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仁賓,張 恒,李 超
(重慶市勘測院,重慶400020)
近年來,城市建設的加快,巨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工藝對安全監測工作的開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山體滑坡、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使突發事件增多、變形監測搶險工程頻繁出現。相對于常規變形監測項目,搶險工程通常要求反應速度快,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取監測對象的變形信息,因此常常采用特殊的測量方式。在高鐵建設中已廣泛應用的CPⅢ技術,為變形監測搶險工程提供了一個簡單有效的作業方式。
我國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平面控制網可分為3個等級:第1級為基礎平面控制網(CPⅠ),第2級為線路控制網(CPⅡ),第3級為基樁控制網(CPⅢ),主要為鋪設無碴軌道和運營維護提供控制基準,可采用導線測量方法或者后方交會法測量。其中,采用后方交會的方法觀測量較多,圖形條件強,能夠達到較高的測量精度。
基于后方交會測量的CPⅢ控制網應采用獨立自由網平差,網形如圖1所示。
從圖1所示的CPⅢ網形可以看出,CPⅢ平面網是一個非常規則的測量控制網,所有CPⅢ點在網中的交互強度很高而且分布均勻,圖形強度高,網本身基本沒有最弱點的存在。CPⅢ平面網觀測時采用全站儀自由設站的方法,因此不存在儀器對中誤差。測站間距大致相等,均勻分布在線路中線附近。在高鐵建設中,CPⅢ點采用特殊的強制固定裝置,保證了目標點重復安裝的精度,也最大程度消減了棱鏡安裝時的對中誤差。

圖1 CPⅢ后方交會控制網
如圖2所示,以1、2、11、12號CPⅢ點為例,它們距測站的距離大致相等,在等距的情況下,目標點之間的高差是消除了地球曲率影響的,同時,由于CPⅢ點上直接安置棱鏡,儀器高的測量誤差也避免了,4個點之間的高差是精確的。同樣可知3、4、9、10號點之間以及5、6、7、8號點之間任意兩點之間的高差。

圖2 CPⅢ相鄰兩站關系示意圖
如果只是考慮一站的對應點高差,從列的方向看,只能得到1號點與11號點、2號點與9號點、5號點與7號點之間的高差,缺少3號與5號、7號與9號之間的高差。這樣建立不了完整的水準網。因此考慮以相鄰兩站為研究對象,計算出測站之間8號點與10號點的高差h8-10,或者是7號點與9號點的高差h7-9。由于8號點與10號點到測站的距離相差較大,這里以兩站分別求出的h8-10取平均值作為8號點與10號點的觀測高差。
三角高差存在重復觀測的情況,于是存在觀測值歸化的問題。該問題的處理思想是:以高差觀測值h5-6的兩對應點,5號點和6號點到測站的水平距離之和為定權標準,取所有重復觀測值的加權平均值為其最終觀測值,并反算出其對應的權。計算表達式為

按照上述算法思想,可以得到CPⅢ水準網的三角高差觀測值,進而進行高程平差,就可以計算出高程。
無碴軌道測量各級控制網在鐵路施工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測量精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中CPⅢ控制網的測量準則見表1、表2。

表1 無碴軌道測量各平面控制網測量精度要求 mm

表2 無碴軌道測量各平面控制網測量精度要求
精密水準測量距離L<1 k m,CPⅢ網高程中誤差小于±1 mm。
《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2007》規定了建筑變形觀測的等級及精度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變形觀測的等級及精度要求
由表1表2和表3的對比可見,CPⅢ控制網的平面測量精度滿足變形觀測二級的要求,CPⅢ高程測量能夠達到精密水準測量精度,因此在距離不長的情況下,將CPⅢ技術應用于大多數變形監測工程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由于連續特大暴雨襲擊,重慶市某區濱江路某段隔離帶出現較大裂痕,經現場踏勘,該路段以隔離帶為界,靠江一側為橋梁,另一側為實地,橋梁與實地的交界處為一個L型構筑物,L型構筑物頂部已出現明顯裂縫,如圖3所示。橋下靠實地一側的橋墩與L型構筑物緊密連接,可能受L型構筑物的變形影響較大。為獲取橋墩和L型構筑物的變形情況,需要對該區域開展變形監測搶險工作。
搶險工程共分為三部分:L型構筑物的沉降監測、裂縫監測、橋墩的平面及沉降變形監測。其中橋墩變形觀測采用CPⅢ技術,其余部分為常規測量方法。本文介紹橋墩的平面及沉降變形觀測。

圖3 重慶市某區濱江路某段隔離帶出現裂縫
為了滿足變形監測的要求,根據現場情況,將4個基準點選定在變形區域外的橋墩上,編號為K1~K4。在變形區域內的橋墩上共布設20個監測點,編號為Z1~Z20,采用CPⅢ技術平面位移監測、沉降監測同時進行,測站架設在L型構筑物與護坡間的人行過道上,測站間距離大致相等,約為20 m,每一期觀測測站架設位置相同。點位布設及觀測路線見圖4。因測站較多,圖中僅表示出第2、第3兩測站的觀測線路。

