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隱喻的組成
根據Lakoff和Johnson,概念隱喻可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及實體隱喻。實體隱喻是將抽象籠統的概念具體化,因而可以進行指稱、量化、識別其特征。人們對物質實體的體驗,特別是我們的身體經驗是實體隱喻存在的前提,因而借助于這些體驗我們可以表達出多樣化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等抽象概念。書中提到,就物體和物質而言,對自身經驗的理解使得我們選擇部分經驗,將他們視為某一種類的具體實體或物質。一旦我們將經驗認同為實體或物質,我們能夠對他們指稱,歸類,范疇化,量化——由是,而將他們理性化。 [1](P25)
實體隱喻看似非常自然,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中,因而常被認為是自明的,是對精神現象的直接描述。大多數人從未想過這些是隱喻。如:He was crushed under the stress.他在壓力下崩潰了。He used his last ounce of strength to stand up.他用盡了最后一絲力氣站了起來.-這里的crushed生動表現出壓力下崩裂的場面; last ounce of strength把抽象的力量用一個重量單位進行了量化。實體隱喻就是指這種用簡單具體和形象可視的實體或物質去認識較為復雜的概念,通過抓住實體的特征來理解抽象的概念的方法。例如:
He is where he longs to be in his life.
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
You did not voyage of a lifetime to reach the other side.
在上述諸例中,就是運用了Life is a journey這一隱喻。通過旅行的種種特征和階段來理解生活。在《天路歷程》這部宗教寓言中,更是將Life is a journey作為核心隱喻貫穿于全書。基督徒游歷的各個地名寓意著人類積極或消極的思想感情,人們的欲望或期盼。
而結構隱喻是指通過一個結構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建構另一個結構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內部結構的概念。例如:My mind doesn’t work now.
She has to think fast.
I need a rest to have a clear mind.
在以上例子中,隱含著The mind is a machine這一結構隱喻。源域machine的清晰概念和界定可以幫助人們對mind這一結構模糊的概念的理解。它通常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中具體的、已知的或比較熟悉的概念去類比目標域(target domain)中抽象的、未知的或比較生疏的概念。再例如:Time is money.時間是抽象的概念,金錢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進行價值交換的物品,用金錢喻時間可表示時間的珍貴。
方位隱喻指以空間方位為參照物而建立的各個隱喻概念,它將抽象概念,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投射于具體的方位概念中。英語中的Happy is up;Sad is down即是如此,常見表達方式有:cheer up,light up,feel up,in high spirits等。這種空間隱喻以空間域為源域,將空間域的意象圖式結構映射到非空間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空間概念來理解、思考和談論非空間概念 [2](藍純,2005:131)。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類似up,down,low,high這樣的方位詞來表現我們的情緒,情感或健康狀況等。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概念隱喻,可引導學生在思維層面上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去理解異族語的表達,建構新的認知模型。
二、教學實例: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中的概念隱喻分析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概念隱喻可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展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新視野大學英語(3)》中的第一課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無界限的愛》) [3]一文中,可例舉出如下概念隱喻:
1. The evening led up to the gifts.收禮物的時間到了。
本文中“我”在給哥哥吉米——一個智障男孩舉辦生日派對。這句話包含了有關時間的實體隱喻:Time/space is a moving object.這個形象生動的表達把靜態的時間點或時間段動態化了,突出了時間作為有生命的物體在空間中移動的特征。可移動性就使得時間不是凝固的一點或一段,而是一個延續性的動態發展過程。它可以主動位移,不是隨著人們的意志運轉。在《英漢時空隱喻的意象圖式觀》中,岳好平、汪虹也提到中西文化大都依據“時間在動”這一隱喻構建了一系列隱喻概念來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 [4]因此在英漢語言中可以找到大量“時間在移動”的隱喻表達方式。在此隱喻表征中,時間從未來移向現在、過去或從過去移到現在、未來。如:The dawn comes to us.或是The dust approaches.漢語中同樣有類似表達,夜晚悄悄來臨了。在這一點,中英思維模式是一致的。
2. Love was a welcome bonus.愛是額外的禮物。
生日聚會上吉米收獲了妹妹朋友們的禮物還有她們的愛心。在這個實體隱喻中,包含有如下概念隱喻:Love is a valuable substance.愛是有價值的物體,因而黃金等貴重金屬常與愛情相提并論。這個表達還蘊含著這樣的意思: Love is commodity.和Love is a valuable thing.學生能夠舉出一些相近的比喻:I will always cherish our love.
