左右。但正是這種自我認知,這種高出他人的自我認知,造成了李爾王與他人,與他人的慣性,與自身文化符號相悖,產生了矛盾。
針對李爾王的退位,外界也形成了諸多不同的看法。從大女兒、二女兒角度出發,在國王身份認同上,她們必然會與李爾王發生沖突,作為新的王者,她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她們要將李爾王的影子剔除干凈。但是她們的失當之處在于,她們采取了一種過激的變革,而這種對認同的反叛,波及到她們對李爾王父親身份的認同。對于她們來說,李爾王的父親身份和國王身份是合二為一的,這兩重身份都意味著一種權威,凌駕于她們之上。當她們想打破舊國王的權威之時,已經在推翻父親的權威了。而父親的權威,不同于國王的權威,國王的權威意味著一種絕對的服從,而父親的權威,卻是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都相連接的。更為可怕的是,她們的忽視波及到李爾的自然屬性,忘掉了他是一位被遺忘的老人,而把李爾當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強化李爾的國王身份,而弱化了父親身份,同時忽視了老人身份。這種忽視,是在侮辱一個自然人的人格,李爾成了動物世界的一員。
從李爾王忠心的大臣肯特伯爵出發,他一直以來認同的是李爾國王的身份,甚至這種認同中有著一種盲目崇拜的意味,他根本看不見也不愿意看見李爾王衰老的一面。作為一個李爾王的崇拜者,無論哪種形式的謝幕,他都得不到他所習慣的認同感。當李爾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他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尊嚴問題,更具體地說,是一個國王的尊嚴,而不是父親的尊嚴,人的尊嚴問題。所以,李爾王從這個角度來說是被遺忘的,孤獨的,因為他缺乏被人的理解。
至于小女兒考狄利婭,她也并不理解她的父親,盡管她是老李爾最喜歡的女兒,也是李爾最希望能理解自己之人。在她身上,似乎沒有太多對國王權威身份的認同和迷戀,這方面的好處在于,她不會像她姐姐們一樣,為了權力變得喪心病狂,這樣的壞處在于,她會更自我(這種自我也是和李爾王相近之處,只是李爾的自我除了自身的智慧,更有一種權威混合其中),而在老李爾最需要她的時候,她選擇了自我,而不是服從老李爾。“愛的考驗”,對考狄利婭來說,是對父女權利義務關系的正當而合法的認同,可是她忽視了李爾的年老體衰以及安全感的缺乏(盡管他曾經坐在王位之上,退位以后很有可能處于風雨飄搖中)。考狄利婭看問題處事有著自己合法合理的要求,但是缺乏多角度的權衡。而隨后的補償行動,則意味著,他開始逐步認同老李爾,開始更像李爾一樣看問題。
處在退位后的李爾王,對自我有了更深切的認識,可是會寂寥的發現得不到回應,大臣不理解自己,大女兒二女兒反叛自己,最為痛心的是滿以為會理解自己的小女兒也不理解自己。他會發現,周圍人已經習慣他的國王或者父親身份,他的混合身份中的國王和父親身份已遠遠的蓋住了他是一個憔悴的老人這一事實。他想重新抓緊國王的身份,卻在大女兒二女兒面前敗得一敗涂地,連起碼的尊嚴都得不到保障。他想委屈自己的意志,回應小女兒,去遵從小女兒,卻發現小女兒遠在他鄉。于是他開始控訴,大聲訴求以呼喚人的基本尊嚴。
三.身份的權威
在戲劇《李爾王》中存在三種權威類型,即權力型權威,家長制權威,長者權威。權力型權威,它認同的是國王的身份,誰是國王誰就掌握著這份權威。在權力型權威中,身份是更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它認可的是權力持有者,而時間維度不被考量在內。李爾王曾經是權力型權威,但改變不了他日后無權的狀態,當他把象征權力的王冠轉交給他的女兒們,這一權威也就隨之轉移了。他就成為了一位父親和老人,而不是老國王父親。
家長制權威,它處于一個相對靜止的時間維度內,從父子或父女關系確定的那刻起,就無法改變,社會身份和年齡的改變撼動不了你應有的地位。這種穩定的哲學也是考狄利婭所推崇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長者的權威,其本體上依靠時間增長,來增強權威。當李爾王,本來依靠古老的傳統,依靠他的“時間資本”,越來越具有權威受到尊重之時,卻越來越受到冷落和不被理解。而這種長者的權威背后,是對一個人基本的尊重和認知,當個體人變得衰老無力又無權時,他是否能取得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同,反映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許,從愛的考驗,到暴風雨中的呼喊,一直到最后抱著死去的考狄利婭,李爾王也是在以他對自我和社會的理解,頗為任性的,在考量著我們每個人的靈魂。
筆者認為,批評者們容易對李爾王的智力問題過于責難。實際上,李爾王的衰朽是無法避免的,這是陣痛也是歷史的必然。李爾王通過他自身的悲劇告訴我們,對政治生活的逃離是艱難的,越逃離越裹挾。同時古老的傳統有著他自在的價值,失去它,有時就會失去作為人成為人的底線。李爾可以不是李爾王,可以是個被忽視的父親李爾,但他永遠是人——李爾,這是他最后的尊嚴和執拗。李爾可以有很多影子,但是作為老人的李爾卻沒有影子,它孤孤單單,被人遺忘,甚至沒有影子相伴。
參考文獻
1.《文學體驗導引》,特里林著,余婉卉,張箭飛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著,朱生豪等譯,譯林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作者介紹:秦川,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