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王 亮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2.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443002)
超高密度電阻率法基本原理和常規電法相同,以巖石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當從地面或井下供電電極通入地下穩定電流,流經不同的巖土體、礦體和地質構造時,在地表或井中觀測到的電流場將發生變化。通過對人工地下電流場的分布規律進行觀測和研究,可以推斷出巖土體中是否存在礦體或構造等異常,從而達到解決地質問題的目的[1]。
常規電法是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電極排列來進行,即在地表任意兩點(A、B)供電,然后在任意兩點(M、N)來測量其間的電位差,通過一系列計算得出巖土體視電阻率。目前工程中常用的裝置形式主要有溫納裝置、斯龍貝格裝置、雙邊三極和二極裝置。常規電法通常是采用其中一種方法采集,一般可采集到1 000多個數據。超高密度電法打破了常規電法勘探中數據采集方式的限制,而采用自由無限制的任何四極的組合方式來采集數據,可采集到6 萬多個數據,大大提高了反演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超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數據采集過程全部自動化。程序自動將每個排列的64 個電極分為奇數組32 個(1、3、5、……61、63)和偶數組32 個(2、4、6、……62、64)兩組,然后在這兩組電極中各選取一個作為供電電極A 和B,在一次通電過程中同時測量其它電極相對于某一電極M 的電位差,見圖1。就可得到61 個電位差(MN1、MN2、MN3……MN60、MN61)數據。而奇數組32 個電極和偶數組32 個電極互相配對(即全排列)做供電電極,即做一個排列就有32×32=1024 次供斷電過程,每次供電可同時采集61 個電位差數據,總數據量為32×32×61=62462 個。

圖1 電極供電及采集方式
哈爾濱市平房區東部地下水資源缺乏,為解決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尋找適宜的用水水源。根據業主提出的用水方案,對平房區東部地下水資源進行工程物探勘察。
平房區地下水資源勘察范圍為平房區東部西起黎明村東至哈達村、北起黎明村南至柳條屯,勘察范圍約10 km2。
本次工作區約10 km2,大致呈矩形,東西長約1.5 km,南北長7 km。在測區內布置7 條測線,南北方向約間隔1 km 布置一條測線,測線長1.2 ~2.7 km。共計完成測線7 條,測線總長度11.92 km,測線位置由測量人員定位及留標。
采用儀器為澳大利亞ZZ Resistivity Imaging 研發中心研制的FlashRES 64 多通道超高密度直流電法儀。采集時每個斷面電極總數64 根,電極間距10 m,每個斷面630 m,觀測深度可達200 m,觀測時間約為60 min。
數據處理首先要剔除一些干擾非值、地形校正等,然后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軟件還原為模型的電阻率分布情況,稱之為反演。數據處理流程見圖2。

圖2 數據處理流程圖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僅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反演剖面圖進行解釋說明。
如圖3、4 超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所示,位于A 測線150m ~600m、900m ~1230,深度在50m ~90m,B 測線150m ~500m,深度在40m ~80m,在存在3 處連續的相對高阻區域,推測為含水細砂、中砂,為可能存在的含水區域。其他電阻率較低部分,地表推測為粉質黏土,深部推測為泥砂巖,為不含地下水或貧水區。

圖3 測線A—A’超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0m ~2490m)

圖4 測線B—B’超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0m ~930m)
如圖5 超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所示,位于D測線500m ~570m,深度在30m ~80m,存在1 處相對高阻區域,為可能存在的含水區域,但是難以形成穩定連續區域,推測不含地下水或貧水區;其他電阻率較低部分,地表推測為粉質黏土,深部推測為泥砂巖,為不含地下水或貧水區。

圖5 測線D—D’超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0m ~1300m)
綜合7 條測線進行對比,測區內大部分為貧水區,不具備開采淺層地下水條件。僅在測區西北部分,哈達村哈達屯及新盛屯西北1.2 km2范圍內存在開采地下水可能,且水量不豐富。后期經過鉆孔、抽水驗證,超高密度電法結果準確,滿足任務需要。
超高密度電法實現了數據采集的智能化,采集數據量更大,反演結果精度更高。該方法用于地下水探測,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工作效率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1]黃杰,鐘韜,馬文德.超高密度電法在追索破碎帶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9,31(06):58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