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學案引導下小組互助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潛在的動能和創造的熱情,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創設有效情景,建立有效學習模式,打造合作互動的游戲課堂,是激發學生動能的有效因素。
關鍵詞:參與意識 創造熱情 動能 小組教學
在熱熱鬧鬧的高效課堂上,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課堂:一些學生口若懸河洋洋灑灑激情飛揚,一些學生低頭不言懶懶洋洋呆若木雞;還有一些課堂,活躍其中的總是七八個人,而許多學生習慣地做“沉默的大多數”。這種氛圍,很像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里流露出來的思想:“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好像成了許多學生的通病。自然,這種課堂也很難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教師依舊起著主體作用。一些學生以為自己的回答不過是老師課堂設計中的一種可有可無“點綴”,因而拒絕參與這種“表演”;一方面課堂設計缺乏有效的互動模式,分工不明確不到位,學生參與角色不明顯;再者,課堂問題設計缺少新鮮度和深度,現在學生手頭資料很多,教師如果課堂上設計的問題和資料上重合,學生看看資料就能明白的問題,何必要故作玄虛地再“研討”一番呢?
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潛在的動能和創造的熱情,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進而打造“高能”人才,筆者認為應著力三個方面: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個“推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本質上不是技能的傳授,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作家林清玄同樣認為:“教育最要緊的是喚起人內在的渴望,不在于塞什么東西。”創設有效教學情景常用手法是設計巧妙的導入語和組織教學游戲。幽默,生動、富有情感導入語是一種催化劑,帶有強烈的暗示性,迅速有效地張舍一種氛圍,給身在其中學生注入新的活力。而組織課前游戲,也是一種迅速達到高漲動能的激情推動方式。例如在講《陳情表》的時候,組織學生合唱一段筷子兄弟歌曲的《父親》;教學《雷雨》的時候,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在講授古典詩詞的時候,讓學生把詩歌的意境用圖畫表現出來。或者在普通的課前,玩“擊鼓傳花”“沙場點兵“之類的小游戲,活躍一下課前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戲、童話、音樂、幻想和創作世界中時,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價值,沒有了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1]現實階段,音樂,博客、QQ聊天,微博、微信等眾多多媒體平臺已經成為青年的精神需求,產生出勃發的生命力。在課堂上,教師不妨實行“拿來主義”,將音樂、視頻、圖片引入課堂,都是喚醒學生“內在渴望”的良好方式。
二.建立有序的小組分工模式,給學生一個“恒力”。“《超級學習》的作者,美國超級營地創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響學習的兩個核心因素是:狀態和策略,第三個當然是內容。“狀態”創造出學習的適當的精神狀態,“策略”代表授課風格和方式,“內容”是主題,在每個好的課程中,你都有這三者。”[2]小組教學的策略就是:“人人參與,合作共生,分享共贏。”為此,要建立必要學習模式。根據這幾年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語文小組教學“四步教學法”:
1.圈點勾畫,充分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本階段要求學生反復研讀文本,梳理文章內容,初步提取文中信息,對閱讀有障礙的地方圈點勾畫,并且深入發現疑難疑惑點,形成自己問題。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是學生進步的標志,是成熟的標志。
2.投石問路,小組討論。本階段要求每個組員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匯總到小組長那里,由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然后總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代表處。
3.沙場點兵,智慧碰撞。本環節要求全班同學對各小組呈報問題進行討論,然后采取合作探究,相互質疑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探討。這里是小組教學的高潮部分:有智慧的火花,有思想的撞擊,有勇氣的較量。通過這一環節,力爭華彩滿堂,精彩紛呈。
4.有的放矢,破解疑難。最后,教師對學生還未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重點突破,同時要高屋建瓴地總結方法,遷移拓展。
當然,要保證這些環節的高效運行,還必須創造出精神飽滿斗志昂揚的精神“狀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為此,我們打造“一分鐘建設”:“幽默一分鐘”,“微笑一分鐘”,“冥想一分鐘”,“小睡一分鐘”,“高呼一分鐘”……
三.探究與分享,給學生一個“變量”。“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3]科學知識只是一種“外衣”,科學的本體則是發現和探究。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獲得新知和創設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更為深刻或者貼近現實的問題,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條件,也是打造“高能”人才的基石。
一個“高能”的人才需要有發現問題的敏銳力,需要有對問題明察秋毫的洞察力,還需要有準確預判問題走向的遠見力,還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因此,引導學生發現新知培養“高能”,這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變量”。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變量”關系著高效課堂的成敗,關系著社會的發展,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未來。
“知識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教育只有真正切入并融入生命的教育,才能體現教育的生命,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避免或糾正教育的過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問題。”[4]因此,教育不是簡單地獲取知識,更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探究發現能力,并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滿足學生自身個性,價值,欲望,認同等需求,實現自我的價值回歸。
探究發現是培養“高能”人才的基石,而“分享”則是完善學生身心的重要砝碼。教改先鋒山東杜郎口中學語文課堂就大力倡導分享式的互動式教學:“吟一首小詩,博得滿堂喝彩!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分一份心田,回報汩汩清泉!”社會已經進入色彩繽紛的自媒體時代,合作分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主流意識。小組互動教學就是這種合作互動方式的良好體現。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的生長。葉圣陶先生秉承杜威先生真傳,他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訴求,喚醒學生內在的渴望,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最終才能創造出華美的樂章。
注 釋
[1](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著,畢淑芝等譯,《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頁。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顧瑞榮、陳標、許靜 譯《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第293頁。
[3]普羅塔戈語,普羅塔戈,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引自(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顧瑞榮、陳標、許靜 譯《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284頁。
[4]洪豐喬《語文分享教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第101頁。
(作者介紹:王靜,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