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的中國,多元價值觀沖擊著社會環境,特別是對當代大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大學生還處在人生發展的不成熟階段,很容易受到西方低俗丑陋價值觀的影響,尤其是現代消費主義快樂觀,已成為一些大學生的時髦追求。這些觀念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背離了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因此,重提孔子的“窮歡樂”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孔子“窮歡樂”思想的生成
孔子身處于春秋時期,經歷著社會的巨大動蕩,他的思想淵源于西周領主制封建社會及其以前的各種思想文化傳統,形成于從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的春秋時代。在這個時期,各國紛亂伐戰,領主階級掠奪財富,民不聊生。在這種窮困、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孔子有心想要改變這個事實,卻不受國君重用,只有寄托于講學,“樂得英材而教育之”,通過講學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是孔子“窮歡樂”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孔子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謙恭簡樸的家風是他“窮歡樂”思想形成的基礎。孔子幼年喪父,對于孔子未來的教養和成長,賢良的母親顏徵對他的撫養和教導,有著重要作用。由于孤兒寡母,孔子幼年在貧賤中成長。子曰:“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孔子沒有因為自己是貴族就放不下架子,他把自己做過的事都當成是一種鍛煉,并且每件事情都能完成的很好,在做事中得到快樂。孔子的“窮歡樂”思想與其個人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生活教會他做人要快樂,是他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在《論語》中,開篇點“樂”,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快樂的人生態度。“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認為人們在七十歲時應該達到的人生境界。人們的“從心所欲”,是建立在在“不逾矩”的情況下。當然,要有這樣的高度首先必須先“志于學”。通過學習,能夠讓人們做一個知書達禮的人,有豁達的胸襟,更何況,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除了學習,孔子在出仕不順的時,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這樣的曠達的人生態度,無不體現著孔子“窮歡樂”的思想。孔子的人生態度、人生閱歷和各種遭遇,是他“窮歡樂”思想的個人生存背景。
二、孔子“窮歡樂”思想的內涵
孔子的“窮歡樂”思想提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的總體的快樂。孔子的“窮歡樂”思想的內涵首先體現在自然方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兩句話描繪了一副踏青詠春圖,體現了孔子喜愛游山樂水,在閑暇之余能夠感受大自然的美,達到心靈的純凈,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開心的事。孔子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我們還能夠從其他話語中看出,比如,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當然,孔子的“窮歡樂”思想除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外,他也強調我們要人境和諧: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孔子通過對山雞在藍天綠樹之間自由飛翔的描寫,抒發了對自由、快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感情,啟示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過快樂自由的生活。 [1]
孔子的“窮歡樂”思想的內涵還體現在社會方面。當時社會動蕩,百姓過著艱苦的日子,因此,孔子希望能夠建成一個大同社會。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著來。”孔子告訴葉公怎樣治國,使近處的人民感受喜悅,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從而達到國是“歡樂國”,人民能夠“窮歡樂”。同時,孔子對大同社會的希冀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人能夠安享晚年,朋友之間互相信任,關懷青少年,不同的人之間關系融洽。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全面自由發展,充分發揮自然與社會的作用,達到美好的和合境界,也就是人類共生存、共發展、共歡樂的大同世界。 [2]這也是孔子“窮歡樂”思想對社會的希冀。
孔子窮歡樂思想的實質就是在清苦、壓力或窮困的生存境遇中追求仁愛、正義、道德等精神世界所得到的心靈上的滿足與升華。“君子固窮”是這一思想的典型體現。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他是否快樂,而孔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則很好地體現了他“窮歡樂”的思想。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去東方未開化之地居住,有人問他說:“那里文化閉塞,你怎么住?”孔子說:“有君子去居住,還有什么閉塞呢?”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在意,對自己簡陋現狀的泰然,相比之下他更注重的是君子精神上的追求,不著眼與物質。同時,通過反問,體現了孔子一種對追求物質人的不屑。孔子對金錢的態度,更加體現了他“窮歡樂”的思想。《論語》中說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求財的標準,如果是合理合法合義的財富就可求,反之,就算再多的錢財也不可求。不能因為金錢做違背人格的事,君子安貧樂道,修養自己,做一個見利思義的人。孔子的“窮歡樂”思想中,錦衣玉食會讓人忘本,相反,粗茶淡飯可以使更快樂。他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甘于清貧的生活,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也是孔子“窮歡樂”思想的核心。
