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輝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余祖光教授對產業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產業文化是在工業化生產方式下萌生和發展的,由產業精神、經營哲學、價值觀、制度、行為模式、組織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構成的物質和精神互為整合的生產性文化系統。簡而言之,產業文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生產和工作方式的沉淀與升華。
產業文化從集成結構看,是先進行業文化和優秀企業文化的集合,具有普遍的先進性、鮮明的時代性和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的各自特點;從組織文化角度看,包括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從人類活動看,包括職業領域的職業文化和工作領域的工作文化。產業文化是一個體系,橫向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行業的文化,縱向可以劃分為產業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三個層次,在企業文化層面并列專業文化、職業文化和工作文化。
現代產業文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現代產業體系中主要行業發展歷史,二是現代產業體系中主要行業生產、經營、服務、管理方式,三是適應現代產業的合格員工的意識與行為規范,四是體現在相關法律制度、政策和社會輿論環境中的產業文化精神。核心是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
一、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許多中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校園文化環境、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學校重視制度建設,校園管理日趨規范。但是由于中職學校在發展中或多或少仍帶有普教烙印,文化建設上還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一些學校的文化建設尚未提上議事日程。有些學校還在愁招生、愁就業、愁建設,無暇顧及校園文化建設。二是校園文化缺少內涵。一些人簡單地認為校園文化就是開展文體活動,比如校園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硬筆書法賽、文藝活動等。三是套用、照搬普通高中模式。四是校企合作注重形式,缺乏內在融合。學校文化與產業文化、企業文化、專業文化、職業文化、工作文化嚴重脫節。具體說來就是沒有職教特色。目前,有一些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都是照抄普教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與內容,許多學校的師生在談及自己學校的文化特點時都是說:有科技節、文化藝術節,有運動會、讀書活動、書畫比賽等活動。學校整體環境也與普通中學大同小異,校園、教室里都是科學家的名人名言,校訓校風也是千篇一律。置身于這樣的校園,我們無法感受到職業教育的氣息,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也很難找到職業學校的特征。
總之,職業學校對專業技術文化的開發普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校園文化許多方面的建設基本上沿襲了普通教育建設的模式,缺少職業教育自身的專業性、技術性和企業性。筆者認為,加強專業技術文化開發和建設已成為職業學校發展的關鍵舉措,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必須引入產業文化元素。
二、中等職業教育實習實訓中產業文化的切入
實訓實習是職業學校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依托實現產業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實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育人環節,學生進入或模擬或真實的工作現場,使課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使專業教育與職業工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將體驗和經歷真正的工作氛圍,感受工作文化,如企業化的工作環境,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謹的工作規范,嚴肅的工作態度,高標準的技藝和高效率的工作作風等。所以,這是產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最直接的教育環節。企業實習更是學生親身體驗企業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企業文化、提升職業素養最深入的途徑。
實習實訓與產業文化對接的重點,是通過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很好的養成訓練,縮短從“學生”到“員工”角色轉換的時間和距離,真正實現職業學校畢業生在企業“進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成才快”的目標。
近年來的一些用人市場調研發現,企業在人才招聘方面對應屆畢業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看法,“不招應屆畢業生”背后的原因,不是技能和知識的問題,而是學生不能適應企業文化和學生基本素質不能達到企業標準。我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目前還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因此,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建設、實訓教學、實訓管理、實訓平臺、實習內容、實習指導、教師能力等環節,要融入產業文化育人的內容、方式,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產業文化相融合,才能有效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所以,職業教育的實習實訓環節,最需要產業文化的切入;相對來說,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產業文化也最容易切入實習實訓中。
