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趙振,劉娜
(遼寧大學,沈陽 110136)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要完成這一培養目標,道德教育是基礎。中國擁有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禮記 中庸》已記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笨梢妭鹘y文化中對于道德教育的內容仍是值得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當前,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對于傳統道德文化的缺失就使得一些非主流意識形態趁虛而入。因此,加強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建設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中已經體現了出來。例如“天人合一”思想?!疤烊撕弦弧彼枷肟隙巳伺c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目標。莊子提出“人與天一也。”。董仲舒說:“以類和之,天人一也。”?!疤烊酥H,合而為一?!薄吨芤状髠鳌氛f:“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朱熹說:“天即人, 人即天。人之始生, 得之于人也; 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1]可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闡述了天、人、地三者的和諧統一,肯定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以人為本思想的有效傳播,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得到提升,大學生主體的道德意識得到增強,中國先哲的人本道德對當代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時代,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與之相伴的卻是環境的嚴重污染,資源的枯竭這一系列生態危機要求我們重視生態環境。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道德教育刻不容緩。中國儒家思想包含著廣泛的生態道德教育思想。例如:“節用裕民”思想。“節用裕民”思想是荀子提出的,之后張居正將其進一步闡釋“天地生財,自有定數。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無節則乏?!?意思是說:“索取有節制,使用有節制,財富就會很充裕;反之,毫無節制地索取,財富就會匱乏。”[2]這符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有有節制的運用資源,才不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儒家的這種思想對于高校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提出了道德規范,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中對這些觀點也有所闡述。例如:
1.愛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提倡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優良品質?!对娊洝分芯吞岢觥百硪乖诠钡挠^點;《禮記》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西漢的賈誼在《治國策》中強調“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3]等都體現了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在主張個性化的今天,愛國仍然是當今高校學生不容忽視的主題,甚至愛國成為一種時尚,追逐古代的先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愛國的激情。
2.敬業。儒家的許多思想里含有敬業觀,“忠勤”構成了其敬業觀的核心內容,“忠”指的是對所從事事業的忠誠無私、崇敬熱愛,《論語》記載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忠經》“忠者,中也,至公無私?!敝祆涞摹敖弑M自己之心”“勤則不匾”(《左傳·宜公十二年》)。[4]其中都是闡述古人關于敬業的看法??梢?,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敬業已有明確的表述,聯系中國現代的實際,高校學生更應該認真領會敬業精神。
3.誠信。誠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抖Y記、大學》中提到:“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鳖佋谘孕袖洝恫粸椤分姓f:“世寧無德,不可有假德,有假德則世不復有德矣,此孔孟所以惡鄉原也”朱熹提出誠“須是表里鈴實,無一毫之偽,然后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明儒學案》中說:“凡為善,畏人非笑而止者只是為善之心未誠,若誠,自止不得?!盵5]古代對于誠信的要求如此之高,其中任何一種觀點都值得我們學習,在現代傳媒發達的今天,在匿名的網絡世界中能否做到誠信,需要主體自我誠信意識的提高,當誠信意識已經內化進我們的思想中,誠信行為自然而然就會外化為我們的行動。
4.友善。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中庸》中說“仁者,人也。”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的這種友善的思想能有效地幫助高校學生簡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在網絡媒體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淡化?!案纳迫藗冎g的關系,重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和友愛是我們今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而思想政治工作無疑起著重要作用。”[6]用中國古代優秀的仁愛觀點來解決現代人際關系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方向指南。
1.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首先,在快餐式閱讀習慣的影響下,大學生習慣被動的接受知識,主動對一種文化加以了解的積極性并不高。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獲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但是內容確是紛繁復雜的,其中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這就需要大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有選擇的吸收網絡信息內容。其次,近幾年,由于就業壓力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一些學校在開設課程時,多優先選擇社會需求大的、對就業有幫助的課程。對于傳統文化課程的選擇不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并沒有明確的加以規定和要求。
2.部分學生傳統道德意識淡薄。現在大學生多數是90后,這一代生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中,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征。尤其網絡的發展,促使全球形成網上“地球村”。這種現象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傳統的道德文化被淹沒在多種多樣的文化之中,大學生汲取傳統道德文化的時間和空間都在縮小使得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淡薄。
