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從高校擴招以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作為基礎課的大學英語課堂通常面臨著兩個甚至三個自然班的合體。在筆者所在的湖北某高校,超過100人的合班上課并不罕見。美國學者把50人或者50人以上的班級定義為大班。 [1]按照這個標準,我們的大學英語就算全部按自然班授課,大部分也都還屬于大班,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局面不會改變。這樣看來,研究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策略,找到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二、大班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有些研究者也列舉了一些大班教學的優勢,比如大班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教學環境中有“安全感”,“輕松”,同時有競爭意識。 [2]然而,大班教學的弊端應該更加顯而易見。一方面,一個學期甚至一年下來,教師很難認清全班學生,師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難以通暢。學生總數多了,學生個體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就會相應減少,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長期屏蔽于課堂活動之外。時間一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勢必受到影響,學習積極性會逐步喪失。另一方面,隨著高校學分制的實行,大學英語的課時普遍縮減。面臨著課堂人數增加和課時減少而授課任務不變的雙重壓力,教師很難全面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或者使課堂活動流于形式,大多數時候會回歸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
對于解決大班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來說,合作學習策略的采用非常必要。
三、合作學習策略相關理論及主要內容
作為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最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美國提出,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合作學習主要奠基于社會學與心理學等學科之上,其理論基礎涉及社會互賴理論(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教學工學理論(classroom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動機理論(motivational theory)和凝聚力理論(social cohesiveness)等。 [3]按照社會互賴理論,社會互賴的結構方式決定著個體的互動方式。積極互賴產生積極互動,而個體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鼓勵會促進彼此的學習動力。選擇理論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它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重要場所。學生到學校來學習和生活,主要需要的是自尊和歸屬。小組學習更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有歸屬感,從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教學工學理論認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任務結構、獎勵結構和權威結構。合作學習策略中,改變最為突出的就是獎勵結構。斯萊文指出:獎勵結構所具備的功能是合作教學的特色所在。 [4]動機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學生活動的獎勵或目標結構。從動機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合作性目標結構創設了一種只有通過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模式。凝聚力理論認為,合作學習對于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出于對集體的關心并希望彼此都獲得成功。這些理論的共同之處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完成共同目標為目的。
總的來說,“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5]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重任分工。它側重以群體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內在的動機和合作意識。學習者必須通過彼此合作來完成任務,必須通過總結、提供或接受各種解釋等來達到交互作用和口頭交流,必須能各自學習并幫助他人學習,同時運用沖突管理技巧等方法,以達到整個小組的進步為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具有鮮明的學習特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組成形式,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被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6]
根據大班具體人數的多少,教師可將全體同學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5-8人為宜。合作分組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也就是說,組內成員在性別、個性、社會經驗、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等方面有一定差異,能取到互補作用,而每個小組的整體學習實力大致相當,以保證小組之間良性競爭的順利展開。每個小組選舉一個組長。該組長必須起到協調全組成員的積極作用,給組員分配具體任務,并在出現問題時及時和教師進行溝通。每個組員也要有明確的任務安排,像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或充當記錄人、報告人等,而且組員的任務應該經常輪換,以期獲得多方面的鍛煉。
全新的評分機制是實施合作學習的一大特點。學生的成績評定由小組分和個人分兩部分構成。小組分是對小組作為一個團體整體表現的評價,個人分由小組成員互評得出,其依據為個人在小組活動中所體現的作用以及個人學習成績的進步。這種評分方式對小組成員間的互相促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合作學習策略在大學英語大班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因為大班人數眾多,傳統的讀寫課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語言點為主,期間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大班課堂上,一般都是幾個基礎好、性格外向的積極分子回答問題,很難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合作學習策略的使用則可以改變這一現狀。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The Trashman為例來具體闡釋合作學習的應用。筆者所帶的班級人數為62人,將他們分為8個六人組和2個七人組,共10個小組。其中,3個小組負責對背景知識進行搜集、整理并制作PPT向全班講解。教師事先進行一些相關指導,要求三個小組分別圍繞A Trashman’s Routine Work、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Trashman和Ideal Job等三個方面的話題進行拓展。另有2個小組負責文體、結構方面,要求他們分別對課文的結構進行分析、講解以及對課文主體部分用到的例證法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還有3個小組擔負對課文的主要單詞、短語、語言點進行釋難的工作。剩下的2個小組就形成了兩個小劇組,有編劇、導演、演員等角色的分工,他們必須各選取課文中的一幕場景在班上進行演示。資料的來源主要是圖書館和網絡,尤其是網絡。網絡現在觸手可及,資源又十分豐富多彩。學生搜集、歸納資料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而報告人對全班的講解不僅使學生聽的時候有新鮮感,更是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一個鍛煉。
新視野讀寫教程的每一單元都設置了段落寫作,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每一種段落模式,教師給出五個左右備選題目,逐一進行簡要講解并提出要求。每個小組選定一個題目并進行小組討論,每個組員說出自己的思路和想到的素材,大家一起確定最有用的內容、列出寫作提綱,然后指定一人完成初稿。第二階段,組員聚在一起對初稿進行討論、修改,包括內容的擴充、刪節、語法、拼寫等,在此基礎上另一人完成第二稿的寫作,必要的話還要寫出第三稿,最后再交給教師批閱。這個執筆撰寫的任務每單元、每輪次都由不同的人去完成。合作學習在寫作方面的應用不僅使學生博采眾長、取得更大的進步,對教師來說也是工作量的大大減輕。傳統的大班教學中,布置作文是教師頗感頭疼的問題,要批閱的作文數量眾多而且錯誤百出,這也導致有些教師盡量減少布置作文任務。
在大班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策略,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轉變。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成為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幫助者。 [7]表面上來看,學習過程中學生占很大的主動性,有些教學環節的講解也由學生來完成,教師的重要性似乎不能體現了。其實并非如此。教師從一個簡單的課堂管理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小組表現的評估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活動參與者和探尋知識的引導者。實際上,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儲備與課文相關的豐富知識,熟悉自己所授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在小組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須巡回于各組間,及時解答學生疑問、澄清某些觀念。在學生報告人做出陳述后,教師要適時做出必要的補充,并對可能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所以,教師必須培養出高度的隨機應變和控制課堂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對各小組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做出合理、科學的評價與反饋。總之,教師需要從專業素養、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提高自己,才能適應這個全新的角色。
五、小結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8]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合作學習在大班英語教學中的推行非常重要,一方面,小組的推行使“大集體”變成“小團隊”,更易于教師的管理和操控;另一方面,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共同克服困難,并且確保學生保持高度的參與性,從而大大優化課堂效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綜合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都能取到很大促進作用,對于大學英語大班教學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注:本文為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提高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B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