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艷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形勢與政策這一課程,對于我國的大學生來說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大學生了解當前政經形勢,知曉國家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國開展形勢政策和國情宣傳教育的重要手段。這一門課程輻射面寬,內容包羅萬象,課程設置需要緊扣時代的發展,教學方式方法也需與時俱進,對于師資隊伍的要求相當高。然而與這一客觀要求相悖的是,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隊伍的構成比較復雜,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在教學上也缺乏對于課程的思考和判斷,通常還是沿用普通的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更新速度也很緩慢。
對于地方院校來說,其本身掌握的教學資源就并不是很豐富,師資隊伍也不如發達地區院校一般精良,教師素質、水平容易成為學校的“短板”,在這一背景下,提升形勢與政策師資隊伍建設的難度就加大了。教育以人為本,在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著力提高形勢與政策這一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就成為了地方高校提升這一課程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關鍵之所在。而校本培訓有著自身的優勢,對于資源較為缺乏的地方高校來說,能夠集結教師資源形成合力,能夠有針對性、目標性的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促進課程教學水平的切實提高。
校本培訓的展開,是對于時代要求的應和。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初現端倪,社會對于優秀人才的需求從未停止過,而對于人才的培養則更加受到了重視。所謂的“校本培訓”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其實是一種職業培訓。我國的一些教育研究者也嘗試對于“校本培訓”進行了研究和定義,校本培訓就是以教師任職學校為基本培訓單位,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活動來培訓全體教師(含職工)的一種全員性繼續教育形式1。雖然學者對于校本培訓的定義看法頗多、不一而足,然而其中有幾點是契合的:首先,校本培訓的培訓基地一定是教師任職的學校,其次,接受培訓的人員是教師、教員,另外,校本培訓的目標在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從這三點來看,校本培訓的地域、對象與目標都十分明確,這也使得其效率高、針對性強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校本培訓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方面,校本培訓是基于學校、學科現狀的培訓,學校、學科和教師借由校本培訓,進入到了教育決策的中心,“成為了自我、自律、自為的文化主題”。校本教育是的靈魂是學校,關注學校,關注學科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因而是最“接地氣”的教育培訓方式。另一方面,校本培訓還是一種回歸實踐的培育形式。在校本培訓中,無論是培訓的內容,還是培訓的方式都是與教師自身面對的問題、學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相關聯的。在教學中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就在培訓中有針對性的解決,使得培訓不再空洞無物,而是真正的豐滿、飽滿起來。校本培訓有著很強的針對性、自主性、方向性,能夠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又能夠靈活多變的及時調整培訓的內容,給予了教師隊伍很強的自主性,不僅對于對于學科建設、教研工作和教學隊伍的團隊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放在高校教學中似乎有些不合適,然而在其中的道理卻是鮮明而實用的。在形勢與政策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自身的政策理論的水平要求都是比較高的,然而地方高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難以在教學內容上提升水平。
實行校本培訓,可以將平時分散開來,專供自身教學工作的教師們集結在一起,通過教研活動、討論活動、座談活動的開展,使得從事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教師能夠坐在一起,對于這一門課程的現狀、問題進行探討,共同為這一學科的教學前景進行商議,最終達成一致,形成合理的教學方案,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來。比如說,教學組可以就“十八大”、“中國夢”、“走基層”等當下熱門的形勢與政策教學課題進行專題性的教研探討活動,將教學思想與教學內容進行統一,從而實現形勢與政策教學課程在校教學的高度統一,既能夠與時代接軌,又能夠形成教學合力,營造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校本培訓就是給教學工作者這樣的機會,將自身遇到的困難、發生的問題集結起來,用集體智慧進行分析和判斷,最終進行解決。比如,在現代,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多關注的是農村地區發展、金融發展、企業發展、民主建設,這些內容與高校學生自身的生活聯系的并不是很緊密,那么教師在校本培訓的教研活動中就可以考慮,是否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的方式進行課程的開展呢?是不是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作為教學的主導,從而提升學生對于課程的認識呢?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教師對于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能夠有所知曉,從中也就能夠形成自我反省,從而取長補短,形成對于形勢與政策這一課程的新的認識。除此之外,實施校本培訓,能夠促使形勢與政策教學組對于教學內容進行即時性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能夠實現校本教材的編寫,能夠使得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更加貼近教學實際與教學環境,使得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緊貼實際情勢,貼近學生自身的生活——這也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形勢與政策這一門課程對于我國經濟、政治、民主發展等問題均有涉及,而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師并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是水平再高的教師,也會存在在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上的“軟肋”。比如,有些青年教師來自城市,對于農村問題只能夠一知半解,有些教師年齡較大,對于科技發展進步的內容理解能力很差,在這樣的基礎上,形勢與政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是需要教師隊伍內部互相帶動的。必須要讓水平高一點的教師帶動水平稍差的教師,才能在雙方不斷的進步中達到動態平衡,提高形勢與政策教師隊 伍的整體水平。