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美國殖民地時期的女詩人,被稱為第十個繆斯的Anne Bradstreet在其詩歌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致我親愛的丈夫》中,就寫到:I prize thy love more than whole mines of gold or all the riches that the East doth hold.我將你的愛看得比所有金礦,或是東方的全部財富更貴重。詩中,她把愛情與黃金、財富并列來突出其寶貴。
工業革命以來,商品經濟作為重要的經濟模式在西方社會中起著巨大作用,這種經濟形態崇尚金錢、物質和消費,因而在英語中更是常見到把愛與金錢相比的表達。在當代漢語中也有相近的描寫方式:愛情合約,愛情買賣等,都是把愛當作有價值的物品,交易的對象。但在漢語中將之商品化后,通常帶有貶義色彩,認為是對情感的不忠誠,與金錢相聯是對愛的背叛,這也是中西方語言對待愛情的不同之處。
3. Most of them were emotionally drained and exhausted。他們大多數人的情感已經枯竭斷流了。
這句話描繪了9.11災難發生后人們驚恐不安的心理,給吉米過生日時朋友們都無精打采。drain的基本詞義是“(使液體)流走”,這個概念隱喻”情感是液體/河流emotion is fluid/ a river”也是較為常見的。學生已學過
Public anger reached boiling point when they found they were cheated.
Her heart was overflowing with joy,
Happiness poured into Mary’s heart.
We were immersed with misery.
情感可以枯竭,可以充溢,可以漲跌,可以像液體一樣倒進流出,可以讓人沉浸其中。漢語中也有相似表達:他的感情決堤了。她沉浸在失去父母的悲傷中,形容憔悴。液體作為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之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而感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用液體來表示情感,這個結構隱喻將情感具象化了。
4. My life revolved around my brother’s.我的生活圍繞著我哥轉。
由于哥哥有智力障礙,父母從小要求我隨時看護好吉米以免受小伙伴欺負,因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就是要保護好智力不健全的他。這句話中包含了一個實體隱喻:Life is a moving object.生活是一個可移動的物體,可以向前、向后在不同的方位上作直線運動,或是圍繞圓心作圓周運動。學生們能理解以下句子:
His life came to an end.
Her life centered on earning her bread.
Tom’s life goes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reams.
漢語中的相同表達是:他的生活走進了死胡同。父母們的生活圍繞著他們的獨生子轉。在這些隱喻中,將抽象的“生活”表征成了可移動的具體物體,不同概念域的映射使得人們易于理解抽象的詞語。這種表達方式也說明中英思維中都認為生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凝滯不動的。
5.…no amount of words could penetrate the vacant expression he wore on his face.無論說多少話都不能打破他臉上空洞茫然的表情。
疼愛吉米的父親去世后,他幾乎崩潰了,承受不了這個打擊。這句話里隱含了一個“語言是武器”的概念隱喻。語言如同一件尖銳的武器,但仍不能刺穿他空洞的表情,可見他此時多么傷心難過。如同“知識是武器”(Knowledge is a weapon),語言也被喻為強有力的武器,思想的護衛者。如:
Pen is mightier than sword.文字比刀劍更有力。
His words hurt me.他的話傷害了我。
Words are the greatest weapon for political activists.對于政治積極分子來說,語言是最有力的武器。
漢語中也有類似表達;語言是無聲的武器。他的話刺痛了她的心。這些表達說明中英思維模式中都認識到了語言的力量。而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語言并非作為工具存在,它更是被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是存在之家。人存在于語言之中,不可能離開語言而存在,也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語言的引導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語言,使世界與萬物是其所是。當代哲學史上語言論的轉向可見語言對于人類的意義了。
三、概念隱喻在英語教學中的功用
這篇文章包含了豐富的概念隱喻,不僅讓抽象的詞語和思想得以具象化,突出了語言表達的直觀性生動性,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出發理解文章,也是掌握地道語言、了解英語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在英語教學中將認知過程具體展開,利用基本詞義和隱喻意義來記憶詞匯及其用法,掌握多義詞的各層含義,有利于新認知模式的形成,構建起概念系統中的對應方式和獨特表達。同時,在英語諺語和文學作品中尋找隱喻例句,不僅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可幫助學生在詞語延伸的意義中理解不同隱喻的動因。另外,我們也應讓學生認識到隱喻不僅是一種文學語言,也是常規的認知方式,從日常語言中也可以反映出我們對日常經驗的把握和了解。
(注:本文系重慶理工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3 YB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