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創業教育探索
翟成蹊,吳敏
(湖北醫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課堂的權威不在;學生上課過程中的分心因素增多,注意力下降;學生需求日趨多樣化與單一授課模式矛盾加劇。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也帶來了海量的教學資源,創業資源與信息的自由快捷分享,以及伴隨用戶需求多樣化而擴展的小企業生長空間。高校創業教育者應該創新教育方式,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引導學生借助移動互聯網創新創業模式,同時創新隊伍建設,提升創業教師的能力與素質。
關鍵詞:創業教育;移動互聯網;創業模式
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工作引起社會的持續關注,成為國民生活中的熱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再次強調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1]可見,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高度重視。
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首次將“創業教育”納入本科生必修課程體系。《基本要求》強調,各高校應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不少于32學時、不低于2學分。從選修到必修,創業教育完成了具有實質意義的跨越。[2]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此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也發生著顯著的變化。這其中有挑戰也有機遇。
(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2699萬人。我國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進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我國手機網民以學生群體占比最大,為24.9%。從年齡分布上看,20—29歲年齡段手機網民占比最大,為33.4%。從學歷分布看,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在手機網民中的占比為21.6%。[3]可見大學生是我國手機網民的主力軍。
(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在高校的廣泛使用對高校創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沖擊和挑戰。
1.課堂教育的主導性地位下降
移動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捷性,使許多大學生可以即時通過隨身攜帶的移動通訊設備快捷地查到各種信息。學生不再想以往一樣單單依賴課堂獲得知識,也不再輕易接受高校傳統課堂中教師的一味灌輸。如果教師教授的內容沒有充分的說服力或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性,學生就會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產生懷疑,從而影響教師的權威[4],課堂教育的主導性地位大為下降。創業教育課程在一般院校又非主干課程,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更大。
2.學生的分心因素增多,注意力下降
移動互聯網前所未有的便捷性與海量的信息服務,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享受互聯網上的各種服務,這讓他們對移動互聯網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這種便捷性讓大學生自控性差的弱點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學生的注意力越來越短暫,耐心也越來越少,從不愿意讀長篇著作發展到不讀長文章,甚至到了不愿意讀文字只喜歡看圖的地步。
另外,由于課堂提問、課后作業,甚至考試,都能借助移動互聯網快速搜索出答案,所以學生對網絡搜索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讓學生養成了不愿深入思考的惰性習慣,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變得非常淺薄。[5]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學生需求多樣化與課程單調性的矛盾加劇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學生很容易在網上結識與自己類似的伙伴,他們在申訴自己個性的尺度上顯得更為大膽。這與傳統課堂進行標準化教學的模式有著天然的矛盾。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教師通過標準化課程來滿足不同學生的聽課需求變得愈加困難。
(三)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
然而,移動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豐富性、開放性、時效性、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也為高校的創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移動互聯網豐富了教學資源,開辟了創業教育的新平臺
移動互聯網由于具有信息量大、資源豐富、傳輸便捷、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各種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數據都可以保存下來使用,這就為信息的整理與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高校就業指導教研室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快速及時地更新教學內容,并通過互動性很強的信息傳播平臺,如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等,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創業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
2.創業資源與信息的分享更加快捷
過去,創業信息與資源的傳播受到時空的限制較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全球各地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都能在第一時間共享到各種創業信息與資源。這無疑給后進創業者帶來了極大的福音。現在只要你掌握好搜索技術,你就能很方便的得到自己想要關注的信息,優質資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這大大加速了創業資源與信息的交流過程。
3.用戶需求的多樣化給小企業更大的運作空間
