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宏 曲頌 肖瑩

2015年3月18日,普京出席在莫斯科舉辦的音樂會,慶祝克里米亞入俄一周年。人物簡介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寧格勒市(今圣彼得堡市),1975年畢業于列寧格勒大學,曾任俄總統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俄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俄聯邦安全總局局長、俄羅斯總理等職。2000年、2004年、2012年三次當選俄羅斯總統。
俄羅斯時間3月16日下午2時許,當身穿黑色西裝、戴深紅色領帶的普京與吉爾吉斯斯坦總統一道走入會談廳,輕松落座時,這一畫面立刻從俄羅斯電視臺傳向世界,人們也終于抹去腦海中那個“普京去哪兒了”的碩大問號。“消失”了10天的普京強勢“歸來”,用一句“沒有八卦生活該多無聊”輕描淡寫地粉碎了此前幾天的漫天傳聞,讓編得頭頭是道、傳得興高采烈的媒體大大尷尬了一番,也讓那些“抹黑”他的企圖落空。
在這之前,普京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3月5日會見到訪的意大利總理倫齊。
6天后,俄總統府發布消息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會晤將推遲舉行。人們這才意識到,一向勤政的普京竟默默“消失”了近一周。雖然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一再表示,會晤推遲是三國領導人的共同決定,但西方媒體并不買賬,反而更加熱衷于猜測“普京去哪兒了”。從“中風”到“陪女友分娩”,從“政變被控制”到“轉移政治壓力”,各種傳言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美國《大西洋月刊》甚至以調侃的口氣給文章起標題:《普京正在阿巴拉契亞山道上徒步旅行》。但事實很快證明這些報道實在太過“任性”。
露面后,普京的日程十分繁忙。16日當天,他為俄羅斯人民演員、導演謝爾蓋?尤爾斯基祝賀80歲生日,并接見到索契參加2015年世界女子象棋冠軍賽的選手和貴賓;18日,在慶祝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一周年的音樂會上,他與女歌手一起高歌,并高呼“俄羅斯萬歲”;同一天,他還和南奧塞梯總理簽署了關于合作和一體化的協議……“消失”前的勤政狀態瞬間恢復。
此前,作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一舉一動也常為媒體關注,這次為何達到了“全球熱議”的程度?有分析人士認為,普京的強硬做派為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爭取到越來越大的話語權,但他與西方國家的疏離甚至對抗,“在很大程度上讓后者‘很不舒服’,更讓他們夢寐以求的對國際事務的主導作用大打折扣”。以烏克蘭危機為例,西方國家本打算扶持一個親西方的烏克蘭政權,卻因為普京及俄羅斯的強硬,克里米亞在極短時間內分離出去,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分子。面對美國和歐盟的連番制裁,普京更是帶領俄羅斯強硬回擊,發起了反制裁。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連續10天不露面自然為西方媒體制造了良機——一旦普京真的出事,哪怕是傳言他出事,都會減少俄羅斯與西方對抗的砝碼。俄政治調查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更直言不諱地表示,西方媒體散布的所有這些謠言,都是為了迷惑俄羅斯,從而達到動蕩國家局勢的目的,“這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陰謀”。
最早傳出普京“生病”消息的,是一位要求匿名的哈薩克斯坦政府官員,他將普京推遲出訪哈薩克斯坦的原因歸結于此。很快,路透社在報道中援引了這個說法,并稱記者試圖向佩斯科夫進行電話詢問,但對方“沒有拿起電話”。這一報道此后成為引發媒體關注普京行蹤的線索之一。

2009年8月,普京訪問圣彼得堡期間在當地的一家柔道學校“活動筋骨”。
此后幾天,西方媒體筆下的普京先后“患上”背痛、流感、胰腺癌,“治療地點”也遍布俄羅斯內外,甚至到了整容醫院,讓人啼笑皆非。面對媒體的追問,佩斯科夫竭力解釋,卻無人相信。無奈之際,他也玩起了幽默,說普京很健康,握手力度大到可以“弄傷對方的手”。
事實上,這并非普京第一次“被生病”:
2003年,有西方媒體稱普京“罹患直腸癌”,還像模像樣地分析說,“總統患重病的消息被列為俄羅斯最高機密”。2012年9月,僅僅因為普京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走路姿勢有些傾斜,西方媒體便對他的身體狀況進行各種猜測并大肆渲染。2014年,《紐約時報》以一名德國老醫生為消息源,報道說普京患有胰腺癌。今年2月,普京又被美國國防部披露的絕密文件“診斷”為患自閉癥……接二連三的“患病”謠言,隨著普京一次次的健康亮相不攻自破。
事實上,克里姆林宮的醫生曾透露,普京的身體狀態比同齡人要好很多。而年過花甲的他之所以能保持強壯的身體、旺盛的精力,與他良好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普京,小時候身體孱弱,常常生病。11歲時,父親將他送到一家體育俱樂部學習摔跤,想讓他從摸爬滾打中練出一副好身板。10多年高強度訓練下來,“小病秧子”真的變成了身強力壯的運動好手。此后,普京對柔道產生了濃厚興趣。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多次在蘇聯大學生運動會柔道項目上獲獎,還一度成為圣彼得堡市的柔道冠軍。
當上總統后,普京并沒放棄對體育運動的執著和熱愛。每天起床后,他都要完成30分鐘體操、20分鐘游泳,他曾表示,“游泳是緩解壓力的利器”。繁忙的公務之余,普京會忙里偷閑進行各種鍛煉。即便是在出訪期間,只要有機會,他都積極參與。2002年3月,獨聯體國家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舉行非正式會晤,其間哈薩克斯坦領導人邀請大家滑雪。剛一開始,普京腳下一使勁,就如離弦之箭,把其他人遠遠甩到后面,速度之快,令大家瞠目。
普京對自己的飲食要求也極為嚴格。其前妻柳德米拉在《弗拉基米爾?普京:通往權力之路》一書中披露,普京對飲食很挑剔,如果盤中菜肴不對胃口,他就可能拒絕進食。普京在談到飲食習慣時也曾說,自己偏愛西紅柿、黃瓜、萵苣及其他綠色蔬菜;早餐通常吃不同做法的麥片粥、軟干酪和蜂蜜;對甜食基本不感興趣,通常只喝綠茶。他說:“如果有肉和魚讓我來挑選,我愿吃魚,肉類只愛吃羊肉。”普京這種嚴格的飲食習慣對體魄、精力的塑造和培養十分有效。俄羅斯營養學家認為,普京的這套食譜會使血糖穩定、營養充分,食欲得到控制,減少脂肪攝入,提升精力和智力。另有報道稱,普京極少吃藥,比起藥物治療,他更喜歡傳統醫療“偏方”,如喝蜂蜜茶、按摩和蒸氣浴等。

