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于洪
看到過這樣的一段文字:漢語是筆走龍蛇的書法寫意,是梅蘭竹菊的紙身墨影,是似字非字的仙風道骨,是人生變數的篆隸楷草。多美的一句話!漢語就是這樣包羅萬象,語文亦如此。它任你天馬行空,恣意隨想;任你咬字嚼文,賞句析詞……在語文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得到培養進而得到提高。但凡與語文有關的東西,只要教師“得之于心而寓之于教”,那必將使學生有所收益——溫婉者,則若低斟淺唱,蕩氣回腸;大氣者,則如振聾發聵,魅力四射。這些美麗的感悟得力于語文素養。當然這樣的潛移默化并非一時之興、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師的持之以恒;當然它亦非單純的語言表達,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眼神、一言語,可以藏之于教、匿之于學、蔽之于讀,隱之于聽。現就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談幾點看法。
一、含情感于眼神
可別小看了眼神的力量,特別是教師的眼神。因為在學生看來,它可是在不便說話時無聲的語言。有多少文人雅士寫過各種各樣的眼神啊,的確,眼神可以提醒走神者重又凝神聽講,撫慰不適者要堅強面對,提醒發怒者息心靜氣,鞭策失意者重拾希望……于無聲中熏陶,這豈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請別吝嗇你的眼神。
二、寄雋永于語言
淡遠而芳香的語言如在潺潺小溪邊生長的無名小花,零星的、
散落的,但卻是天然的、悠長的。我常常在教學過程中將淘來的、悟來的、讀來的佳句在恰當的時候自然而然給學生娓娓道來,讓學生心靈在不知不覺中享受一次次美妙的語文旅行:
我在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時,這樣總結到:
樣子圓圓的鴨蛋,有的蠢、有的秀氣,但它都有團圓、祝福之意。而高郵的咸鴨蛋又是鴨蛋中的極品,出身“鴨蛋之鄉”的名家汪曾祺用他質樸親近而又不乏情趣的語言,讓我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感受濃濃的鄉俗、鄉情,而字里行間那對家的眷戀,對童年的回想,于你、于我,都會感慨良深。
我看到一些學生若有所思含笑頜首地表示贊同。
而在教學《醉翁亭記》一文分析意境美時,我這樣描繪到:
蔥蔥郁郁的瑯琊山,山秀林深。走進山間,才發現情趣盎然:山路彎曲似導游,小溪淙淙若朋友,鳥兒啁啾像音樂,花兒明媚如知己……但見山間一座飛檐小亭臨于清泉之上,此時,偕二三知已,提一壺小酒,與友人坐于亭中,于山光水色、鳥鳴泉聲中下棋品茗,其樂無窮。
我看到一些學生閉目沉浸其中,一些學生則笑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傾聽教師如此自然精妙的語言,定會讓他們徜徉在語文學海中不能自拔!何愁語文素養不能提高。
三、寓亮麗于傾聽
一片素美的文字被作者的巧手織成無縫的天衣,展現在你面
前的抑或是靜入心扉的小橋流水,朗空皓月;抑或是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棋語茶香……而這些實在而極美的文章,從教師口中輕輕流出,帶給學生的定是一種特別的感受。學生在傾聽中學會了沈從文從故鄉的傳統習俗中揮手細筆遂成《邊城》的秀美;學會了畢淑敏的屏息探索,心空靈靜;也學會了郭沫若的將滿腔熱情與滿腔怒火寫于文字中,突然爆發,震天撼地……
在教學時,我就是這樣有意無意地將與課文有關的東西一一
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去感悟。或是尋找樂曲悠遠、辭藻秀美的歌曲,讓學生聽一聽,唱一唱,既愉悅心情,又感文悟字。這樣一來,學生的視野就不僅僅限于寸厚之書本了,語文素養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化感悟于交流
娟娟細字書于白紙之上,淡淡墨香飄來了幾千年的情愫,讓你在紛繁塵世間尋得了一絲寧靜的空間。在閱讀中,你會收到來自歷史的長河中拔浪于潮頭的名家大師的請帖,和他們一起,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我在語文教學中安排了專門的閱讀課,學生自由閱讀著自己
喜歡的文章:《緣緣堂隨筆》《文化苦旅》《小時候》《夢里落花知多少》……呵,學生各自將書捧于手中,靜靜地讀著,偶爾勾勾畫畫、抄抄寫寫。我想,在這書香四溢、名家云集的環境里,一定會熏陶出一兩個創作的高手;一定會熏陶出高素養的語文愛好者。
一方黑板一本書,黑板之上留下的字字句句均是我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專屬于我們班級的那塊黑板不再寂寞,你時不時會看見有勸誡之詞、鼓勵之語傳展于眼前,有時甚至是一整段不可舍去的精美文段。學生佇立于前細細讀著、輕輕交談著。看著這樣的情景,還有什么能讓你不愛學生,學生不愛語文,語文素養不高?
學生每周必寫一篇作文,我告訴學生,在這個本子上,你除了寫規定的作文外,還可以和我暢談人生,交流學習……我也會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的。所以,當你翻開某個學生的周記本,發現紅字比黑字多,請不要吃驚,我是用這種方式去告訴我的學生所需要的東西。或許學生在閱讀時會佩服我的文字功底不淺,而悄悄效仿呢!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
語文素養的培養不在于一朝一夕,不在于立竿見影,只要你有心,做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心人”,學生定會在你的熏陶之下提升語文素養,自然會寫出字字珠璣不絕于眼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劉貞福.談“語文素養”[J].語文建設,2003(04).
編輯 鄭 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