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瀟然
一、現狀探析
我們在教研組里開設了課題《“生問課堂”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的研究探討》,對其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在目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提問的現象相當突出。原因主要是怕丟面子、從眾心理,最主要的是老師的教學過程都是預設好的,方法和答案都是統一的,問了也白問。經統計,大部分課堂學生“沒有問題”,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幾,而有的課堂老師能問到十幾甚至幾十個問題,其實這種“滿堂問”授課方式就是“滿堂灌”的同質異構體。環視周遭,這種師問生答的形式幾乎占據了大部分課堂,而且可能已經成為當前教學課堂的主流形態。這種課堂的問題是預設的,學生的回答只不過是殊途同歸。學生已經“建立了一個信念:老師的任何問題都具有一個標準答案”。教師仍然享受著話語的霸權,學生不會、不敢、不愿提出問題實屬“情”“理”之中。
因此,這種課堂其實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當然也就失去了對學生主動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意義探尋
新課程標準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由此,我們提倡讓學生提問走進教學的課堂。
我們課題已開展了一年多,且取得了初步成效。舉例說明,在七年級23課《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中,學生對課本中的第一個材料選擇(某城市的街頭亂象)主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應結合我們本地交通情況更有證明力;接著對書中的提問又進行了補充提問,覺得應和網絡熱點“中國式過馬路”相聯系,大家進行評論探討;在做選擇題時,涉及中學生行為規范,學生又提出為什么剛講的維護公共秩序相關法律里沒提到,正中我下懷,自然地把難點“法律與規則的區分”補充講解。一堂充滿學生提問又高效的課堂形成了,不僅學生有興趣地學到了知識,我也大受裨益,真正促成教學互長,這樣的課堂何樂而不為呢?
課本是在回答社會生活的提問,由于有提出、探討的環節,教材總是滯后于現實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這個道理。世界上最難的不在于回答問題,而在于提出問題。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提問的課堂由訓誨型、傳授型轉化為對話型。
三、情境研究對生問課堂的促進作用
課題進程過半,我負責的子課題重在研究情境創設對生問課堂所起的促進作用。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促使學生提問探究的宗旨不變,但教無定法,不能刻板地將教育教學如同生產線一樣,我們的對象是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產品。不能想著對這個班適用的上課模式,就可一勞永逸地對其他班級都一樣。
特別是生問課堂中,在情境創設過程中,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1.讓學生提問——堅持學生演講
首先我每堂課都堅持讓學生輪流課前3分鐘演講,七年級介紹自己,八年級介紹時政熱點。演講結束后,演講者要對全班學生提一個有針對性的問題,其他學生如有疑問也可以對演講者提出見解和想法。這樣長期堅持演講不僅會很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他人的知識面,而且鍛煉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學會提問。長期下來,課堂越來越民主活躍,學生也習慣做課堂小主人,主動參與合作,給生問課堂營造一個好的氛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
2.讓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
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我經常開展小組討論進行提問比賽。具體方法是: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接著以小組為單位思考醞釀問題,然后小組間開展提問比賽。提出問題的小組有權指定任意一個小組的某位成員進行回答,但每位學生只能回答一個問題,回答正確的小組給予加分,同時提出的問題不能有重復,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該小組加分,提出
一個難倒對方的問題給予獎勵加分。
3.讓學生提問——欣賞學生爭辯
辯論不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能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和雄辯的口才,使學生在輕松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開發智力。由于辯論雙方都要以確鑿的事實為依據,闡明自己的觀點時要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反駁對方觀點時提出的問題要求角度新穎、論據有力,這對學生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不僅展示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同時也收獲了經過自己努力所獲得的成就感。這充分說明,學生只要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感到無拘無束,問題就會產生,思維就會激活,創造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正如人們所言:“樂思方有思泉涌。”
總之,今后我將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先進性為一體,以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激勵學生陶冶情操,開闊視野,鼓舞斗志,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讓學生真正走入“新課堂”中,還學生一個實實在在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徐衛國.優化課堂提問,實現教學高效[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