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性產業,計算機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計算機專業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IT、網絡儲備、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等產業人才嚴重短缺,我國每年IT市場至少需要100萬人才,專業人才需求在40萬以上,而我國僅培養了20萬左右,缺口很大。 [1]在這樣大形勢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卻出現了就業困難的現象,尤其是對口就業的人數下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呢?筆者以所在學校三明學院為藍本,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研與分析,歸納就業難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一、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簡析
(一)客觀原因
1.科技迅速發展,供求出現偏差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會用Word打字排版,會用Excel統計計算,會安裝Windows98操作系統的人員很少,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憑借這些技能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2]時至今日,高校普遍開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掌握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已經不再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獨有優勢,企業需要的是能夠熟練進行計算機各種操作的綜合性人才。但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教材存在部分老化現象,沒有及時跟上時代步伐;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技術性與實用性不強;培養計劃制定不合理,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這種“供”與“求”的偏差直接影響著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以致近幾年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不斷下滑。
2.崗位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科學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中衍生了許多計算機相近專業,如:通信技術、自動化、電子技術、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等。 [1]在就業時,計算機專業學生與這些相近專業學生相互競爭,擠占就業崗位。與此同時,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總數急劇增長,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性矛盾日益突出,其他專業畢業生也與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搶占一席之地,就業競爭急劇增大。相較于單純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且具備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多學科綜合性人才在就業時更具競爭力,計算機專業人才就業形勢嚴峻。
3.就業環境限制,干擾職業發展
在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性別歧視、學歷歧視、經驗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戶籍歧視等就業環境限制層出不窮,嚴重影響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在計算機行業中,男性畢業生通常比女性畢業生更容易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因此該專業女性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尤其是找到專業相關工作的成功率并不理想;計算機行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或經濟發達地區,而這些地區對人才往往有著戶籍歧視,限制著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發展;計算機行業對技術和經驗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也讓企業在招聘時,傾向于引進和儲備一些中高端人才,對于進入企業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培養才能勝任特定崗位的應屆畢業生,企業一般持謹慎態度, [3]這種經驗歧視又進一步限制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
(二)主觀原因
1.綜合素質不高,缺乏職業素養
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是廣大畢業生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的基本要求,直接影響著其就業力。但現在的大學生缺乏規劃,有的只顧學習,忽略了創新思維、實踐操作、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的對自己認識不準確,不能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能力。 [4]其中計算機專業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整天與電腦為伴,不免滋生了許多“宅男”、“宅女”,與外界缺乏交流,以致于應聘時,面對企業的高要求,只能望而興嘆。
2.就業心理偏差,錯失就業良機
高校擴招后,就業模式由傳統經濟條件下的“統包統分”轉變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雙向選擇”, [5]大學生面臨著多重就業壓力,容易出現消極、迷茫、自卑、逃避、恐懼、浮躁等就業心理偏差。受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畢業生們往往不能真實地向用人單位展示個人風采,從而錯失就業良機。
3.就業觀念陳舊,擇業定位偏差
現今,許多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盲目追求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舒適的工作環境,有的寧可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也不愿降低要求;有的寧愿待業也堅持留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少數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發展,而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由于行業的特點,更是集中在這些城市。筆者以三明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為樣本進行調查,發現該專業畢業生選擇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比例高達77.4%,這部分學生中生源地與就業地一致的僅占30.3%,就業率為39.7%;而選擇在生源地或中、西部地區發展的畢業生,其就業率則高達78.9%。由此可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勢在必行。
二、提升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力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學校教育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機制
面對計算機行業的供求偏差,高校必須更新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機制。(1)學校與企業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培養”模式,在學生入學初根據有關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及教學實踐安排; [6](2)建立校企合作互動和信息交流平臺,邀請企業主管、技術專家擔任畢業生的就業“企業導師”,通過交流講座和實踐輔導等幫助畢業生提前了解企業,培養職業素養;(3)共建實訓基地或開展項目教學,大力推進“畢業實習與高質量就業培訓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實踐、實習教學全面提高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4)校企共建就業信息網,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2.加強就業指導,倡導自主創業
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和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并將其貫穿于大學生學習和就業的全過程。(1)規范就業指導課程,將其納入大學生必修課,并結合國內外先進指導經驗和社會實際幫助畢業生及時了解就業形勢、摸清就業政策,掌握求職技巧;(2)針對計算機專業就業現狀,鼓勵畢業生走出困境,自主創業,并以“挑戰杯”等創業大賽為平臺,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加強創業指導和技能培訓。
3.加強心理引導,培養健康心態
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試技巧。(1)針對新生入學、在校學習、頂崗實習、求職就業等重要階段,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學生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發生積極的變化;(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強化大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自我調節,從容、冷靜地面對學習、就業壓力。
(二)提升個人能力
1.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 [7]就業現實證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畢業生把握并取得就業機會的本錢,是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證。因此,大學生根據個人實際,積極調整心態,掌握基礎知識,參加社會實踐,著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關鍵。
2.做好就業準備,轉變就業觀念
社會對計算機人才需求主體的變化,日趨激烈的崗位競爭以及差異顯著的區域需求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已迫在眉睫。(1)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主動到中小企業中尋求就業機會,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2)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應該抓住機遇,去廣大農村或西部地區等信息化進程緩慢的地區發展,將IT技術與現代化的農業結合,以科技興農,推動產業化農業的發展。 [8]
三、結語
崗位供求偏差、就業環境限制、綜合素養偏低、擇業定位不清等主客觀原因嚴重限制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造成勞動力的浪費,影響社會穩定。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學校和學生必須共同努力,合力提高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緩解就業難的癥狀:(1)針對市場需求,調整市場投入,為計算機專業學生創造有利的就業環境;(2)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3)了解就業形勢,定位就業方向,全面增強自身職業競爭力,提升個人就業能力,為高質量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