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城區地名的語言及文化特征初探
高瑜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安徽阜陽236031)
摘要:地名作為重要專名之一,是地理學的研究范疇,不能不同地點的語言符號標志,也是語言學的范疇。同時地名作為一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凝結著深厚而廣博的文化元素,它承載著民風民情,歷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深厚的文化內涵。本文以阜陽城區的地名作為考察對象,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入手,分析地名的語言特色以及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阜陽城區;地名;語言特色;文化內涵
阜陽,地處安徽省西北部,位于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是皖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考證,其地名源于東漢時期冊封的阜陽候國的名稱,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地級市。“阜陽”地名的真實來歷眾說紛云,不過,從人文特色上講,一種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說法,取名寓意吉祥,“阜”字含有強健、高、豐厚、富有、敦厚、旺盛、安定、繁衍生息等意;“陽”字則有剛猛、強大、陽亢之氣、鮮明、復蘇、開放、發揚等意。所以,“阜陽”的含義是美好吉祥的。
阜陽城區的地名泛指阜陽人民生活及活動所在的各種三維空間的地理實體,它包括阜陽城區地點、地上建筑物、地域、水域等具有一定的方位和范圍的個體地理實體。阜陽城區地名,做為全國地名的一部分,首先是地理學研究的范疇,但是它也是各個不同地點的語言符號標志,是不同語言成分的組合,可從語言學角度作地名結構分析,屬于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同時,通過觀看、走訪、查詢資料及領會,地名中還傳達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信息。
從語言形式上看,一個音節響亮、易于上口、富有特色的地名,往往會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一)阜陽城區地名語音特征分析
從音節上分析,阜陽城區老地名以三音節居多,一般來說,三音節的地名好說好聽好記,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很順耳,記起來方便,人們當然更容易接受。如:城隍廟、福音堂、資福寺、大戲院、泉河橋、二里井、三里灣等這些大多是老阜陽人掛在嘴邊的地標性地名;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占少數,如鼓樓、南門、讓臺、人民劇場等。而今,后取地名多以多音節為主。如新陽大道、解放南路、一道河東路,東城左岸、鳳凰·御景園、廣城·四季花都,又如一些小區如:易景國際、藍色雅典等。
從平仄上分析,在阜陽城區地名中,平仄相對的比比皆是,占絕大多數,而全是平聲或者全是仄聲的寥寥無幾,所占比例極小。這也符合了中國字的發音規律,也就是讀起來上口,一般來說,兩個字的地名,應該平仄相對,三個字的地名,也應穿插搭配,否則讀起來別扭。
(二)阜陽城區地名組合形式分析
地名是最重要的專名之一。所謂“通名定類,專名定位”,阜陽城區地名一般也由通名與專名組合而成,我們現代人可以通過通名了解地名所屬類型,通過專名了解地名大致方位。阜陽城區地名通名,一般都是人們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認識和分類,表示一定的地形地貌的特征,也大多體現了行政區劃管理。
1.自然地理實體通名
自然地理實體通名,如河、湖、塘、灣、泉、池、井及與水有關的洲、口等。這些通名保留到現在,大都能從實地看出實際地理特征,最主要的是反映了阜陽城區的實際水文環境,如泉河、四里河、東清河、沙河塘、三里灣、三角洲、白蟹泉、搬井等。部分已經看不出實際地理特征,如老阜陽城的“蘆池大塘、小教場大塘”等“十二連塘”。
2.聚落的通名
聚落的通名,最主要的是反映了阜陽城區的實際地形情況。如街、巷、道、路、小區、花園、苑、公寓等,其中街、路、巷最多,在阜陽城區通名中占主體地位。如光華街、商業街、三府街、人民路、阜南路、文峰路,順昌路、一道河中路、潁河路、奎星路、育才路、一人巷、金鷹巷、明倫巷、廟臺巷、治安巷。
這些通名雖然現在看上去有些雜亂,但仔細研究在過去是有一定的層次性的。“街”一般是商業中心,所以當我們準備購物,通常會說成“上街”或“到街上去”。而“路”是主要或次要交通線,在城市中,對于路,常常會通過方位詞“東、南、西、北、中”來區分街道的走向,區別不同的地點,如人民東路、人民中路、人民西路、幸福東路、幸福西路、向陽北路、向陽南路等,從而使得地名具有對稱性。同時隨著新的交通干線的開辟,又有了“大道”這個通名,如中南大道、新安大道。而“巷”大多指的是居民的生活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阜陽城區建設步伐加快,特別是新城區開發、舊城區改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涌現出許多高起點、高規格的居住和商業小區,于是“小區、花園(園)、苑、公寓、新村”這些通名在阜陽城區已經不足為怪,以小區命名的如:源遠小區、馨園小區、明園小區、金牛小區、怡園小區等;以花園(園)命名的如東方花園、明鴻花園、港利綠園、依心
