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情態動詞是外語學習中較難掌握的一類詞,對于德語學習者亦然。在多年的德語教學中,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甚至包括老師在使用情態動詞時都存在一些偏誤現象。這是因為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寫作和漢譯德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用漢語思維,根據漢語意思結合德語用法來使用情態動詞,而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又是根據語感來判斷使用情態動詞,也缺乏對它的系統了解,這就給外語教學帶來了很多問題。而情態動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語用功能,因此加強對情態動詞意義及用法的探索研究十分必要。
情態是人類語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語法范疇,其表達有很多種多段,有的語言主要用情態動詞來實現這種語義的表達,在漢德這兩種語言中,情態動詞都是表達情態意義的主要形式。情態動詞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象,具有多義性特征,其意義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情態動詞表達的情態意義會有所不同,而同一個情態動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會隨著語境的改變發生細微變化。
情態動詞的多義性以及相互重疊現象在許多語言中都有體現。但是每個情態動詞在不同語言中的義項分布及覆蓋面卻不盡相同,或者表達相似含義的情態動詞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義項分布,表義覆蓋面也都有自己的范圍。有些在字典中看似等同的情態動詞,實際上并不能直譯。比如說,漢語中的情態動詞“能”和“可以”與德語中的情態動詞“k?nnen”在語義上有一定的對應,然而在意義涵蓋的范圍以及使用上卻存在差別。漢語的情態動詞從意義和功能上的分布來說比德語情態動詞分散,同一形式可表截然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形式又可表相同的意義。例如,漢語的情態動詞“會”可表能力、意愿、推測;“能”可表能力、意愿、條件、用途、許可,等。而“會”、“能”、“可以”這三個詞在不同語境中均可以表示能力、意愿或義務等等。德語各個情態動詞的意義要相對固定一些。“k?nnen”主要表示能力或者可能性;“dürfen”主要表示許可;“wollen”主要表示意愿,“sollen”主要表示義務和職責等。
總之,漢語情態動詞和德語情態動詞在各自的語言系統中互相對應而又相對封閉,具有跨語言的可比性,但正是這種可比性容易在語言的習得中形成負遷移,對語言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干擾,造成了遷移性語際偏誤。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情態動詞學習的難點不在于它本身具有多種含義,而在于如何有效消除母語遷移作用,從而正確的匹配情態動詞的意義與形式。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中國學生在翻譯或者使用表能力或許可義的德語情態動詞時容易受漢語情態動詞“能”和“可以”的干擾,從而產生遷移性的偏誤。本文對漢語常用情態動詞“能”的情態語義進行解讀,探討漢譯德時“能”在各種情態語義中的翻譯處理,分析學生的習得偏誤,從中發現學習規律和方法。
二、情態及其意義分類
情態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和判斷。人們對情態的研究由來已久,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模態邏輯的探究。近代以來,語言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情態也越來越成為語言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但不管是在古典哲學、邏輯學,還是在現代語言學的研究中,情態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都會遭遇到情態意義這個棘手的問題。而情態動詞作為情態范疇的原型及核心形式,是研究情態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二十世紀以來很多著名語言學家都致力于對情態進行定義,但由于各語言學流派對情態研究的視角不一,對情態的具體定義也就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通過分析構成情態的關鍵要素,可以概括出情態具有以下五個典型特征:(Palmer:1986: 14-21)
(1)主觀性。即說話人的觀點、態度、意愿、預測、判斷等。
(2)和命題或者行為事件有關。
(3)可能性與必然性。
(4)非事實性。
(5)從功能角度看,任何情態動詞都具有認知情態意義和道義情態意義。
情態類型是情態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此學者們也持有不同的觀點,有主張“二分法”的,比如Lyons(1977)把情態動詞分為認知性和道義性兩類;Coates(1983)和Sweetser(1990)則將情態動詞分為認知性和根源性兩類;有主張“三分法”的,即把情態動詞分為認知性的,道義性的和動力性的,比如Palmer(2006);還有支持“四分法”的,把情態動詞按認知性和道義性,必然性和可能性進行分類。總之,分類方法林林總總(尹),不盡相同。其中Palmer(2001)對情態的研究和分類是迄今為止最為深入和全面的。他從情態意義出發,從類型學的角度全面研究了情態范疇,把情態分為認知情態、道義情態和動力情態(黃敏)。Palmer對情態動詞的這種三分法也是目前情態研究領域的主流分類。
三、情態動詞“能”的情態意義及其在德語中的相應情態表達
“能”是漢語中最為典型的情態動詞,具有多義性。其情態意義包括上述三種情態意義,即認知情態、道義情態和動力情態。“能”主要表達動力情態和道義情態的意義,在一定條件下才表達認識情態的意義,即主觀可能。
一般認為,漢語中的“能”和德語的“k?nnen”是一對對應詞,在詞典或者教材的詞匯解釋中也常把這兩個詞互為解釋。但對應詞并不意味著在兩種語言中就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和義項。一般來說只要有一個主要義項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對應,這兩個詞語即被認為具有共同的語義覆蓋面。德語的情態動詞“k?nnen”和漢語的情態動詞“能”都屬于多義情態動詞,都具有有動力、道義和認知三種情態意義。但是情態動詞在表義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語義容易受語境的制約,所以即便是具有相同情態意義的德漢情態動詞也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尤其表現在德漢互譯方面。
(一)表能力的動力情態意義
動力情態中包含能力和意愿兩個語義范疇。能力和意愿源于個體內部,包括個體自身具備的屬性、能力,也包括當時環境的外力作用。具體到“能”的義項上可分為內部條件下的“能力”、“功能”、“用途”等和外部條件下的“有條件實現某事”、“有理由提出某個命題”等。其中能力意義是“能”最早的語義原型,通過隱喻、轉喻和推理等認知機制發生語義演化,最終形成多種義項。
例1我能聽懂你說的。(Ichkannverstehen, was du gesagt hast.)
