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江,孫國春
(遼寧省喀左縣水利局,遼寧 喀左122300)
2012 年喀左縣滴灌節水項目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 770 hm2,共59 個片區,涉及23 個鄉鎮(場),57 個行政村。其中果樹滴灌2 440 hm2,經濟作物滴灌333 hm2。
1.2.1 增產效益
項目實施后,經濟作物片區333 hm2,由原來平均收入3 萬元/hm2增加到4.5 萬元/hm2,年增加產值500 萬元;果樹片區2 440 hm2,由原來平均產量2.4 萬kg/hm2增加到2.79 萬kg/hm2,每畝平均增產3 900 kg/hm2,按4 元/kg計算,年增加產值為3 806.4 萬元;項目區2 773 hm2共增加效益為4 306.4萬元。
水利灌溉效益分攤系數以0.6 計,則水利灌溉效益達到2 583.84萬元。
1.2.2 人均增收指標
項目區內現共有人口4.11 萬人,總灌溉效益為2583.84 萬元,人均增收628 元。
喀左縣位于遼寧西部,是低山丘陵地區,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處于大凌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93 mm,不同頻率年降水量分別為:頻率20%年均降水量為593.5 mm,頻率50%年均降水量為485.9mm,頻率75%年均降水量為412.3mm,頻率95%年均降水量為323.6 mm。根據遼寧省水資源二次評價1956—2000 年系列評價成果,喀左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 993 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8 777 萬m3;地下水資源量8 597 萬m3;重復量(河川基流量)8 441 萬m3。水資源可利用量10 860 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4 413 萬m3,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6 448 萬m3。按用水總量控制分配指標分析,農業灌溉可用水量為5 727 萬m3,其中:地表農業灌溉可用水量1 274 萬m3,地下農業灌溉可用水量4 454 萬m3。
喀左縣主要含水層為第四紀孔隙水,其次是基巖風化裂隙水,第四紀含水巖性為砂和礫石層,地下水埋深3 ~45 m,含水層厚5 ~25 m。
喀左縣2013 年規劃的滴灌節水項目片區全部位于遼寧省水資源評價劃歸的小型河谷平原區內。參考《遼寧省水資源綜合規劃》和《遼寧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水資源配置規劃》成果,根據用水總量控制分配農業灌溉水量指標5 727 萬m3,喀左縣現狀農業灌溉水量為5 056 萬m3,2013 年滴灌節水工程新增水資源量11.12 萬m3,水資源開發利用有一定的潛力[1]。
喀左滴灌節水項目工程包括果樹滴灌2 440 hm2,經濟作物滴灌333.3 hm2。主要建設內容為:
新打水源井111 眼,新建蓄水池60 座。
修建12 m2井房有111 處,總面積1 332 m2,新建井臺為111 處。
安裝首部工程111 處,安裝過濾器、施肥罐各111 臺套,15 ~30 W微機自動調壓系統111 套,微機自動調壓系統10 部。
連 接 PVC 管 路489 250 m,連 接 PE 管 路317 050 m,連接毛管12 027 500 m,安裝鐵制出水栓口5 175個。
土 方 開 挖 755 957 m3,管 道 土 方 回填755 957 m3。
修建泄水井為111 處,檢查井為111 處。
架設低壓線路28.5 km,20-50KVA 變壓器25 臺[2]。
按照典型地塊的規劃布置方式進行設計,根據微灌技術規范和多年實踐經驗,確定如下設計參數,如表1 ~表2 所示。

表1 果樹滴灌工程設計參數表

表2 經濟作物滴灌工程設計參數表
2012 年全縣滴灌節水項目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 773 hm2,共59 個片區,涉及23 個鄉鎮(場),57 個行政村。其中果樹滴灌244 hm2,經濟作物滴灌333.3 hm2。本實施方案分別對果樹滴灌、經濟作物滴灌進行典型設計。
4.2.1 首部設計
包括潛水泵、二級過濾器、施肥罐各111 臺套,15 ~30 W啟動柜111 臺套,微機自動調壓系統10 部。
4.2.2 管路設計
為4 級管網即地埋管路:主干管、分干管,均采用PVC 塑料管材,壓力為1 ~0.63 MPa;地面管網支管采用PE 塑料管,壓力為0.4 MPa;經濟作物毛管使用φ16×0.3×1.38 L/s內鑲貼片式滴灌帶,果樹使用出水量為20 L/s的滴灌管。管路開挖深度1.5 m[3]。
2012 年度喀左縣共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 773.3 hm2,建設59 個片區,灌溉方式為滴灌。
所選項目區,具有土地資源、水力資源豐富,果農、菜農種植經驗成熟,開發熱情高,發展潛力長遠的優勢。
[1]吳礦山,高峰,張建國.山西農業節水模式探討[J].節水灌溉,2006(33):33-34.
[2]蘇宏武,胡廣恩.建設節水型灌區有關問題探析[J].節水灌溉,2009(11):65-67.
[3]王金宇.烏蘇市高新節水工程建設[J].水利經濟,2009(0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