明園等;以苑做結尾的如:金種子苑、農豐苑、春益苑、裕興苑等;以公寓為結尾的如:來福公寓、煜林公寓、圣泉公寓等;還有環宇安居新村、影苑新村、阜紡新村等,這些地名共同組成了阜陽城區的主體地名。
3.建筑物通名
建筑物通名,如墻、橋、塔、樓、寺、廟等,一般是比較具體的建筑物。如東城墻、泉河橋、文峰塔、奎星樓、資福寺、城隍廟,隨著阜陽的發展,新的建筑物不斷涌現,新的生活區商業區的不斷涌現,阜陽地名中出現了眾多“大樓”、“大廈”等通名。如:百貨大樓、移動通信大樓、華聯大廈、德億大廈、財富大廈、汽運大廈、建設大廈、越都大廈、聯通大廈、百樂大廈等。同時眾多“廣場”、“新城(城)”相繼出現,也是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產物,這些廣場大多是以某建筑物為標志的一定的地域,如:廈門商業廣場、香港財富廣場、新時代商業廣場、錦城廣場、萬達廣場,又如:外灘國際城、中南現代城等。因此,地名中的通名越來越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面貌。
(三)阜陽城區地名的詞性及構詞方法分析
正如以上示例,阜陽城區地名的通名,基本上以名詞為主。而阜陽城區的專名,也是名詞居多,動詞、形容詞也有,相對較少。地名專名,特別是行政區劃地名,是政府法定規定的地名,基本上以名詞為主。在構詞方法上,基本上都是專名加上通名為主的偏正結構的專有名詞和專名語。
地名作為一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凝結著深厚而廣博的文化元素,它承載著民風民情,歷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像上述那樣對語言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歷史、對地理、對民俗學等等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價值。文化的傳承是今天的人民幸福安康的源動力,從那些老阜陽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地名上,讓今天的人們能夠意識到:阜陽雖小,卻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分析這些歷史地名的命名方式,我們對阜陽的過去和今天將會有個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客觀地反映了阜陽的地形概貌
上千年歷史風雨的洗禮,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近幾年阜陽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新街道的開發,老城區改造,開發區的擴展,使得歷史文化古城阜陽,似乎已經看不出它當年的形貌。但透過那些浸蘊著歷史的地名,特別是地名中的通名,還是能讓人們對古阜陽的地理情況有概括的了解的。阜陽地名中常含河、湖、灣、潭、井、泉、池及與水有關的洲、橋、口等詞素,體現了阜陽無山多水平原地貌。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地貌,正是由于無阜陽大力發展農業,又有“百億江淮糧倉”的美譽,并正在打造國家大型商品糧、棉、由的生產基地。特別是阜陽城區的潁州平坦開闊、河流縱橫、城依碧波,東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內城河貫穿城區流入潁河,史有“三清貫潁”的美稱,正在著力打造的六大名片之一的“濱水園林城市”也正基于此。
(二)反映了阜陽的悠久歷史
阜陽城區地名中沿襲了眾多古代稱謂,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潁州區之“潁州”,始稱于北魏,西周時期為胡子國國都,戰國時期為楚邑,秦漢以來,為歷代郡、縣、州府所在地;再如,因巷子中出了三名狀元而得名的“三元巷”;在清朝,坐落著三個衙門府的“三府街”。“鼓樓”曾經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很大的拱門,是市中心。而今,坐公交時,公交線路牌上有藍底白字的“鼓樓”。店鋪招牌上寫著“鼓樓分店”,辦事處命名為“鼓樓辦事處”。鼓樓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后,留下了一個名字。還有如:狀元、貢院街、漢和貢院、明倫巷、仁里、奎星路等地名均讓阜陽人聯想起久遠的歷史。
阜陽城區地名尾綴詞中常有寺、廟、宮、府、祠、堂、塔、觀、臺等古建筑名。如:“資福寺”位于大寺街,建于宋代。“讓臺”位于潁州中路東側,廟臺巷東頭,據傳是楚莊王時代修筑的臺基。部分地名還反映了阜陽歷史上道教興盛的情況。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中國具有強盛的影響力,在民間更是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在阜陽就有不少廟、觀、塔、祠、庵,如“文峰塔”,該塔一些磚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長壽鹿、靈芝草、龍、鳳,有文人祈求的鯉魚跳龍門,還有陰陽魚圖,屬于舊時所謂風水塔,既與“文”相關又極富道教色彩。還有城隍廟、火神廟、迎祥觀、文峰塔、劉公祠都是屬于一個道教系統。