以往大學生創業多靠學校扶持,否則很容易被成熟企業擊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面對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大企業的反應往往慢半拍,而小企業由于組織扁平化,決策過程短,常常能快速作出反應。這給小企業帶來更多生機。而大學生創業多為小企業起步,也就是說移動互聯網時代提高了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成活概率,這有利于創業教育的開展。
面對移動互聯網給高校創業教育工作帶來的巨大影響,我們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新情況,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變化,另外一方面,還要善用移動互聯網,探索高校創業教育的新思路。
(一)創新教育方式,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
1.精細化課堂教學
移動互聯網讓人類進入了微博、微信的微時代。傳統的創業教育課堂也應該迎接挑戰,變大課堂為微課堂,將一節課進行精細化教學設計。例如,一節課40分鐘,可以劃分為若干個5—10分鐘的小段,每個小段講述一個主題,各個主題間通過輕松幽默的環節過度,這樣學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就能夠得到更好的聚焦。現在流行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就是通過這種微片段進行精細化教學設計,得到了世界范圍內學生的歡迎。
2.課堂去中心化
傳統創業課堂,往往采取教師中心制,以滿堂灌或一言堂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效果差,教師還不堪重負。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一個發聲的節點,通過網絡的鏈接,多個人的智慧能夠得到整合,過去很難集中的個人力量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這啟示我們要重視個人的力量,通過網絡把個人鏈接起來。
因此創業教育課堂也要改變老師一言堂的局面,調動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即把單一中心變成分散中心,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產生各自小的中心。例如,在每個課堂小段中,加入1~2個思考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形成共識性的圈子相互教育。然后教師通過網絡把不同圈子的成功經驗再給學生進行共享,這樣單個學生的智慧就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3.搭建創業教育網絡新平臺
創業教育不應該局限于課堂,還應該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移動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要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接受特點,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來增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這也是互聯網以人為中心的體驗設計在創業教育中的良好體現。
(二)借助移動互聯網,引導學生創新創業模式
以往大學生創業項目,多選擇生存類的項目,如格子鋪、書店、二手市場、快遞服務等,技術含量較低。移動互聯網給大學生進行機會性創業帶來了很好的機遇。目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網絡創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創業模式,一種是營銷創業模式。
所謂技術創業模式,即利用網絡編程技術制作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通過客戶下載收費或廣告等形勢達到盈利模式的一種創業模式。這其中成功的應用,有“大姨嗎”、“臉萌”等。這類應用利用的專業知識并不高深,但特別貼近用戶的實際需求,能根據用戶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所以特別受用戶歡迎。
所謂營銷創業模式則是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營銷。這類模式繼承了傳統營銷的優點,同時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制定了非常貼近網絡用戶的營銷方案,從而大獲成功,如小米手機、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等。[6]
無論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創業模式還是營銷模式,都具有低成本、高智力的特點,是非常適合大學生的創業項目。
(三)創新隊伍建設,提升創業教師的能力與質素。
移動互聯網給學生帶來學習便捷的同時,對教師同樣有鞭策與促進作用。隨著全球范圍內MOOC的流行,創業教師也有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可以模仿和學習,這對于創業教師團隊的提高效應是巨大的。另外,因為移動社交網絡的發展,不同高校間教師的交流也變得更加方便,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既給高校創業教育帶來的不小的沖擊,但也帶來很大的機遇。面對技術的革新,創業教育者只有一直站在技術的前沿,才能讓移動互聯網為創業教育加油提速。
(注:本文系湖北醫藥學院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項課題立項項目《新醫改背景下的醫學生創業教育改革》,項目編號:201405;湖北醫藥學院2013年教學研究立項《醫學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的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3014)
參考文獻:
[1]鄭俐,孟曉媛.醫學院校學生的創業瓶頸與解決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7-99.
[2]閆志剛,魯曉鈺.當創業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J].教育與職業,2012,(34):38-43.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EB/OL].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4-8-26 (2014 -8 -26) [2014 -9 -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
[4]劉彥平.移動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甘肅科技,2014,(6):86-88.
[5]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81-185.
[6]林文生,陳泓屹.雕爺牛腩:用互聯網思維玩餐廳[J].經理人,2013,(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