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勝楠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1500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淺析
于勝楠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150025)
文章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剖析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夯實教師的理論功底;探討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針對性以及多樣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一是在教學方法上過于傳統,大學生容易被傳統的教學理念所束縛,不能很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質,考試時就拿著課本死記硬背,不能自主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使學生缺乏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
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力不集中,對教學方法的改革缺乏研究,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刻的認識,不能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把教學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毫無目的地去教學,淡化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讓大學生覺得這節課可學可不學,甚至放棄對這節課的學習。
三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只限于對書本的學習,不能在業余時間擴充自己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和學習,習慣性的以老師的教學為準,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主觀認識。
四是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教育改革停留在書本上,伴著知識量的擴充,課時的不斷減少,使整個思想教育發生了沖突,產生了矛盾。
五是在教育上教師缺乏競爭力,不能很好地激勵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只限于對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評估,讓老師看到評估只是學校對老師進行評價的一種形式,不能與教師的聘任相聯系,更不能有效地對教師的職稱進行評定,這種毫無激勵作用、毫無經濟利益的方式,使教師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
課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概論”課對教師的理論功底要求尤其高。它涉及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時間跨度很長,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而且還要隨時更新補充自己的資料信息庫,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
一是“概論”課教師要不斷汲取新知識,夯實理論功底。教師要多閱讀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共產黨領袖人物的著作、傳記、回憶錄以及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清楚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一些決策過程、時代背景,同時,善于借助網絡查閱信息和資料,或者看一些文獻紀錄片、視頻和電影。這樣有助于擴大知識面,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歷史和現實,為講授“概論”課積累背景資料。
二是“概論”課教師要精心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要使課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掌握課程章節間的區別和聯系,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教師可以把教材章節按關聯性整合成幾大模塊,按照每個模塊的內容具體設計教學活動。根據教材第六、八、十一章相關內容可以整合成“如何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模塊,以此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題。根據教材第七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和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的內容可以設計成“橫向角度觀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機遇和挑戰”專題。
在“概論”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找出看似枯燥的理論與火熱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融會貫通,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們知道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很貼近,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必須從課程內容上進行改革。
一是教學必須貼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除基本理論章節外,應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例如,在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可以補充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新的政策和思路。同時,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如“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方面。教師正視社會現實,客觀分析,理性引導,圍繞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做好釋疑解惑,如此,學生才能夠理解黨的方針政策。
二是教學必須貼近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我校為例,學生大多來源本省本地區,他們對本地區的情況也比較熟悉,比較關心。在“概論”課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多聯系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用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出現在身邊的人物來說明和印證所講的內容,縮短與學生的認知距離。學生只有了解家鄉才能更加熱愛家鄉,以小見大,將來走出學校就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同時,也使課程內容更有說服力。
三是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90后的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理想信念相對淡薄、自我意識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對“90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師在“概論”課的教授過程中,摸準學生的思想特點,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機結合,圍繞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來規劃和安排教學內容,通過事實印證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傳統的教學方法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概論”課教師應該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實現多樣性的創新。
一是使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加強語言表達藝術創新。“概論”課教材理論性、思想性和科學性強,雖常有耳聞,但晦澀難懂。這要求教師熟練掌握教材內容,通過自己對“概論”的理解,進行加工、提煉,融會貫通地用生動的語言把“概論”的精髓表達出來。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內容時,可以結合戰爭類型電影中正反雙方對戰的具體情況來闡釋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學習課程的趣味性,提高了聽課的積極性,便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二是探索專題式教學。教授“概論”課的教師雖然都有思政課相關專業的背景,但不盡相同。教研室應根據教師隊伍專業背景實行專題式教學,涉及特定章節時,可以靈活地調換相關老師授課,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來重點講授特定專題,這樣做既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又能夠把理論講深講透。要注意的是在專題教學過程中要保持教材的系統性,不要因為不同的人講授而過于零散。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思考,要有問題意識,關注現實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提煉為教學的切入點,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才更容易接受。
三是增強實踐教學的比重。“概論”課理論性較強,僅憑理論課時是無法達到教學實效的。所以,本門課程應適當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有機統一。通過課堂辯論、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形式,使課程理論內容具象化。實踐教學能加深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四是有限度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是用來輔助教學的,而不是主導教學的。筆者認為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穿插使用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媒介,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媒體的使用要切合實際,不可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五是考核方式方法全面化。期末綜合成績可由期末試卷筆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教師對學生的實踐環節加強考核,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取知識,提高素質,提高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的實效性。
[1]顧海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9):93-94.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Sheng-nan
(HeilongjiangBusiness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beliefs,an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eachers,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nd targeted and innovative teachingmethods and mea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heorycourse;Effectiveness
G642.3
B
1674-8646(2015)10-0056-03
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