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衛·M·貝奇曼/著 孫業禮等/譯
能干、低調,陳云受重用的秘訣
□[美]大衛·M·貝奇曼/著 孫業禮等/譯

“陳云……很少暴露自己。他總是在幕后進行操縱,將自己的活動隱匿起來。正因此,一個時期以來,有許多人無法清楚地了解他。”
這是“文革”期間紅衛兵用來攻擊陳云的一段話,它引出了陳云作為政治家在中國政治體制中的作用這一基本問題。
擔任一個官僚集團的領導人只是陳云政治角色之一。
歷史證明在1950年代初期,1957年、1959年、1961年至1962年,他是一個能解決任何麻煩問題的“超級能手”。 陳云在1957年提出的長期的指導路線沒有得到貫徹執行,他提出的幾個修補性的政策倒是立即被采納了,平衡預算,控制貸款,限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得到了貫徹。在1957年夏末秋初“大躍進”開始前,財政狀況得到了恢復,而且到1957年夏天,經濟大體上是平衡的。在1959年上半年最初“大躍進”“后退”時,毛澤東和中國其他領導人認為鋼鐵產量的目標必須降下來,陳云被任命為一個負責制定鋼產量的委員會的主任,這一委員會包括主要的計劃工作領導人和重工業部門的官員。陳云提出鋼鐵計劃產量應大幅度削減,而且他顯然希望使官僚機構能認同這些目標。但1959年7月至8月的廬山會議成為一個轉折點,在那次會議上,國防部長彭德懷向“大躍進”挑戰,公開聲稱毛個人對“大躍進”負有責任,但陳云沒有這樣做,盡管彭德懷的思想與陳云的觀點是相似的。從1959年6月到1960年底或1961年初,陳云被排斥在決策圈之外。
1961年初陳云復出。從1961年春到年底,他領導了一系列專門委員會工作,這些委員會的建立,其目的是解決由“大躍進”帶來的問題。
這樣,在1961年,陳云就站在了努力恢復經濟問題的最前列,他解決問題的活動跨越多個領域,諸如化肥、外貿、糧食分配、煤和鋼等方面,簡而言之,陳云在1961年是主要的,很可能是唯一主要的解決經濟方面麻煩問題的能手。
正是由于陳云作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取得了成功,所以才能使他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思想充滿生機活力。在1959年陳云幫助修改了鋼鐵的發展目標后,毛澤東在廬山會議前夕承認了陳云思想的正確性,毛澤東承認1957年有許多人不同意陳云提出的先保證消費品生產再保證基建的思想,毛澤東說這些人錯了,而陳云卻是正確的。1959年6月至7月,毛澤東逐步接受了陳云政治經濟思想中的基本內容。
1962年初,在陳云執行了如此艱苦的使命以使得崩潰的中國經濟恢復之后,他再次重審了他在1957年提出的許多思想。他的觀點在1962年受到黨的高級領導人的更熱情的歡迎,起碼比1957年熱情,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陳云的身體狀況和所處的政治環境不佳,1966年到1978年,陳云的思想再一次被束之高閣。
在中國,個人關系對于獲得事業的成功及其他方面的進展極端重要,因此構成中國領導人影響力的一個輔助性因素就是他與同僚的關系,遺憾的是,有證據表明,陳云與他的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同事們的關系既不是牢固可信賴的,又不是廣泛的。從1954年到1962年前后,陳云是中共第五號人物,他的處于中國政治體制頂峰的同事是: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和林彪(1958年以后),沒有什么資料可用來分析陳云與朱德的關系,而關于他與林彪關系的證據也只是間接的。在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的軍事行動中,陳云與林彪是一起工作的。但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良好友善的關系并不清楚。而且,是在不同的職能部門工作。
陳云與毛、劉的關系很復雜。在不少時候,毛與陳云在經濟問題上取得過相似的結論。但在其他時候,如1957年底、1959年8月、1962年9月,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截然相反的。從上世紀30年代末起,陳與毛就親密地站在一起,在那時陳云就力圖與毛建立良好的關系,毛很可能贊賞陳云頑強工作的意志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在經濟問題上從不責備毛和從不批評毛。陳云與毛澤東1962年在路線上的分離并非不能挽回(陳云在70年代初恢復了地位),可以相信的是毛希望政治局的其他成員像陳云那樣尊敬自己。
有關陳云與劉少奇在50年代真實的關系情況驚人得少。造成這一狀況的部分原因是劉少奇在50年代中期很少插手經濟事務。有一種觀點認為直到1959年底以前,劉少奇從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問題上。但1959年毛澤東退居“二線”后,劉少奇開始掌管全國的領導工作,在“大躍進”帶來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劉少奇迅速求助于陳云,讓陳云幫助他恢復經濟,鼓勵陳云在1962年2月舉行的政治局會議上對經濟狀況做出令人可信的評估。“大躍進”之后陳云與劉少奇之間出現了良好的工作關系,但還缺乏密切的私人關系。
在與他的高級同僚們的關系中,他與周恩來的關系最好。從1949年后,他與周恩來密切地一起工作,周恩來在經濟問題上給陳云廣泛的行動自由。周恩來是一個比陳云具有更強能力的政治家。由于周恩來常常認為有必要做出戰略妥協,所以他的觀點與陳云的觀點并不相同,但有資料表明,陳云深深地影響了周恩來的經濟思想,而且“文革”期間,周恩來設法保護陳云。在70年代初,陳云是周恩來的“非正式顧問團”的重要成員。陳云與周恩來在相當長的時期是緊密在一起工作的,盡管不敢斷定他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私人關系,但看來這極有可能。
陳云與鄧小平的關系看起來也相當的好。在相當短的一個時期中,鄧曾是陳云的部下。從1953年底到1954年中期,鄧小平任財政部長,陳云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他們合作得很好,在鄧小平成為黨的總書記后,他們間的相互關系就不太清楚了,鄧小平在“大躍進”時也曾有過烏托邦式的激情,但在60年代初經濟恢復時期,他與陳云站在一起。但很顯然在70年代中期,陳云并不是鄧親密的顧問之一,當時鄧負責制訂解決黨組織、工業、科技方面問題的三個文件。在毛時代之后,他們之間在政策發展方面有著相同的觀點,當然也有分歧。
總之,陳云與鄧小平是相互尊敬的,他們之間在每一個方面都相互支持,盡管其私人關系并不特別密切。
上面對陳云與政治局常委會成員之間關系的分析主要還是推測。因為陳云沒有住在中南海,所以他與其他領導人的聯系就沒有住在中南海中的領導人之間的聯系那樣頻繁和深厚,而且,陳云的職業生涯和他的領導風格使他對事不對人。
一個通曉情況的人給陳云與政治局常委們的關系描繪了一幅稍稍不同的圖像。當他不同意他的同僚們的觀點時,他會直截了當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但假若他的觀點不占主導地位,陳云不會動員力量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者重新考慮決策。正因如此,陳云被看作是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模范執行者——在行動上謹慎,在不公開的會議上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即使不同意也會堅決遵守黨的決定,從不搞試圖改變黨的決定的非法活動。
(摘自《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