2008年,普京接見卡巴耶娃。
有關此次“失蹤”的各種猜測中,最刺激也最有市場的,是“政變說”。先是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猜測,普京由于準備撤掉表現不佳的盟友、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欽而遭反戈一擊。后來,有英國媒體稱,俄聯邦安全局前局長帕特魯舍夫在克里姆林宮發動政變,“普京雖仍在世,但已被軟禁,美國已經開始與政變者進行談判”。
因克里姆林宮方面對此類說法未做回應,不少人一度浮想聯翩,但真正了解俄羅斯的人還是能看出,這些說法是如何荒誕。
被稱發動政變的帕特魯舍夫出身于列寧格勒,曾長期在克格勃工作,和普京不僅是老鄉,工作地點也一致。他擔任過8年的俄聯邦安全局局長,現任俄安全委員會秘書。從這份輝煌的履歷不難看出普京對他的信任程度。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會有什么理由鋌而走險發動政變。至于石油公司總裁謝欽,雖然也曾長期在安全部門任職,但如今手中連軍權都沒有,又怎么有能力發動政變?
外界輿論也逐一分析了此類猜測不可靠的原因。首先,刊登政變消息的基本都是西方都市小報,大部分西方主流媒體并未跟進;其次,普京“消失”期間,他的親密戰友,總理梅德韋杰夫、國防部長紹伊古出鏡率很高,且大部分活動都在莫斯科或周邊地區,政變者不可能放任他們活動;第三,帕特魯舍夫本人沒有任何親美背景,甚至曾因克里米亞入俄受到美國制裁,僅僅因為前兩天赴美參加安全會議,就被人生生安上“俄奸”的帽子,實在難有說服力。
另一種是“緋聞說”。有瑞士媒體報道稱,普京的緋聞女友、前藝術體操冠軍卡巴耶娃在瑞士生下女嬰,他為此專門跑到瑞士陪產。但分析人士認為,為這種事情玩“失蹤”絕不是普京的作風,即使在第一個女兒降生時,他也沒有在產房旁陪伴妻子,更不用說現在這種多事之秋了。也有媒體指出,卡巴耶娃早在兩個星期前就已分娩,這與普京消失的時間并不吻合。
還有一種是“轉移視線說”,認為普京“消失”是為了減少前第一副總理、反對派領袖涅姆佐夫遇刺后所受到的壓力。相較于“政變說”和“緋聞說”,這一說法似乎更受西方媒體的青睞。但仔細分析,這對于普京而言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首先,俄政府在涅姆佐夫遇刺后的反應和處理十分得當,至今也沒有人手握證據公開指責俄政府犯下了什么罪行。其次,涅姆佐夫在遇刺前僅僅是一個州的議員,且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反對派的能量已經日趨減小,即便二者相加,能量也沒有那么大。
最初,俄羅斯民眾并未明顯察覺普京“消失”,但在西方媒體制造出諸多精彩紛呈的謠言后,國內輿論也隨之產生波動。
3月13日,俄最大反對派報紙《新報》刊文稱:“眼下你們內心感覺十分甜蜜是嗎?正在等著不戰而勝,看著敵人的尸體從直升機邊抬走嗎?如果你們認為普京的死會讓你們獲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死的就不是普京而是你們了!”文章顯然已跟隨“患病”傳言,早早給普京判了死刑,甚至開始呼吁“尊重死者”了。由此不難看出,俄羅斯政界這些天并不平靜。
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恐怕是對普京“歸來”最感到揚眉吐氣的人之一。普京未露面的幾天里,他一直忙著否認各種謠言,直到現在,仍有“嘴硬”的西方媒體繼續拿此事做文章:《大西洋月刊》稱,普京“消失”凸顯了俄羅斯政治缺乏透明度;德國新聞電視臺認為,普京“消失”是將民眾視線從國內問題轉移到民族情緒上的手段;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用俄羅斯學者的話說普京是為了“搶頭條”把大家耍著玩……有國際觀察家指出,堅持冷戰思維的西方國家在政治、外交上不接納俄羅斯,攻擊起其領導人來自然也不手軟。
如今,這場引發全球熱議的“抹黑普京之戰”終于畫上了句號。但有專家明確指出,可以預見,只要普京不改變自己的強硬做派,依舊不向西方低頭,這樣的“抹黑”事件就絕不會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