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高
功利化的教育是違反天道的教育,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強迫他學習也是不綠色的,綠色的教育要喚醒學生自主、自覺的意識,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好學、樂知,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愉悅和快樂的心理體驗。使他有心靈的力量去追尋夢想,從而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生命狀態,做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如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踐行這一理念呢?
一、尊重、信任、賞識學生,建立起學生充足的自信心
任何一個學生的天性都是向上的和向善的,都希望自己“在家是個好孩子,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是個好公民”,都愿意讓父母滿意,得到老師的夸獎。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都將在不斷取得成功的體驗和樂趣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學生中的所謂后進生往往對自己有不正確的評估,確信自己“無能”,結果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所以,人雖然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潛力,但只有在意識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其實,所謂的后進生是蘊含著豐富地下礦藏的土地,在一般人眼里它是貧瘠的,但是,有一天一群地質勘探隊員來到這里,看到了寶藏,奉為至寶。
尋找幸福感、快樂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學生更需要他人的欣賞,并從中感受到被賞識的快樂,獲得受人尊重的需要的滿足。這種滿足感帶給學生積極的人生觀、自信心與不斷進取的精神,而這一切又反過來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教師,要欣賞自己教的學生,多給他們一分鼓勵,讓他們多一分快樂,多一分自信。這是激勵他們建立自信心,走向成功的基石。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心理暗示的力量的確很強大……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他們變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最終成為優秀學生。教師應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積極的希望,并通過自己暗含的期望來“剔除”學生心靈的雜草,當學生獲得這種信息后,就會產生鼓勵效應,最后學生就會像他所期望的那樣進步、成材。
二、理性培養學生用功學習
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刻苦”。然而,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而“吃苦”,必須基于他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事實上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學習上做得更好,愿意讓父母滿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獎。正是由于種種不正確的方法,比如斥責、懲罰、暴力作業等等,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習成了一件“苦差事”,孩子才想逃避。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兒童的特點,體恤兒童的心理,注意從“學習情感”方面培養孩子的好學精神。“刻苦”是一種成熟的學習品格,它不會憑空產生,它是在理性和興趣的土壤上生長的,從興趣、方法到勤奮,是個因果關系,每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始終重要,呵護好了興趣,才可能產生方法,有了興趣和方法,才能生長出勤奮。
其實,每一個忘我地投入學習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對學習和工作建立起了興趣或責任感,這種興趣和責任感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們在飲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們置身于喜愛的事情中的“樂”,就以為他們是憑借“苦”取得成功的。實際上,他們不“苦”,他們只是“癡”,其中的樂趣別人體會不到。“刻苦”和“迷戀”都意味著付出了體力和心思,給當事者帶來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想讓學生學習成績好,就一定要讓他喜歡學習,有了興趣,學習過程就變成了雖然艱苦但卻快樂的探索之旅。
三、極力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就應盡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建立穩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動力定型”。它可以通過生物鐘、通過條件反射自動提醒人自覺地去做應該做的事,相反如果不是靠習慣,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甚至丟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動輒被動,造成心煩意亂。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可以發揮下意識的作用。一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他的下意識會隨時隨地支配他按照平時習慣了的套路做那些與學習相關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覺中,事情做得輕輕松松,有條有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可以調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他對學習有一種親和心理,他從心底里把學習當成了需要,當成了樂趣,不學習便難受。良好學習習慣一經形成,那么學習的良好成效,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愉快感和成就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結果,這一切又反過來促進他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終身學習的信念便能確立起來。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切實摒棄功利化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行為,做到不為分數教而贏得學生好成績,真正發揮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目的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自主、自覺、積極上進的品格,使學生的學習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有意義,成為幸福、快樂生活的享受者。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