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措施
鄧子龍,程芳,吳德啟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安慶246003)
摘要: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的開展和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盡管當前各高職院校對就業工作進行了改革,但其成效并不理想。文章結合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就業工作實際,通過對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并就新形勢下影響高職就業工作成效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后就提升高職就業工作成效措施問題,從職業規劃引導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結合實際結果證實了這些措施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成效;措施
通過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以下簡稱我系)就業工作小組對2010~2012屆學生的綜合調研,從近幾年的就業數據(見表一、表二)可以看出,盡管我系在就業工作上取得了些成績,但就業工作成效并不顯著,如何提升就業工作成效仍是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

表1:近幾年來畢業生就業信息表

表2:就業成效(均值)信息反饋表
從調查研究中發現,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不高,大多數畢業生向往大城市、大企業、薪資高的行業,到老、少、邊遠地區、農村地區少;就業崗位頻繁“跳槽”,穩定就業少;少數畢業生在家待業觀望,不愿就業等。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就業心理脆弱,盲從就業普遍化
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心理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相互影響,會出現一定的心理障礙,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和盲從心理[1]等表現比較突出。例如:在實際就業過程中,一些畢業生因為自己來自農村加上本身的學歷比別人要低,感覺自己在就業中就要比別人低一等;另外很大一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家庭過分的溺愛,其依賴心理很強,畢業時不積極主動的去尋求就業,而是一直在觀望,甚至在家等待就業;盲從心理是當前就業工作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畢業生在就業時,很容易受到周邊同學的影響,進而迷失了自己的追求,別人干什么,自己就學著干什么,最后造成相互間成為競爭者的局面,加之自己沒有做好相關的準備,導致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二)學生專業技能與市場發展相脫節
在校學習的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特別是對于一些技術更新速度快的專業,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當前,專業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高職院校,原則上學校的教學設備及教學內容要始終與市場需求相適應,但現實高職院校的教學設備及教學輔助功能還達不到市場對專業技術的需求,造成畢業生在學校所掌握的技能在市場上沒有發揮的空間。
(三)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當前畢業生眼高手低、怕苦怕累、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2]不愿進入一線工作崗位,寧愿在大城市里漂泊也不愿意進邊遠地區及基層去發展,這些現象充分表現出現在畢業生嚴重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另外,一部分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水平,但在校期間,嚴重缺乏對自身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造成就業不樂觀。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并行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客觀的自我認知以及準確的職業定位;二是從職業認知的角度,看清職業發展前景;三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和途徑。就業指導是指以信息指導、思想指導和求職技術指導為核心內容的就業培訓。
結合教學實際,在大一新學期及時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規劃教育中,除了由學院統一安排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以外,還邀請本地區的相關企業負責人現身說法,從專業的角度去看待職業生涯的發展。在就業指導方面,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開展培訓工作:一是遵循學院教學要求,開展就業指導課程;二是邀請企業人力資源專家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從實際就業面試中的注意事項進行闡述及其解決方法;三是聯系往屆優秀畢業生開展交流活動,通過優秀畢業生的就業經歷,使學生們提前對就業有一個感性的認知。
(二)依據市場發展需求,實施專業教學改革
緊跟市場經濟發展步伐,科學的實施專業教學改革,[3]在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率先實行課程置換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北大青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引進其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和優質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基本工作技能、學習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并利用其有利的環境優勢為學生搭建大中型外資企業以及海外企業的就業平臺。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等專業中實行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簡稱為“2+1”模式,其核心內容是高職學生在校學習兩年,主要完成公共課、基礎課及專業理論知識的修讀及專業操作技能的實訓,最后一年進入相關的企業頂崗實習,目的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際崗位中得到及時充分的利用,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打造現代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三)把握創業培訓機遇,提高創業培訓質量
抓住政府部門的創業培訓機遇,積極做好學生創業培訓工作,并從培訓數量到培訓質量觀念的改變。近幾年來,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創業培訓工作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我們從選拔培訓對象、培訓準備、項目書寫練習及疑問解答等方面出發,始終以創業質量為核心,發揮創業培訓的真正實效。截止2013年底,共有300余名學生參加了創業(意識)培訓班,其中創業設計項目《秦潭E購》獲得安徽省高職組創業設計大賽三等獎。
(四)從多角度出發,做好就業跟蹤調查工作
就業跟蹤調查對就業工作有著重要的反饋作用,我們從畢業生評價、畢業生家長的滿意度調查與評價、用人單位、社會、政府的滿意度調查與評價三大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電話回訪、郵件交流等方式進行跟蹤調查,不隱瞞、不回避就業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求真務實的做好跟蹤調查工作,真實地反映就業實際狀況,為今后就業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
(五)從發展角度看,建立健全的就業信息庫
就業渠道路徑對就業工作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建立健全的就業信息庫是當前就業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充實就業信息庫信息:一是借助校企合作,在與企業合作中,我們及時了解當前所需的人才;二是發揮往屆優秀畢業生的功能,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提前做好就業準備工作;三是結合任課教師的自身資源,加大力度與教師推薦的企業或公司合作;四是聯合學院招就處,從學院大型招聘活動中遴選出相關企業或公司進行合作,為學生就業開辟新的渠道。
(六)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就業服務保障工作
就業工作成效如何,就業服務保障工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主要是從就業信息宣傳、就業師資隊伍建設、就業困難生幫扶等方面著手進行。在就業信息宣傳方面,我們發揮電子信息系的優勢,利用QQ群、E-mail、微信、微博、系就業網站等網絡媒體給每位畢業生進行信息宣傳,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創作出一個良好的就業、擇業環境;在就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系結合就業工作實際需要,加大了對職業指導師的培養,目前,我系中級指導師(1名),初級指導師(3名),增強了就業工作的綜合實力;在就業困難生幫扶方面,[4]除了積極聯系就業困難畢業生參加學院舉辦的專場就業招聘會以外,同時,做好就業困難畢業生的“一對一”心理引導工作以及積極主動聯系相關企業,綜合企業和畢業生實際,實行推薦就業,以解決就業困難的局面。
通過上述措施在我系的開展落實,2013年,我系畢業生共391人,年終就業人數389人,年終就業率高達99.49%,此外,在進行的第三方評價問卷調查中,企業或公司對我系畢業生的滿意度是90.45%,畢業生對我系的教學育人評價滿意度是88.72%;2014年,我系畢業生共411人,初次就業人數373人,初次就業率90.75%,在進行的第三方評價問卷調查中,企業或公司對我系畢業生的滿意度是92.21%,畢業生對我系的教學育人評價滿意度是90.53%。縱觀就業反饋數據,成效是顯著的。
高職就業工作是一項綜合工程,其成效的顯著與否直接決定了高職專業的發展,甚至是高職院校的發展。通過上述六個方面的措施在我系就業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證明這些措施在當前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是具有積極作用的,這對高職就業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冬梅,鄭勇.新形勢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及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4):11-14.
[2]白立娟.大學生常見就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探析[J].科學時代. 2014,(3):112-114.
[3]http://jpkc.aqvtc.cn/NetSource/.
[4]毛浩良.高校貧困大學生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