例2火山隨時可能再次爆發。(DerVulkankannjederzeit wiederausbrechen.)
例3例下周我去曼海姆旅游,我們可以在那碰個面。(N?chste Wochereiseichnach Mannheim, dannk?nnenwirunsdort mal treffen.)
例4這款手機不能導航。(Mitdem Handy kann man nichtnavigieren.)
以上例句中的“能”或者表示個體自身具備的能力(如例1),或者表示存在某種可能性(例2),又或者表示有條件實現某事(例3),或表示個體/主語具有某種用途(例4)。翻譯成德語時,上述例句中的“能”都可以翻譯成德語的“k?nnen”。在表示能力的動力情態義項上,“能”和“k?nnen”存在對應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德語中的“k?nnen”表示“能力”意義時,不僅可以指主體或主語本身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可以表示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或具備的某種能力。但在漢語中,對于主語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經由后天學習或訓練所獲得的技能,既可以用“能”,也可以用“會”來表示,用“會”則更為普遍。因此,在德漢互譯時,表示這種意義的“k?nnen”通常翻譯為“會”,而不用“能”。
例5 Erkannvier Fremdsprachen sprechen.(他會說四門外語)。
例6 Der fünfj?hrige Jungekannbereitsschreiben。(這個五歲的小男孩已經會寫字啦。)
此外,許多學者如呂叔湘和王偉都認為“能”還可以表示“善于做某事”。這種所謂的“善于”其實是“能力”意義的一種語用意義,表示句子的主語不僅具有某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特別的強,比如“能吃”、“能說”、“能睡”中的“能”就具有“善于做某事”的含義,并不僅僅指具有某種基本的生理能力。在德語中,“k?nnen”的能力意義則沒有這樣的語用含義。德語中通常用其他的動詞或詞組來表達這種特殊的語用意義,如用“redegewandt”、“redenwieeinWasserfall”來表示一個人“能說會道”,用“Schlafmütze”、“Schlafratte”來表示“能睡”等等。
(二)表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
道義情態表示說話人通過給予允許、施加義務等方式影響或指導聽話者的行為。“能”有表示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是指說話人的權利或者某種社會規范等允許主語實施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7這兒不能抽煙。Hierdarfman nichtrauchen.(權威是某種法律規定)
例8沒有媽媽的允許,他不能看電視。(OhneErlaubnis seiner Mutter darfernichtfernsehen.)(權威和阻力是他人)
例9你現在不能進去。(Du darfstjetztnichthineingehen.)(權威是說話人)
例10我們不能忘記向東道主表示感謝(Wirdürfennichtvergessen, unsbei den Gastgebernzubedanken.)(權威是說話人或者某種道德準則)
漢語中表示許可的情態動詞除了“能”外,常用的是“可以”。兩者在肯定和否定上存在著不對稱性。表示許可的“能”多用于否定句或疑問句,肯定則多用“可以”。
例11在一個自由的國家公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In einemfreienStaatdürfen die BürgeroffenihreMeinungsagen.)(權威是某種規定)。
例12作業做完了,才可以看電視。(Nurwenn du die Hausaufgabefertiggemacht hast, darfst du fernsehen.)(權威是說話人)
但在德語中,表“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不是“k?nnen”的主要義項,而是“dürfen”的最初和主要的情態語義領域。帶“dürfen”的肯定句意為權威消除阻力或者削弱阻力使某事實現或合理,否定句意為權威制造阻力阻礙某事實現,權威也可以分為第三方權威和主體權威。上面例句中的表“許可”義項的“能”在德語中相應地應翻譯為“dürfen”。
除了表示“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外,“能”還可以表示說話人向對方提出祈使和請求的意義,是其道義情態意義語用化的表現。屬于“能”的禮貌功能用法。“能”的禮貌功能主要通過給予聽話人實行行為的權利盡量滿足聽話人的消極面子,可分為“請求類”、“勸阻類”和“提議類”三類。主要表達形式有“……能……嗎?”和“能不能(不)……?”。
“能”請求類的禮貌功能主要通過疑問形式表達,請求的內容可能針對說話人自己的行為,也可能針對聽話人的行為。對說話人自己的行為做出請求,即“能”的道義情態語義中聽話人主體權威的禮貌用法。說話人有施行某種行為的意圖,征求聽話人的允許,主要表達形式有“……能……嗎?”和“能不能…… ?”。這個請求的過程是說話人損害自己的消極面子賦予聽話人面子的行為,如:
例13我能進來了嗎?(Verzeihung, darfichhinein?)
