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敏
【摘 要】 目的:探討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臨床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 方法:對在我院在手術中發生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并接受治療的4例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分析評價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情況、冠脈病變特點、手術操作過程和治療措施等相關臨床因素。 結果: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和血管的病變特點,球囊擴張之后血管的損傷程度以及支架是否放置準確、手術中抗血小扳和抗凝血酶治療是否充分等多種因素有關。采用同一型號或者大一型號的球囊進行反復高壓擴張支架內的血栓部位,與此同時加強術中和術后抗血小扳和抗凝血酶的治療,可以防止再次血栓的形成。 結論: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使用球囊高壓擴張支架內血栓部位是有效、快捷的方法。
【關鍵詞】 冠狀動脈支架 ?急性血栓 ?相關因素
在手術中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發生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但卻特別嚴重、是一種可以危及患者生命的并發癥。使用藥物支架大大降低了冠脈的再次狹窄率,使冠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支架內血栓的形成仍然是臨床上未能解決的問題,它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如果支架內血栓形成后診斷治療不及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為了探討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臨床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現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例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在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治療的4例支架內血栓形成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1例,患者的年齡在36-72歲之間,他們的平均年齡為49.6歲。這些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冠脈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診斷:4位患者都在術后出現了持續20分鐘以上的明顯胸悶以及胸痛等癥狀,經過心電圖、肌鈣蛋白等檢查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進行選擇性冠脈造影術檢查證實為冠脈支架內血栓形成。其冠脈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診斷符合國內診斷標準,即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術后24h內形成的血栓。
1.3 支架內血栓的分類
根據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的發生時間可以分為三類:(1)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于PCI術后24h內支架部位血栓形成;(2)亞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于PCI術后24h-30d支架部位血栓形成;(3)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于PCI術后30d-1年內支架部位血栓形成;(4)極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于PCI術后1年以后支架部位血栓形成。30d內又稱早期支架內血栓形成。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例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患者的臨床情況、冠脈病變特點、PCI過程等相關臨床因素。其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患者一:男;診斷為UAP;心血管危險因素為原發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吸煙;術后堅持服用雙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支架內血栓發生時間為術后24h;血栓形成可能原因為未行后擴張,支架貼壁不良;治療方法為血栓抽吸+PTCA;痊愈出院。
患者二:男;診斷為UAP;心血管危險因素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慢性腎功能不全;術后堅持服用雙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支架內血栓發生時間為術后24h;血栓形成可能原因為術后未及時應用低分子肝素,血管細小、成角,支架膨脹不全、貼壁不良;治療方法為血栓抽吸+PTCA,加用低分子肝素;痊愈出院。
患者三:男;診斷為STEMI;心血管危險因素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2型糖尿病;術后堅持服用雙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支架內血栓發生時間為術后24h;血栓形成可能原因為血管鈣化嚴重,近段支架膨脹不全、貼壁不良;治療方法為血栓抽吸,加用替羅非班治療;痊愈出院。
患者四:女;診斷為OMIUAP;心血管危險因素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術后堅持服用雙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支架內血栓發生時間為術后24h;血栓形成可能原因為長病變后擴張不充分,支架貼壁不良;治療方法為血栓抽吸+支架植入;痊愈出院。
3 討論
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少見卻非常嚴重的并發癥。目前支架內血栓早期、晚期和極晚期的血栓發生率分別為0.4%,0.1%和0.6%。本研究中960例PCI患者總共發生4例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因此總的發生率為0.41%,與研究統計數據一致。
目前研究證實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是由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為患者的臨床情況、冠狀動脈病變特點、手術操作以及支架本身等因素。結合這4例患者分析導致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1)血管病變的特點:研究證實冠狀動脈彌漫性長病變、分叉病變、小血管病變、富含脂質斑塊病變,是支架內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2)血管損傷的程度,,現已知血管損傷的程度常與凝血酶激活的程度相平行;(3)支架置放不滿意:包括選擇的支架與血管口徑相比偏小或擴張支架不夠充分,或支架近、遠端撕裂未完全覆蓋④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療不夠充分。綜上所述,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常常是上述多種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4 結語
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是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少見而嚴重的并發癥。臨床上要求術中確保支架擴張充分,貼壁良好;術后要加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隨訪監督,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韓稚玲,梁明,荊全民,等.52例冠狀動脈支架內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特點及介入治療[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11):975—978.
[2]周圣華,盧才義.藥物洗脫支架血栓形成的防治進展[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9,36(4):199-201.
[3]羅啟劍,劉宗軍,鐘明康,等.血管支架再內皮化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6):9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