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赟鄭霞
(貴州省納雍縣中醫(yī)院 貴州納雍 553300)
子宮肌瘤子宮切除術患者護理體會
羅赟鄭霞
(貴州省納雍縣中醫(yī)院 貴州納雍 553300)
子宮肌瘤;子宮切除術;護理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多見于育齡期婦女。目前發(fā)病因素尚不確切,一般認為與性激素紊亂有關。它的主要癥狀是月經(jīng)紊亂,即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經(jīng)期縮短或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容易導致貧血等。給婦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嚴重可能危及生命[1]。子宮切除術是子宮肌瘤常見的手術方式之一。子宮是女性生殖器中的一個重要器官,大多數(shù)婦女認為子宮是女性的象征,沒有子宮就不是真正的女人,因此,子宮切除后她們就會產生焦慮、恐懼甚至自卑心理,護理人員精心的護理非常重要。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間我院內科收治的32例子宮切除術患者的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間婦產科收治的32例行子宮切除術的子宮肌瘤患者,年齡32-52歲,平均48歲。文化程度:大中專、高中12例,初中、小學14例,文盲4例。其中肌壁間肌瘤16例(50.00%),粘膜下肌瘤12例(37.5%),漿膜下肌瘤4例(12.50%)。行子宮全切術22例(68.75%),子宮次全切除術10例(31.25%)。
經(jīng)精心護理,32例子宮肌瘤患者均痊愈出院,成功率100.00%。
3.1 心理護理:大多數(shù)患者擔心術后性功能改變、導致衰老及影響夫妻生活。詳細向患者介紹耐心生殖器的生理功能,讓患者知道卵巢作為女性性腺,分泌性激素,子宮不分泌性激素,內分泌系統(tǒng)的變化不會因切除子宮而引起,因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地方,故子宮切除后喪失生育功能,卵巢功能是產生卵子及分泌性激素。保留卵巢行子宮全切術或子宮次切除術的患者不必擔心女性特征的改變[2]。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安慰與支持患者,從而取得其信任,消除其恐懼、焦慮心理,保持健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患者的康復。
3.2 術前護理:①對患者進行術前教育,主要目的是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并幫助患者解決手術中遇到的各種疑慮,使患者從心理上接受手術,使機體處于最佳狀態(tài)。②手術野皮膚備皮:術前1天行手術野備皮,上達劍突,下至雙側大腿上1/3,兩側達腋中線,同時行外陰部皮膚備皮,即備除外陰陰毛。③術前遵醫(yī)囑做好青霉素、普魯卡因等皮試,并記錄在病歷上。④術前3d開始行陰道準備:每天給予10%碘伏棉球擦洗陰道2次,避免術后感染。⑤胃腸道準備:術前進容易消化的食物,術前1 d進半流質飲食,禁食12小時以上,禁飲8小時以上,以免術中出現(xiàn)惡心、嘔吐,導致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同時預防術后腹脹的發(fā)生。術前1晚、術前清晨給予肥皂水清潔灌腸,避免術中腸脹氣,以充分暴露手術野,利于手術及避免損失腸管。⑥膀胱準備:子宮比鄰膀胱,為避免膀胱充盈而發(fā)生膀胱損傷及手術野的暴露,術前常規(guī)留置雙腔氣囊導尿管。
3.3 術后護理①保持房間安靜、干燥、通風,保持床單清潔干凈。平臥位6小時后協(xié)助患者翻身,防止發(fā)生腸粘連、腸梗阻,適當進行活動促進腸蠕動。保持患者外陰清潔、干燥,為防止上行性感染,給予1/5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外陰,每日兩次。②活動:活動要根據(jù)病情耳定,循序漸進逐漸加大活動量。術后第三日可下床,稍微走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防止盆腔粘連。③飲食:術后當天可進流質飲食,但不能進牛奶、糖等產氣食物,慢慢過渡到半流質飲食、軟食,待排氣后,進普食,少食多餐。同時為了增加機體抵抗力,需要加強營養(yǎng),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鐵的飲食為主。④疼痛:可給予鎮(zhèn)痛泵術后鎮(zhèn)痛,注意觀察鎮(zhèn)痛泵的藥液流入情況,適時調整。操作時動作輕柔。減少疼痛,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止痛劑口服或肌肉注射。⑤切口:保持切口輔料的干燥,清潔,如有滲液,及時更換敷料,如有感染,及時遵醫(yī)師處理。
3.4 出院指導:保持個人衛(wèi)生,注意外陰清潔,防止逆行感染。避免重體力勞動,禁盆浴、陰道沖洗及性生活2月。
①護理人員要有牢固的理論知識,同時有高度責任心,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不僅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精心的術后護理,而且要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才能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術后能如期康復出院。②本報道32例行子宮切除術的子宮肌瘤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成功率100.00%,說明我們手術成功,護理得當。
[1]陳映芬,楊丹娜,紀佩珩.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5):811-812.
[2]朱丹,婦科手術患者的心理剖析與護理應對[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6):726-727.
R473.71
B
1009-6019(2015)03-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