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劃財政部26日晚間宣布,韓國政府決定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已正式通知中方。首爾的決定與歐洲主要國家相比顯得“姍姍來遲”,但它是“更艱難平衡”的結果,因而其意義并不因晚到一些而變得平庸。
韓國是亞洲的重要國家,也是一個處境微妙的國家。中國是它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中韓貿易額遠遠超過它與其他大國的貿易。韓國加入亞投行,原本“天經地義”。
然而韓國又是美國的盟國,由于半島問題,它也是在安全上對美依賴最重的國家之一。美國對亞投行的態度什么樣眾所周知,這一態度對韓國的壓力也在美國盟友中是比較重的。韓國猶豫,或者做出非義無反顧加入亞投行的姿態,也有其苦衷。
重要的是,首爾最終駕馭了這一平衡,得以將最符合本國利益的決定公之于眾。韓國在照顧其所在戰略大格局的同時,順應了變化和趨勢,維護了就重大問題自己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韓國昨天的決定再次證明,經濟利益對每一個正常國家都處于核心位置,即使在安全關切非常突出的地區,也是一樣。韓國是最有理由將所有安全因素上綱上線的國家之一,但它還是做了非常理性的平衡,決定不放過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這個機會。
從英國到韓國相繼偏離華盛頓主張的國際金融路線,實際在反過來重塑它們與美結盟的義務范圍。它不是無所不
包的,美國需要在其盟友的經濟及外交選擇權上,給予后者足夠的獨立性。
當然,在美國以地緣政治思維處理亞投行問題受挫之際,中國切不可從地緣政治的視角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一定要避免被美國逼出一雙“地緣政治眼睛”,成為同一種思維的陰陽兩極。
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的初衷就是要促進亞洲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合作共贏。無論華盛頓有什么反應,這個初衷都不能變。因為它是亞投行吸引力所在,也是中國在問題錯綜交織時握在手里最寶貴的那把鑰匙。
首爾申請加入,讓亞投行所面對的亞太方向變得明朗。接下來人們的注意力會更多轉向亞投行的規則制定等其他焦點。其實創始成員國越多,這方面的考驗將越具實質性。
亞投行是中國第一次牽頭創辦的大型國際主流機構,它的開門紅可謂耀眼奪目,然而這不意味著其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會是順利的。要辦好亞投行,未來的困難和挑戰一定會有,對此我們現在就應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