阜陽城區地名中還有一些掌故地名,如位于城西北隅的“劉公祠”,是祭祀“順昌”大捷時宋將及知府陳規等人而修建。位于西城河西側的“百蟹泉”,相傳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劉秀被王莽追趕到此外又熱又渴,用劍掘成的一個土泉,據說劉秀的玉佩變成了白蟹,屢次出入泉中。歐陽修曾稱贊此泉水味甘美,清初吳江作《白蟹泉記》。
(三)反映了阜陽的傳統文化特質
阜陽市區有很多吉語地名。“青云街”,在黌學院旁,有祝愿州學生員平步青云之義。特別是唐代時期,便有王勃之“不墜青云之志”。“聚星巷”,地名源于北宋,當時歐陽修知潁州時,建有聚星堂,意為潁州文人薈萃,聚若繁星。“奎星樓”之“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歷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為之建樓奉祀,以祈禱本地文人輩出,文風昌盛。而坐落于文峰公園內的“文峰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據縣志記載:因奎星樓不高,文星不太顯露,所以當地文風不振,功名不多。為振興阜陽文風,故建文峰塔。論語中也有“里仁為美”,意思是說,人在處在仁的境況下才為美,故阜陽市區也有含“仁里”字眼之美名。其他含文昌、明倫、文德、清潁”等字眼地名,均體現了當地傳統文化特質。
(四)反映了阜陽的宗族文化
漢族社會是一種宗族的社會,可以說宗族是社會構成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中國許多地名以姓氏命名,表現了漢民族重宗族的社會心態。阜陽民間民眾也特別珍視家族的傳承和延續,常有記譜、修譜之風,這為阜陽大量存在的姓氏地名提供了合理的解釋。阜陽城區地名特別有一些城中村多是冠姓地名,如“胡莊”、“管莊”、“毛莊”、“閻老莊”等,據《阜陽縣地名錄》的記載,明清時,穎州人煙稀少,土地大批荒廢,有些是官方組織的移民,有些是自發移民遷入,他們在選擇居所的過程中同姓相傍,自然村落名中多冠以姓氏便不足為奇了。它有著很濃的“家國一體”的情結,隨著現代人口的頻繁流動,雖說已經與實際情況有些不符,但卻均是古代宗族社會聚族而居的反映。
阜陽經濟的發展,老城區改造,新城區開發,給阜陽地名的研究、統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國際社會早就十分關注
地名文化的發掘、研究與保護,早在2007年,地名在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就被確認為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近年來,社會各界地名保護意識大大提高,眾多地名文化研究者也撰寫了大量地名方面的文章,可以說地名文化研究工作蓬勃開展,國家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開發也越來越重視。目前,全國已經開始實施“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阜陽作為皖北中心城市、國家智慧城市,是安徽省重要交通樞紐,被譽為“京九線上的明珠”。阜陽同時是淮海經濟區、中原經濟區、豫皖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員,正在著力打造全面打造“煤電能源新城、綜合交通樞紐、人力資源大市”等六大名片及四大招牌,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臨地名的變更、命名、規范等地名管理工作,其地名必將日益受到重視。阜陽地名的現有的一些研究還不多,但是對于增強人們對阜陽的深層次了解,提高阜陽的知名度、促進阜陽的發展必定是有益的。
(注:本文系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阜陽市地名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1JKYXM14)
參考文獻:
[1]安徽阜陽市[J/OL].http://www.tcmap.com.cn/anhui/fuyang.html.,2014-01-01.
[2]阜陽市人民政府委員會.關于阜陽城區主要街路規范標準用名的公告[J/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0/17/1004439_261 397546.shtml,2013-01-20.
[3]陳珂.高瑜.胡吉超.沿淮地名的文化意義闡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2-06.
[4]李強,胡天生,劉奕云.阜陽地名來歷三人談[N].阜陽日報,2014-10-24.
[5]李力.地名文化現象透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3.02
[6]胡天生.阜陽考古錄——兼及汝潁水系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