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容
(浙江省衢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浙江 衢州324000)
目前巨化工業園區和綠色產業集聚區已有部分工業用戶使用天然氣,氣源來自LNG 氣化站,但LNG 供氣規模小、價格高的劣勢仍制約了天然氣的發展。為保障衢州市用氣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根據《衢州市天然氣綜合利用規劃》,于中心城區南部設立巨化調壓站,再由本項目的中、高壓管道連接航埠閥室下載管輸氣,采用南、北兩點的供氣格局[1]。
本工程建設地點位于衢州市柯城區,其中中壓管線建設地點為航埠鎮;高壓管線途徑柯城區航埠鎮汪家、航埠鎮蔡家、常山港、雙港街道、江山港、黃家街道鎮、黃家鄉和高新技術園區。
本項目中壓管線采用聚乙烯管(PE 管),高壓管線采用L290MB 直縫電阻焊鋼管,設計管線規格見表1。

表1 高壓管線設計規格一覽表
本次穿越點評價為常山港、江山港3 處穿越,常山港穿越方式定向鉆,江山港穿越方式為定向鉆與大開挖相結合。主要穿越點情況見表2。

表2 評價的2 條流域3 處主要穿越點
4.1.1 基本資料
長風水文站于1995 年由常山縣何家鄉長風村遷至天馬鎮風扇口,更名為常山(二)水文站;于2006 年遷至天馬電站下游,更名為常山(三)水文站[2]。
江山港支流上建有雙塔底水文站,于2009 年遷至江山城區,更名為江山水文站,原雙塔底水文站改為水位站。衢州水文站集水面積5 424 km2,設立于1930 年,下游分別設有龍游、洋港水位站,各水文測站概況見表3。

表3 水文測站一覽表
4.1.2 設計洪水
將常山(二)水文站1995—2005 年、常山(三)水文站2006—2008 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采用面積指數法推求出長風水文站斷面1995—2008 年的洪峰流量,實測最大3 d洪量采用面積比推求長風水文站最大3 d洪量,統計出1956—2008 年長風水文站位置較大洪水特征值見表4。

表4 實測較大洪水特征值表
歷史上衢江1895 年、1915 年、1942 年和1955 年洪水較大,根據2006 版《中國歷史大洪水調查資料匯編》查得密賽水文站、長風水文站、衢州水文站和雙塔底水文站的歷史調查洪水成果,具體見表5。

表5 調查洪水成果表
4.3.1 天然洪水
由于集水面積F 是形成洪水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其與產生的洪峰流量(Qm)和洪水總量(W)關系密切,建立集水面積F 與和Cv 值的關系,本次設計直接采用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浙江省錢塘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集水面積F 與和Cv 值的關系曲線。常山港、江山港、流域主要控制斷面設計洪水成果見表6。

表6 主要控制斷面洪峰(天然)
常山港上游現狀有齊溪、芙蓉水庫等大中型水庫,但水庫的調蓄能力較弱,常山港穿越位置設計洪峰流量采用天然工況洪峰流量。穿越位置設計洪峰流量采用《浙江省衢州市航埠鎮防洪排澇規劃》中成果,見表6。
水庫的調蓄作用對穿越河段洪水影響較為明顯,穿越位置設計洪峰流量采用《衢州市江山港坑西段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中成果,見表7。

表7 穿越位置設計洪峰流量
4.1.3 設計水位
1)計算方法:常山港干流、江山港干流穿越位置采用恒定漸變流的計算方法,支流洪水位采用恒定均勻流計算[3]。
2)各穿越點設計水位:經計算各穿越點的洪峰流量、洪水位、流速見表8。

表8 穿越點水位流速表
依據《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規范》(GB50423—2007)常山港穿越點為大型穿越點,相應的設計洪水頻率為100 a一遇,沖刷深度計算結果見表9。

表9 常山港各穿越點沖刷深度計算結果
依據《錢塘江流域綜合規劃修編》,穿越點河段左岸有規劃航埠河東防洪堤,防洪標準20 a一遇。
依據《錢塘江流域綜合規劃修編》,穿越點河段左岸有規劃護岸工程。
天然氣利用工程在江山港有1 處穿越點,在坑西村下游側穿越江山港,依據《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規范》江山港穿越點為大型穿越點,設計洪水頻率為100 a一遇,沖刷深度計算結果見表10。

表10 江山港穿越點沖刷深度計算結果
定向鉆入土點在右岸規劃堤線以外102 m處;定向鉆出土點在左岸河灘上,在左岸主河槽岸線外115 m處,出土點至左岸方家防洪堤規劃堤線以內590 m處。
通過對河道歷史演變與近期演變的分析,通過水文計算、水位推算以及其它有關的分析和計算,認為天然氣利用工程中、高壓管線項目在按照工程設計規范施工、施工期間有相應的安全度汛方案、合理安排工期,認為現狀河勢基本穩定。在埋設輸氣管線后,在設計洪水條件下,由于河道及河床的天然狀態復原,填埋管道工程對附近河段的河勢變不會產生直接影響,不會對河流上下游滯洪行洪區域造成影響。
[1]韓東偉.唐山市河道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報告編制問題[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03):59-61.
[2]葉新霞,程建華.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工作的幾點體會[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2,18(03):8-10.
[3]何書琴,徐林春,鄭國棟.穿河穿堤工程防洪影響評價技術審查要點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12(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