1.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加強產業文化的培植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往往會首先考慮思想文化建設。其實,職業學校應該做到在重視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大量增加體現產業文化特征的建設內容。例如,學校可以結合專業建立產品陳列室和博物館等,將產品技術思想史、技術發展脈絡等,通過文字、實物、音像等形式演繹出來。再如,學校可以依托優勢專業,在校園增加一些體現技術發展的名人、代表性機器等雕塑和標語等,以體現專業技術的發展演變特征。盡量做到校園視覺文化建設中“技術教育要件”與“思想教育要件”并舉,通過物質性的產業文化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
2.加強實習實訓環節中現代產業文化氛圍的營造
結合專業技術的發展歷史和未來預測,營造專業氛圍里技術文化的開發, 避免教室和實習實訓基地一個樣,避免各類教育普遍適用的語錄式、口號式標語到處可見的現象,將專業發展、技術流程、技術產品等圖文并茂地展現出來。通過模擬真實的現代產業環境,改變人們對雜亂的手工作坊式車間的印象,使實習實訓活動因生動而豐富,以此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讓學生產生對未來工作的向往、對科學和技術的崇拜,培養學生對專業美、技術美和勞動美、生產美的情愫,從而產生學好專業、鉆研技術的理性追求。
學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體做法:
①把學校的實訓室包裝成企業的“車間”,按照企業生產要求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把學生包裝成企業的“工人”,統一穿上實訓服(廠服)、帶上工具包、憑胸卡進入“車間”上崗,同時加強對“員工”組織紀律性教育,嚴格管理,不得遲到、早退,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和操作流程上崗生產。
②在公共區域建設“企業文化長廊”,著重宣傳著名企業的先進理念、管理規范以及行業質量標準,教室標語改名人名言為國內外、本地知名企業家和優秀工人的寄語,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③在校徽、胸卡、校服、校園網、校園雕塑等校園文化標識上突出“職業”的特點,努力營造“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氛圍。
④把實習實訓環境打造成全校的環境亮點,以增強學生進入該區域時的自豪感和嚴肅嚴謹的態度。
⑤嘗試按照企業架構模式構建班集體,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體會到企業的存在,感受企業文化氣息。例如,可以以企業的名稱命名班級、以企業的組織模式設置干部、以企業的管理模式實行“總經理(班長)負責制”管理、按照企業的制度制定班級制度和公約、以項目招標的方式組織班級活動等。
3.校企合作是產業文化切入的基礎
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為達到雙贏目的而采用的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辦學形式,也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實現有效對接的重要平臺。將企業文化的元素引進校園,是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中心思想。校企合作在學校文化建設上要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其重要任務是體驗企業文化的形成,并思考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文化,以對學生有所熏陶。在組織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筆者曾與學生一起體驗過為期7天的公司新職工入廠培訓。7天時間里學生所受到的企業文化教育與3年的校園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氛圍大不一樣,對此筆者深有感觸。
二是學生的企業實習要至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感受性見習,第二個階段為學習性實習。其中,第一個階段要安排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個學期,不需要專業對口,不需要技術對接。學生在企業里感受到企業的氛圍,熟悉企業的環境,了解企業對員工、對崗位的要求,尋求自己與企業員工的差距。這樣,學生對未來的工作環境會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從而明確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
三是定期邀請企業里的專業人員來校講課。讓學生多了解企業需求。聘請企業一線高級技師指導學生實習實訓,讓學生在技能等方面掌握企業對員工基本素質、職業素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就能按企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就業后盡快適應企業環境做好準備。
三、實習實訓過程中產業文化的影響
要做到“產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在中職教育實施過程中,只有做到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對接,在學校里處處散發著以專業文化、技術文化、企業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氣息,這才是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
但是企業文化是一種經濟文化,強調實用性和功利性,以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為根本出發點,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學校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目標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學校文化追求的終極意義是社會效益。但是,兩種文化在終極價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和核心價值的同質性。兩種文化從不同的角度服務于社會的經濟發展,各有特點,能夠相互對接和貫通融合,才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最佳境界。
引進企業文化不等于全盤接受企業文化,否則將導致學校文化的自我迷失,進而使校園文化喪失其相對獨立性,失去了本身的特色。職業教育在融合企業文化的同時,負有傳承優秀企業文化、推進和傳播先進企業文化的職責。因此,學校專業特色文化的構建,應當把優秀企業文化的精華融入到校園文化中,這是職業學校推進現代產業文化發展的社會責任。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