圖4 橋墩監測點布設情況及觀測線路圖
變形監測基準控制網采用“一點一方位”建立,假定 K1(500.000,500.000,100.000)為 已 知 點,K1-K3為零方向建立坐標基準,采用高精度全站儀聯測,求出K2~K4坐標,作為本次變形監測搶險工程的基準網。監測點觀測使用TCA2003智能型全站儀(0.5″,1 mm+1 pp m)自動觀測,水平角及垂直角均觀測4測回,距離測量8測回。全站儀與PDA建立實時通訊,數據傳入PDA后立即進行近似坐標計算,并將數據初步對比,全部觀測完成后需要進行嚴密平差和坐標轉換。
本工程數據處理采用自由網平差結合坐標轉換完成。首先把監測網中各網點Z1~Z20同與其聯測的K1~K4一起進行自由網平差,這樣K1~K4點就有了兩套坐標:一套是自由網平差的坐標,另一套是它們在變形監測網坐標基準下的坐標。利用4個基準點,按最小二乘原理,可以求得兩套坐標系統的轉換參數,通過坐標轉換參數實現將監測網網點坐標轉換到假定的坐標基準下。
本搶險工程于8月2日開始,至8月24日加固工程完成后結束,轉入常規變形觀測,共觀測23期。其中8月2日至8月6日暴雨期間每天觀測2期;8月7日至8月14日L型構筑物支護工程已完成,每天觀測1期;8月15日~24日護坡加固期間每兩天觀測1期。由于數據量較大,本文僅列出裂縫最大處的Z1、Z2監測點觀測數據進行分析,見表4。

表4 Z1、Z2點平面位移及沉降觀測統計
表4結果表明:
1)Z1、Z2點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是因為Z1、Z2兩點分別位于同一橋墩的兩側。
2)Z1、Z2點在第8期(8月5日,19:00)發生突變,其中沿Y負方向變化尤其明顯,平均變化量為22.1 mm。經現場踏勘,8月5日中午完成了L型構筑物及橋墩的支護工作,對L型構筑物和橋墩有頂推施工。
3)Z1、Z2點在第8期至第32期之間無明顯變化。8月5日至8月24日間,主要支護工作完成,降雨結束,各點位趨于穩定。
其余各監測點變化趨勢與Z1、Z2基本一致,除第8期出現突變外,其余各期處于緩慢變化狀態;其中Z11~Z20共10個監測點整體變化相對較小,這是因為Z11~Z20布設在第2排橋墩上,距離L型構筑物較遠。
將應用CPⅢ技術得到的監測數據與裂縫觀測(使用游標卡尺測量)、L型擋墻沉降觀測(直接水準測量)對比,分析結果完全一致。
本文敘述了采用CPⅢ技術進行橋墩平面位移及沉降監測的點位布設、數據采集、變形分析等過程,通過對比布設在橋墩兩側的監測點各期觀測數據,分析橋墩的變形趨勢。經過綜合對比,應用CPⅢ技術得到的橋墩變形監測數據與裂縫觀測、L型擋墻沉降觀測的分析結果完全一致,并且觀測數據的變化情況與現場施工進程相符合,說明觀測數據可靠性強,能夠準確反映監測對象的形變。
在監測點呈帶狀有規律分布的情況下,使用CPⅢ技術具有操作方便、測量精度高等特點。隨著數據采集方式的多元化和數據處理軟件的日益完善,CPⅢ技術必然能夠在變形監測工程,尤其是搶險工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2006]189號客運專線鐵路無碴軌道工程測量技術暫行規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5-16.
[2] 李毛毛.無砟軌道CPⅢ控制網數據處理方法研究及其軟件的集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5:6-20.
[3] 周俊.CPⅢ自動化數據采集及數據處理[D].武漢:武漢大學,2009:7-9.
[4] 王鵬,劉成龍,楊希.無碴軌道CPⅢ自由設站邊角交會網平差概略坐標計算方法研究[J].鐵道勘察,2008(3):26-28.
[5] 張海鈴.基于TCA2003全站儀的自動變形監測系統的研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05.
[6] 賴祖龍,程新文,陳性義,等.CPⅢ測量數據處理系統開發若干關鍵技術研究[J].測繪科學,2008,33(S1):115-117.
[7] 姚宜斌.平面坐標系統相互轉換的一種簡便算法[J].測繪信息與工程,2001(1):1-3.
[8] 王旭華,趙德深,吳寅.邊角控制網兩類觀測值權的確定研究[J].測繪通報,2004(6):19-21.
[9]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平差學科組.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0]閆廣峰,高山.高速鐵路CPⅢ網平差起算點兼容性研究[J].測繪工程,2014,23(8):50-53.
[11]劉浩,劉國建.三角高程測量在高速公路控制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08,6(1):111-113.
[12]王知章,潘正風,劉冠蘭.三角高程測量在高鐵特大橋無碴軌道施工測量中的應用[J].工程勘察,2009(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