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色資源在“思修”實踐教學中的育人意義
(一)有助于大學生親近革命歷史
歷史不可忘卻,重要的歷史更需傳承,年輕一代的成長也需要了解歷史。紅色資源是早期共產黨人革命遺留的寶貴財富,它像一幅幅歷史畫卷,承載和記錄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和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方面,紅色資源形態立體、分布廣泛,使得大學生們能夠方便地通過多種途徑、不易受地域限制地走近這段歷史,有助于他們在紅色資源所散發的歷史氛圍中重溫革命歲月。另一方面,隨著紅色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它們不再局限于一些物品的簡單陳列,而是在詳實的歷史素材上融合光、聲、電等現代技術,將艱苦卓絕的的革命環境與戰士豐富壯美的感情世界交織起來再現歷史畫面,很好地拉近了歷史距離,提升了歷史體驗感。
(二)有助于大學生繼承優良革命傳統
優良的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無產階級信仰在特殊年代相結合的具體展現,它既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也有美好的理想情操。時代變遷,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比以前要優越,且當前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為獨生子女,精神意志有欠鍛煉。但新時代有新挑戰,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仍然需要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需要擁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艱苦創業等優良傳統。作為革命歷史凝結的產物,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精神財富不可估量,盡管歷史一去不復返,但優良的革命傳統與作風己深烙進紅色歷史遺留中,難以磨滅。通過“思修”實踐教學的形式解讀紅色資源的外象與內涵,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史與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大學生感受優良的革命傳統,幫助大學生提升精神品質,對于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有助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大學生需要努力學習與踐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它既是大學生的價值追求,也是大學生的道德堅守。調查顯示:在回答“您是否注重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提升?”時,只有64.29%的學生回答“注重”,這與之前有88.57%的學生認為道德修養比學識更重要相比,在比例上出現了一定的差距,且有22.95%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注重。說明多數學生認為道德素質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會有不少學生不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難點,我們需要積極開拓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將紅色資源融入“思修”實踐教學,通過現場參觀、體驗與教學等形式,可以讓大學生貼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土壤,了解早期眾多平凡的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言行所生動詮釋的人生觀、歷史觀與價值觀,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認知和理解。這種親身感受、知識的增長和思想上的觸動,有助于大學生增強自覺奉行和日常踐行的能力。
二、將紅色資源融入“思修”實踐教學應把握好的五個環節
“思修”實踐教學活動有別于課堂理論教學,它沒有現成的教材與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由負責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開發與實施,整個過程包含選材、設計、組織、實施和反饋環節。
(一)選材
這是開展實踐教學的第一步工作,直接影響實踐教學內容的方向。一般在選材時需遵循如下原則:一是針對性原則,思政課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與受教學生的特點,選取合適的紅色資源,確定實踐教學題材。二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是實踐教學順利實施、達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在選材時要注意考慮時間與空間、人力與物力等因素,例如可以選擇與學校距離較近的紅色資源,方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
(二)設計
在選定實踐題材后,教師便可依據教學目標,結合個人的教學理念,圍繞實踐主題,對“思修”實踐教學的形式、內容、方法、流程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方案設計。在具體設計中要注意科學性與有效性,例如設計實踐形式與流程時需精心考慮,注重科學性,否則容易對后續的組織實施環節帶來困難,甚至造成教學混亂。在設計實踐內容與方法時,需突出實踐教學的優勢,將抽象化為具體,盡量讓學生動口、動腦和動手,在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
(三)組織
“思修”是門公共課,受教學生眾多,這給實踐教學的組織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做好這項組織工作,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做好學生的動員工作。 [1]講明開展此次實踐教學的意義,介紹實踐教學的具體流程與方法,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二是做好教師的任務分配工作。明確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的任務,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三是做好經費保障工作。活動前做好可能發生的費用預算,既不可鋪張浪費,也不可過于精打細算,留些余地以應意外之需。四是做好后勤與安全保障工作。事先與后勤部門、保衛部門協調,請求他們配合做好后勤準備與安全保障工作,尤其是安全保障工作需落細、落實。
(四)實施
在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后,實踐教學正式進入實施環節。指導教師與相關工作人員帶領學生前往實踐活動教學場地,按照預設的教學活動方案展開實踐教學。一方面,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強化紀律意識,教師堅持在一線指導實踐活動開展的同時,還需對學生的組織紀律情況進行控制,提高指導和管理的力度確保實踐教學按照既定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另一方面,堅持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在具體實施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
