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是擁有8億農業人口的發展中國家。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為我們農村基層一線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一、農村社區“四合一”教育平臺構建的意義
1.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重要的區別在于以科學技術實現對稀缺資源的替代,由以資源為基礎的傳統農業向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轉變,其中轉變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農民教育和農民素質問題長期制約著社會和經濟持續、全面發展。因此,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確立農民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農民素質,才是解決 “三農”問題的關鍵。
2.璜土鎮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早在2001年,璜土鎮政府就通過科學調研,慎重地決定發展葡萄產業,致富地方百姓。發展之初,璜土就以高姿態、高標準來對待葡萄產業。
每年七八月璜土葡萄上市時,全國各地的客商、游客絡繹不絕,來到璜土收購、采摘、品嘗葡萄,璜土以葡萄逐漸被全國人民所熟知。目前,璜土鎮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3000多畝,栽植品種30多個,有葡萄種植戶1300多戶,全鎮直接、間接從事葡萄產業的勞動力近5000余人,農戶依靠葡萄產業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璜土葡萄先后獲得“中華名果”以及 “江蘇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
璜土葡萄能在量和質上取得雙重突破,率先實施的農民培訓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不可否認,以往的培訓對璜土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著培訓普遍缺乏深度、廣度,持續性差,無法與農戶產生共鳴,農戶被動接受培訓的情況。通過分析我鎮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培訓經驗,我們決定構建農村社區教育平臺,為我鎮葡萄產業的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
二、農村社區“四合一”教育平臺構建的目標與內容
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當地居民學習特點的學習組織方式,大力提倡和宣傳終身教育理念,采取多種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對農村社區的成員進行政策法規、現代科技、人文素養、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全面提高農村社區成員的整體素質,不斷實施教育富民工程。
1.促進葡萄產業進一步發展
把社區培訓與我鎮葡萄產業實際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農戶積極支持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有效應用,協助農業管理部門解決農戶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我鎮葡萄產業的第二輪飛躍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結合我鎮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奔“小康”的目標,主動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全面發展服務。
2.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
培訓徹底擺脫以往的純技術模式,開發“技術與人文雙結合”模式,在傳授科學技術的同時,培養農民用“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解決生產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3.使農村環境進一步和諧
和諧的農村社會環境離不開有文化、有素質的新型農民。通過在培訓中的相互交往,學員們一方面利用技術致富了腦袋和口袋,另一方面通過技術交流增進了鄰里間的理解、友愛、團結、互助。
針對實際需求,我們更新了培訓理念,依據培訓的產業特色、對象特點及新型農民具體要求,構建起“學、產、研、信”四合一教學平臺,運用這個平臺培養適應市場需求、具有技術特長、勇于開拓創新的當代新型農民。
三、“四合一”教育平臺的構建
以往的培訓僅限于課堂上種植理論知識的講解,對于學歷層次普遍較低、接受能力不強的學員來說,“怎么種”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那些迫切需要了解的“怎樣種好”“產業發展趨勢會怎樣”等問題就更少涉及了。當然這種現象的產生也有其客觀原因,一是教育者與參訓者之間溝通不暢,二是教學環節與生產實踐脫節。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生產的實際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培訓目標和方案,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1.教學平臺的建立
教學平臺向多樣化發展。璜土社區教育中心聯合璜土農業服務中心、璜土葡萄協會科技小組,以優勢資源共同建立教學平臺,保證資源有效利用。教學以“語言通俗化,加強實踐性”為指導思想,讓教材的內容通俗易懂,使農民更易理解,可操作性強。為了解決有些農民對語言和文字不易理解的問題,我們引進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圖片、錄像等直觀手段來教學。對于不同品種葡萄的種植技術實施細化、深化指導,讓農戶既能種出葡萄,又能種好葡萄。做到土與洋的有效結合,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璜土授課,拓寬培訓農民的眼界和思路,讓他們在獲得技能的同時打破僵化守舊的思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勇于開拓市場。
2.生產服務平臺的建立
我鎮葡萄產業目前尚屬發展的初級階段,只有鮮食葡萄的生產與銷售,以往也只關注葡萄種植技術的培訓,只解決了“如何種”這個問題,“種得好”與“賣得好”卻未涉及,但這兩者同樣需要技術和策略,恰恰也正是農民所缺乏的。生產服務平臺的建立就是為農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技術服務,生產時有技術指導,銷售時有銷售策略與方法指導,讓農戶產前有盼頭、產中有勁頭、銷后有甜頭。
3.農業科研平臺的建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只有積極引進和研發新技術才是農業的出路和希望。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原則,永遠比別人先走一步,才不會被市場所淘汰。社區教育中心與江陰市慶良果樹培訓中心合作,共同建設農業研發平臺,積極引進和研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為我鎮農民的致富出謀劃策,為我鎮農業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4.信息服務與宣傳平臺的建立
農業信息、資源、技術的共享程度越高,農業產業發展速度越快,農民的思路也越寬。我們一是做好黨和政府出臺的各項惠農利農政策的宣傳,二是提供大量的種植技術,發布與生產同步的技術指導資料。我們創辦了富民網站,在網站上有政策宣傳、種植新技術指導資料,還設有交流平臺。我們力爭把網站打造成集信息服務與宣傳為一體的互動、開放式平臺。不可否認,我國的農村地區信息技術條件相對落后,我們應努力引領農民去了解、觸摸、體驗信息技術帶給他們的便利。相信通過產業的深入發展,新時代農民與信息技術將會密不可分。
“四合一”農村社區教育平臺的構建,充分利用了各類教育資源,對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我鎮農業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