三、孔子“窮歡樂”思想對大學生的啟示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深受現代消費主義快樂觀的影響,影響和阻礙了大學生的理性消費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同時也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和學校管理的難度,進而導致他們對快樂的誤解。在這里,孔子“窮歡樂”思想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引導作用,由內而外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在清苦的學習中追求快樂。大學生沒有參加工作,主要靠家庭提供生活資料,是相對“窮困”的群體。在《論語》一書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窮歡樂”思想中對學習之樂的強調,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通過實踐檢驗自己學習的成果,是值得開心的。然而,現在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便無心學習,他們把學習當成自己成功的跳板,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學習。因此,在他們看來,學習是令人痛苦的,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大學四年碌碌無為,荒廢學業。顯然,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們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怎么會快樂呢?孔子尚能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爾”。孔子用功學習到忘記吃飯,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忘卻煩惱,都不知道自己將要老了,是孔子“樂之”的具體體現。大學四年我們如何做到孔子“窮歡樂”思想中的學習之樂?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就明確說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他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在學習方面,我們應該做到知道、喜好、樂在其中,大學生應當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把自己當成真正的“樂之者”來學習。“樂之”的人生境界將生命個體與生命個體所追求的知識融為一體,從而超越了個體對知識出于興趣愛好的快樂感受,達到了個體精神世界的永恒快樂。 [3]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習不為功名利祿,這是孔子“窮歡樂”思想對大學生的學習之樂的啟示。
孔子的窮歡樂思想,除了啟示大學生在學習中追求快樂,還啟示大學生在交往行為中追求快樂。自由、審美、快樂、富有、公平、正義只有在生活或工作世界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 [4]而交往就是人與人的生活共同體關系。孔子亦云:“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孔子追求的這種“眾樂樂”就是一種交往共同體的快樂。孔子超越了物質利益關系和“酒肉朋友”的交往生態,追求交往行為中的精神快樂即“窮歡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窮歡樂”思想對大學生的第二個啟示。孔子認為有來自遠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學問,令人開心。孔子“窮歡樂”思想中,我們結交朋友的目的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當然,這里并不是說結交什么樣的朋友都快樂的事情。大學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是一個微型社會,里面有來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學生,我們應該交怎樣的朋友,一起快樂學習呢?孔子給出的答案是“樂交賢友”。
孔子將朋友分為兩類,一類是益友,另一類是損友。在《論語》中,孔子提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有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就有益了,相反,我們結交的就是損友了。這里“正直”、“新事”、“見聞廣博”就是賢友的標準,我們要樂交“賢友”,而不是攀附權貴,阿諛奉承,體會“賢友”帶來的“窮歡樂”。
孔子的窮歡樂思想還啟示大學生在困境、壓力中追求“曠達之樂”。如今,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所面臨的壓力和問題日益增加,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與壓力,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大學生自殺問題屢見不鮮,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無所適從,過分追求身外之物,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都可能導致他們生命走向終結。當代的大學生,缺少曠達的人生態度。孔子“窮歡樂”思想中曠達之樂值得大學生好好學習。《論語》中,有這么一段話: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君子固守貧窮,小人貧窮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孔子即使身處困境,面對指責非難,依然保持自己內心的樂觀與平靜的心態,堅守自己內心的信念,這種曠達之樂是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時需要學習和借鑒。孔子“窮歡樂”思想的曠達之樂,不在意物質享受的境界,粗茶淡飯,居陋室卻仍能快樂視之曠達灑脫之情由此可見。 [5]孔子的曠達之樂給我們今人很多啟示,它提示要我們達觀地面對苦澀、無奈、挫折和失意,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的灑脫,一份成熟的人生,一份人情的練達,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心靈生活! [6]
孔子的窮歡樂思想還啟示大學生追求仁愛、道德等精神快樂,堅定理想信念,棄絕消費主義等享樂主義快樂觀,現代消費主義快樂觀則是片面強調追求物質生活享受所帶來的快樂感,并且享受這種快樂的及時性,認為個人欲望的滿足就是快樂的源泉,將及時享樂和個人生活的享受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這樣的快樂觀鼓勵人們單純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是對快樂的曲解和對欲望無節制的追求必將使人們沉浸于無窮無盡的欲望之海中無法自拔,最終導致精神上的空虛和靈魂的空洞,與快樂背道而馳。這是一種“炫耀性消費”,即通過消費讓他人明白了消費者的金錢力量、權利地位和身份(消費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從而使消費者博得榮譽,獲得自我滿足的消費行為,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帶來的一種“炫耀性消費”。 [7]一些大學生深受現代消費主義快樂觀的影響,過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及時享樂,揮金如土,有時甚至不惜為達到某一目的不擇手段,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孔子在《論語》中說到“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對精神世界的重視,對物質金錢的不屑,對于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金錢至上”的觀念起到很好的啟示作用。
(注:本文系福建省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