(五)反饋
它包括兩方面的反饋,一是教師的反饋:指導教師對實踐活動進行綜評與分析,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反思改進,不斷提高其質量;二是學生的反饋,通過撰寫心得體會、考察報告等作業來了解學生的內心思考與實踐效果,因為這些能夠較充分地反饋出每個學生對待此次實踐活動的態度與收獲。
三、把紅色資源融入“思修”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
高校“思修”課實踐教學中運用紅色資源,必須重點加強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和內涵的實踐教學研究,堅持創新性思路,努力探索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式和路徑,在引導大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教學中彰顯紅色資源教育的獨特魅力。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其實施路徑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參觀紅色基地
紅色基地一般指各種革命遺址、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無產階級革命家故居、烈士陵園等。近些年隨著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以及紅色旅游的興起,這些基地長期所積淀的紅色資源逐漸得到充分開發與利用,學校可將這些優質的紅色資源有效轉化為“思修”教學資源。參觀紅色基地是將紅色資源融入“思修”實踐教學較為普遍的一種路徑,它容易吸引學生參與,也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但開展這類教學活動,需要得到相關單位、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加強學校與紅色基地的合作關系,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學校在組織學生參觀過程中,可通過基地工作人員講解或者由指導教師現場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從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圖片中了解各種紅色物品的歷史淵源,從中收獲知識、銘記歷史,感恩先輩、提升歷史責任感與價值判斷力。
(二)體驗紅色生活
紅色生活是指早期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的革命生活。它是信念堅定、艱難向上的生活,當代大學生成長在優越的物質環境中,躬身體驗紅色生活有助于磨礪意志、鍛煉品格。例如舉辦“當一天八路軍”活動,大學生穿紅軍服、吃紅軍飯、住紅軍塌、行紅軍路、唱紅軍歌、聽紅軍課、做紅軍戰士,回歸紅色年代體驗激情燃燒的歲月,體驗艱難困苦,切身體驗革命老區生活。例如一些地方開設紅色食堂,食堂里都是紅米飯、南瓜湯、蘿卜粥等革命糧食。在生活優越的今天,這是個很好的憶苦思甜的平臺,大學生吃著粗糙的紅米,喝著簡單的南瓜湯,更會懂得了如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與此同時結合革命歷史事件,讓大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總之在體驗中學、學中體驗,潤心無聲。
(三)研究紅色文化
主要開展紅色革命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課外實踐教學,開辟學生在“思修”課堂外的紅色資源專題學習園地。例如,學校每年給予相關的課題立項,鼓勵學生們積極研究紅色文化,引導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關研究,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以學術報告會等形式開展紅色文化交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校做專題報告;邀請老紅軍、老戰士或者革命后代來校講述革命傳奇故事;舉行紅色歷史知識競賽、紅色省情知識競賽等;開展紅色革命精神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等專題演講比賽。這類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開闊眼界、收獲知識、啟發思考;有助于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深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但這類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發揮好大學“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與各種黨團教育活動、學術交流活動等相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3]
(四)欣賞紅色影視
紅色影視是指以紅色革命歷史和人物為題材的電影電視作品。建國以來,我國拍攝了很多優秀的紅色影視作品,產生了比較重大的社會影響,也留下一個個令人難忘的歷史印記。尤其是近些年隨著人們文化素養、審美需求和欣賞水平的提升,新一代的電影人在遵循歷史邏輯的基礎上,在觀念、內容、風格等方面積極創新,設計出了更加精彩的情節,先后推出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精品佳作,例如《亮劍》、《潛伏》、《建國大業》等等。毛澤東曾指出:文藝的美比現實的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就更有普遍性”。 [4]學校可以將這些適應當代大學生審美需求的優秀作品集中播放,在觀影過程中,大學生隨著影視劇情的發展而喜怒哀樂,在這種氛圍中容易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在觀影結束后,可以要求學生撰寫影評,但可以不限字數,讓學生不覺得這是一項任務,從而思想、觀點可以更加自由、由衷地表達出來。
(五)創作紅色作品
創作紅色作品是指大學生以紅色革命為題材,自己動手創作小品、歌舞、話劇、書畫、微電影等藝術作品。這種實踐教學路徑的實施條件比較高,往往需要較好的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通常采用比賽或演出的形式進行。大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既有趣又辛苦,期間的團隊合作、辛勤創作會給大學生帶來深刻難忘的故事。例如在首屆“楚天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作品《紅色記憶》的創作者們深有體會地談到:該部微電影的編劇、拍攝、道具以及剪輯全部由他們自己歷時暑期兩個月,輾轉武漢、紅安、長勝街等地完成。對于這群從未接觸過電影拍攝和制作的非專業大學生來說,完成這部微電影作品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演員、服裝、道具、后期剪輯等等都面臨大的困難。創作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而且有力激發了學子們的愛國精神和感恩之心,讓“紅色精神、紅色傳統、紅色文化”在新一代大學生身上得到更好地繼承和弘揚。
(注: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紅色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XJG-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