例14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Darf/DürfteichdireineFrag estellen?)
如果對聽話人的行為做出請求,則屬于“能”動力情態語義中的“能力”意虛化而成的禮貌用法。說話人希望或者需要聽話人做出某種行為,這種意圖本身是損害聽話人的消極面子的,說話人通過運用“能”的禮貌功能削弱威脅程度,取得相對禮貌的效果。在這種請求中我們見到的大部分形式為“能不能”或者“能……嗎?”。如:
例15你能給我一個回答嗎?(K?nntest/Kannstdu mireineAntwortgeben?)
例16你能不能把這本書送給我?(K?nntest/Kannst du mir das Buchschenken?)
“能”請求類的禮貌功能在德語中不能簡單地用“k?nnen”來表達,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如果是針對說話人自身施行行為的意圖征詢聽話人的意見或允許,那么通常使用情態動詞“dürfen”來實現禮貌功能,例句13、14中的“能”此時應翻譯為“dürfen”;而當說話人希望或者要求聽話人施行行為的時候,則會選擇情態動詞“k?nnen”來表達請求,如例句15、16。此時,情態動詞“k?nnen”和“dürfen”都可以通過它們的第二虛擬式“k?nnten”和“dürften”達到更高層次的禮貌。
在“勸阻類”禮貌功能中,“能”的作用是削弱威脅面子的強迫等級,說話人的意圖是阻止或者禁止聽話人施行某種行為。說話人不采取命令、要求等損害對方面子的表達方式,而采取詢問的表達方式賦予聽話人一定的消極面子,將命令性的禁止意義轉為委婉的勸阻類,如:
例17你能不能不要再哭了啊?(Kannst/K?nntest du mitdemWeinenaufh?ren?)
上述例句中通過情態動詞的疑問用法,大大降低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消極面子的威脅程度,在給予聽話人選擇的權利的同時也相對提升了聽話人的地位,彌補了聽話人的消極面子。
在表達提議時使用“能”可以提升話語的禮貌層級。在“提議類”的禮貌功能中,使用“能”之后,提議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從而削弱了迫使聽話人施行某種行為的的強迫性和力度,保全了聽話人的面子。如:
例18我們能一起加班嗎?(K?nnen/k?nntenwirzusammenüberstundemachen?)
在“勸阻類”和“提議類”禮貌功能用法中,德語一般通過“k?nnen”來實現禮貌功能,“dürfen”則不具備這兩種禮貌功能用法。同樣的,在這兩種用法中,也可以通過“k?nnen”的第二虛擬式“k?nnten”來表達更高層次的禮貌。
綜上所述,“能”在表示“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時,與之相對應的德語情態動詞是“dürfen”;在表示說話人向對方提出祈使和請求的意義時,與之相對應的情態動詞有“k?nnen”和“dürfen”。所以在翻譯時必須分析“能”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用功能,從而選擇正確的情態動詞。
(三)表推測的認識情態意義
“能”除了具有表示能力的動力情態意義和表示許可的道義情態意義外,還可以表示認識情態意義。認識情態意義是一種主觀情態意義,指說話人對句子所表達的命題的主觀推測。表示主觀推測的“能”通常多用在反問句中。
例19她不可能是我們要找的那個女人。(Siedürftenicht die Frau sein, die wirsuchen.)
例20這也可能純屬偶然。(Das k?nnteauchv?lligerZufall sein.)
德語中與“能”對應的表示推測的認識情態意義的情態動詞是“k?nnen”和“dürfen”,通常使用它們的第二虛擬式“k?nnten”和“dürften”表示有可能,表達對可能性的“估計”和“猜測”,屬于認知情態語義。對于“k?nnten”和“dürften”第二虛擬式表達可能性和猜測的語氣的程度,一般認為“dürften”比“k?nnten”的可信度要稍微高些,視具體語境而定。
四、小結
漢語的情態動詞“能”可以表示動力情態意義、道義情態意義和認識情態意義。一般認為,德語中與之相對應的基本情態動詞是“k?nnen”。但是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制約情態動詞意義選擇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語言內部的,也有語言外部的。因此在表達具體情態意義時,兩者并不存在完全對應關系。這種不對應關系尤其體現在“能”表示道義情態意義時,此時“能”受語用因素影響較大,除了表示“許可”基本義外,還具有禮貌功能用法。所以在翻譯時必須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分析情態動詞的語用功能,選擇匹配的情態動詞或者相應表達,從而降低遷移性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