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教師數量較多,在校本培訓過程中,形勢與政策教師群體內部才能夠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小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即使不加干涉,其中水平較高的教師也能夠通過自身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水平較低的教師。因為對于形勢與政策教學的研究,每個教師肯定有自己的專長與方向,只有將所有教師都集納在一起,或許才能夠形成形勢與政策教學課程的“知識場”,才能夠體現出形勢與政策教學學科內容的豐富性。同時,在校本培訓過程中還能夠形成不同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其實,地方高校的形勢與政策教學教師不妨外出“取經”,到外校聽取他們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發掘其中的優勢與亮點,同時采用“請進來”的方式,將知名的教師、研究者請到本校來對于該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則能夠使得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這樣,在吸收外來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勢與政策整體教師隊伍的水平也能夠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校本培訓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除了進行座談、教研活動、聽取經驗報告會等形式之外,高校還可以采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比賽、教學設計大賽、學生喜愛的教師評比等活動盤活整個校本培訓活動的氣氛,使得整個活動都能夠更加輕松、有趣,同時也能夠使得不同風格的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特色與水平,從而為其他教師所借鑒和學習。
與高校其他專業課程不同,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教學對于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形勢與政策教學雖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在教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通常也是由其他學科的老師兼任——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更加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行校本培訓,就能夠使得教師能夠在最輕松、最易得的條件下進行對于某一課程的思考、分析與判斷,把握住這一課程的總體教學思路,從而保證這一科目的教學體系是嚴謹而有效。
在校本培訓中,在同一個學科下的任課老師自身任職年限不同,各自所處的教學梯隊也不同,這就給教學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層次鮮明的路徑和一個詳實而具體的 “資料庫”。在這一體系中,青年思想政治教師有活力,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新的思考,而老教師則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課堂的把控和對于學生心理的把握都更為到位,同時,對于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老教師也更加有發言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于形勢與政策的教學來說,通過對于現有教師自身水平的梳理,就能夠對于教學現狀作出較為清晰的判斷,從而整合出一條符合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發展的路徑。青年教師可以在培訓中請教老教師,了解其對于形勢與政策教學課程的前景、教學項目設計與執行等大方向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解,為自身今后的教學做準備,而老教師也可以從新教師那里獲得一些適用于形勢與政策教學新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了解到一些形勢與政策教學最新教學內容,方能夠使得雙方相得益彰,互相督促、互為補充,保證整個形勢與政策教學教學體系的嚴謹可靠。
校本培訓是教師崗位培訓中重要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對于地方的高校來說更為實用和適用。校本培訓既能夠使得地方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能夠在學校這一范圍之內形成有效的溝通、互助機制,提升整個教學組的教學水平,又能夠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形勢與政策教學這一內涵豐富、內容龐雜的課程來說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的。同時,校本培訓還能夠很好的起到引領形勢與政策教學這一學科、課程在各個方面不斷向前發展的作用,而對于高校來說,更可以節省下昂貴的外出培訓資金,在培訓效果上卻又不打折扣,可以說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培訓手段。校本培訓也一定不能夠是一個“三天打魚兩天”的工作,而是一定要形成常態化的機制,在不斷開展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動態化的漸進過程,方能夠迎合形勢與政策這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不斷的溝通與交流過程中實現教師水平的不斷提升,在思維碰撞中使得教師融洽教師之間的關系,推動師資隊伍多方位、全方面的進步與提高。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委托項目“地方院校形勢與政策師資隊伍建設”,項目編號:2012W009)
[1]李彥峰,郭京振,許照紅.“形勢與政策”課對教師素質的特殊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任祖云,楊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9,(7).
[3]張斌,韓立新.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建設初探——以南京農業大學浦口校區為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6).
[4]曹景富.圍繞“四個一”建設 努力推進“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2).
[5]楊云生,著.夯實學校發展的根基學科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M].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