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梅
(大慶市薩爾圖區空港經濟產業園管理委員會,黑龍江大慶163311)
我國某水利工程拱壩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設計方案預算工程建設周期為10 個月,應用土石方施工技術實施挖掘作業,總挖掘量約為3 900 萬/m3,混凝土澆筑總量在1 380 萬/m3。工程建設選取兩種系統:分別為人工砂石料系統、混凝土系統,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石料場、3 個中轉場以及6 個棄渣場,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很難對土石方工程進行合理有效的調配與調度。
施工單位要準確把握工程建設需求以及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應用土石方技術實施爆破作業,在選擇起爆技術方案時,施工人員應以復式的交叉起爆網絡為主,這種技術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在實施挖掘作業過程中,可以選擇小梯段爆破法,將具有良好柔軟性的墊層置放于孔底;在水利工程中應用土石方技術,需要施工人員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計算,不僅需要對土壩標高進行計算,還需要預算地下洞室的構建數量;最后,還要配備相關機械設備,從而保證工程施工效率與施工質量[1]。
1.2.1 爆破工序
施工單位在爆破作業過程中,可以采取非電起爆網絡中的復式交叉網絡。針對該工程預計爆破段數為261,炮孔總數約為2500 個,在起爆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延期時間,延時總長約為7.9 s,采取一次起爆方案,總藥量在36 000 t左右。在拆除圍堰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爆破的方式拆除混凝土防滲墻,該墻體中含有灌漿鋼管,厚度約為80 cm。該工程的上橫圍堰與下橫圍堰長分別為612 m、875 m,施工單位將其劃分為278 段,裝置了9 000 t藥品,實現了一次性爆除,延時總長約為9.3 s。具體見表1。

表1 爆破工序
1.2.2 挖掘工序
施工單位利用現代化機械設備對該工程進行挖掘作業,除了運輸機械、挖裝機械設備以及鉆井機械設備,還有一系列相關輔助機械設備。拱壩標高為238 m,開挖總量約為3 900 萬/m3,建筑邊坡325 m。
1.2.3 施工工序
土石壩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混凝土,利用混凝土面板壘砌石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工程施工成本,除此之外,該技術在地質、地形條件方面并沒有過高的要求,機械化應用水平較低,且可以有效減少作業量,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能,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滑膜技術具有低成本、施工難度系數小以及施工周期短等特征,應用該技術可以為工程整體質量提供安全保障;應用該技術還可以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有利于提高固坡的穩定性。
1.2.4 平衡工序
施工單位要對調配方案進行嚴格選擇,確保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從而促使土石方實現平衡。在作業過程中,施工人員要對各個系統進行綜合運用,不僅要確保工程施工效率,還要確保土石方的各個處理環節實現充分融合。
1.2.5 地下洞室
該工程的地質具有較大的軟弱度與松散性,因此,施工單位在對地下洞室進行爆破時,選取斷面爆破方案,該方案可以保證地下洞室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有利于實施隧洞導流。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施工單位還應配備相關機械設備,從而確保工程順利開展。
爆破施工已從傳統的手風鉆轉變為潛孔鉆,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風壓,在水利工程中應用該技術,不僅可以擴大鉆孔直徑,還可以提升施工效率,是技術革新的重要體現。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結合世界先進技術,可以促使鉆孔技術更具準確性。水利工程普遍應用的鉆孔機械有兩種,分別為多臂鉆機、反井鉆機,它們是土石方施工的重要設備,是新技術的主要標志。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單位要想確保土石方開挖具有良好的準確性、精準性,往往會選擇開挖高度邊坡的方案,這種方案已經趨于完善,應用其進行開挖作業,不僅可以對開挖精準度進行有效管控,促使土石方更具穩定性,還可以控制爆破技術,提高爆破準確率。相對傳統開挖技術而言,現代開挖技術由于吸納了新工藝與新技術,在光面預裂、小梯段爆破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減工程建設周期,節約工程建設成本,還可以為開挖質量提供技術保障,確保水利工程總體質量符合建設需求。
抗滑樁不僅可以節約工程建設成本,還能對滑坡問題進行有效治理;錨固技術應用預應力錨索具有很多優勢。
要想促使水利工程能效充分發揮,地下洞室的施工質量至關重要。因此,施工人員必須對傳統施工模式進行創新與發展,積極引進先進的施工手段、施工技術,從而提高地下洞室施工水平,為其整體質量提供技術保障。隨著人們對水利工程需求的不斷提升,地下洞室施工難度系數不斷增加,土石方技術中的錨桿支護方案,具有施工成本低、技術要求小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地下洞室的穩定性,從而確保水利工程具有較好的整體質量。錨桿支護見圖1。

圖1 水利工程地下洞室錨桿支護
綜上可知,土石方施工技術種類繁多,在水利工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意義,不僅可以節約工程施工成本、縮短施工周期,還能提高工程結構的穩定性,確保工程整體質量,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1]鄒洪坤.水利工程土石方施工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