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提出我國“互聯網+”行動總體目標是,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意見明確了11項重點行動,分別是:“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
意見提出了推進“互聯網+”的七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夯實發展基礎,二是強化創新驅動,三是營造寬松環境,四是拓展海外合作,五是加強智力建設,六是加強引導支持,七是做好組織實施。
7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提速降費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互聯網+’行動計劃”專題新聞發布會。針對社會關心的提速降費落實情況,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指導意見》印發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指導意見》提出的4個方面14項工作和細化的28項重點任務分工,全面部署、狠抓落實:一是督促基礎電信企業出臺和發布提速降費的具體措施,明確責任分工并加快實施;二是加快向民資開放電信市場,促進市場競爭;三是抓緊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寬帶建設支持力度;四是聯合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方案,推動地方有效解決寬帶“入場難”問題,切實保障寬帶建設通行權。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加強協調,推動《指導意見》各配套政策措施盡快落地執行;強化定期跟蹤督查機制,督促企業按照承諾,務必落實全年網絡提速任務,年底前實現手機流量和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平均資費水平都同比下降30%的目標,讓廣大用戶切實得到實惠。
中央電臺在推進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中央和地方應急廣播聯動方面取得新進展。目前,中央電臺已分別與西藏局、河北局、江蘇局就共同開展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達成一致并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央電臺將和這三省區的廣電行政主管部門分別組成工作組,聯合當地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廣播電視傳輸機構進行應急廣播系列試點、試驗工作。中央電臺將應急信息通過“國家應急廣播預警信息適配系統”與省級應急廣播試驗平臺進行共享,分別在三省區試驗地區進行發布試驗。在此過程中,中央電臺將同當地部門一起研究相關信息的發布機制、策略和呈現方式,并對試驗效果進行總結評估,同時完成總局科研項目“多級聯動應急廣播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及應用示范研究”和總局社科項目“國家應急廣播信息流轉”的研究任務。在此基礎上推進三地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實現國家、省、市、縣應急廣播信息聯動。
6月1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在長沙舉辦的第三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活動主題論壇上透露,總局將組織實施“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的“雙百”計劃,用反映中國人奮斗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豐富和深化中國夢主題宣傳。據悉,“雙百”計劃確定總局將用三年時間扶持一百名紀錄片從業人員和愛好者創作一百部反映普通中國人奮斗故事的紀錄片,并通過這一項目發現和培養紀錄片人才。田進表示,反映火熱現實生活、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將是今后紀錄片創作扶持鼓勵的重點,去年以來,總局扶持推出了《中國人的活法》、《追夢在路上》等一批現實題材紀錄片佳作,引起強烈社會反響。除了“雙百”計劃,田進還透露了總局下一步推動紀錄片繁榮發展的設想和措施,包括實施“紀錄中國”工程、有效發揮扶持資金杠桿作用、培育市場主體、鼓勵新興媒體參與紀錄片生產傳播、推動紀錄片走出去等。
7月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牽頭發起成立了“家庭信息中心-融合終端技術創新”工作組,發起成員單位還包括北京歌華、廣東省網、深圳天威、江蘇有線、湖南有線、湖北廣電、貴州廣電、四川廣電、陜西廣電、內蒙廣電。
“家庭信息中心-融合終端技術創新”代表了當前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電視+”。工作組將圍繞家庭信息中心,聚焦廣電運營商實際需求、難點痛點,為運營商業務體驗改善提供研究、標準、檢測、評估等全環節服務,并為成員伙伴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業務創新搭建技術和產業平臺。工作組后續將以開放的形式吸納來自有線運營商、科研機構、設備商、系統集成商以及互聯網公司的成員。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5)》7月8日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達到4 226.27億元,同比增長13.16%。
報告稱,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媒體借助新媒體技術不斷拓展經營空間,豐富創新了廣告營收方式,探索出了一條“T2O”的多元盈利模式。視聽新媒體各業態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規模約378.4億元,同比增長48.8%;全國共有604家機構開辦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
報告還重點關注了廣播電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生產內容的IP(知識產權)化開發。截至2014年年底,民營企業占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機構總量的比重達到85%左右,成為廣電產業主體生力軍。同時,中央級和多家省級電臺電視臺成立了版權管理中心,優質節目價值在基于IP開發的基礎上,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和相關產業滲透、拓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