3.對傳統道德的認知與踐行脫節。很多學生對傳統道德有一定的認知,卻沒有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往往是認知與踐行完全脫節。例如《中庸》中說:“仁者,人也?!?,孔子說:“仁者,愛人”。[7]其中的仁愛思想大學生都了解,但是往往體現在行動上卻與之相悖。如坐公交車不讓座、對父母兄弟不友愛等現象時有發生。知與行不一致說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只有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真正做到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1.當代大學生的特有心理。首先,百年屈辱史造成的自卑心理使有些同學提到中國過去時,總是想起中國的屈辱史,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一概淹沒在歷史中。這種自卑心理造成主觀上的排斥,導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其次,崇洋媚外心理的影響。大學生中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國外的才是優秀的,認為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是落伍的,并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認識模糊,并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心理與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滯后有關,也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認識有關。
2.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的了解主要通過網絡、報刊、影視。在這些現代傳媒的影響下,多元文化也日益發展,這無疑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了學習空間,但是也給一些非主流意識以可乘之機。我們主張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多元并存與一元主導并存的情況,“思想道德領域的多元并存現象是一元主導的前提。它主要取決于經濟基礎,寓于深刻的階級階層利益之中。社會上有多少經濟所有制、有多少個階級階層,便有多少思想道德,而占主導地位的、起主導作用的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但是,在現代傳媒發達的今天,在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時期,大學生對于各種文化的了解還處于起步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一種文化的分析視角》一文中指出“大學生對于各種社會思潮的了解本無可厚非,但是,對各種思潮缺乏辨別力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從而導致對主流價值觀的消解?!?/p>
3、教育部門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式微。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教育部門迫于就業等一系列壓力,往往優先發展經濟、計算機等社會需求量大的學科,從而對傳統文化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教育部門的學科發展導向直接影響著高校課程的設置與大學生知識儲備的選擇。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需要教育部門體制的傾斜。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因為文化具有繼承性和現代性的特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長河中凝聚出來的精華,它具有很強烈的民族特色也具有深刻的內涵。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加強并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工程。
網絡的發展也使交往模式發生著改變。世界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在社會技術的發展上,我們已經達到了辯證轉變的關頭了,技術決不會限制我們的個性,卻會大大增加我們的選擇余地,也就是大大增加我們的自由。至于人們是否有準備足以應付在物質和精神產品大量增加的情況下進行選擇, 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因為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任憑選擇, 有時不但無補于個人獲得自由,反倒因為過于復雜、困難,代價太高,以致走向它的反面。簡言之,當選擇成了不勝選擇之時,自由也就淪為不甚自由了”。這種交往模式的轉變需要更加關注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
網絡社會是現實的寫照,網絡社會也離不開網絡道德。國家關于網絡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網絡本身的特點,例如隱蔽性、開放性等也使得傳統的一些道德范式難以在網絡社會中執行,這就需要網絡運用主體自覺的提高網絡道德感、自覺地提高網絡道德習慣,維護好網絡的文化環境。網絡文化環境的錯綜復雜,需要培養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要以批判的精神對待海量的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只是灌輸學生理念,更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學生面對網絡多元文化的交融、多樣的文化資源,面對多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各種觀念的匯集,以及網上無過濾的原始信息文化,培養他們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良好的網絡習慣,使他們恪守網絡道德,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已經成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自律基礎上才能他律,要增強網絡主體的自律和自覺,凈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環境。
慕課,簡稱“MOOC”,也稱“MOOCs”,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發端于過去的那種發布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舊的課程開發模式?!癕OOC 是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學習的開放教育學為基礎的。這些課程跟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高級人才。課程的范圍不僅覆蓋了廣泛的科技學科,比如數學、統計、計算機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也包括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慕課課程并不提供學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學位里。絕大多數課程都是免費的。Coursera 的部分課程提供收費服務“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購買。你也可以免費學習有這個服務的課程,并得到證書?!盵8]慕課的學習者在中國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其中學生占的比例較大。網上在線學習方式的發展,為弘揚傳統道德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對于慕課熱我們也應冷靜的思考,找到適合中國課程發展的教育方式。中國高校也在積極建設自己的慕課平臺,上海交通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名校共建中國“慕課”。同時,50多所地方大學也在打造自己的全國地方高校優課聯盟,無論是中國名校的“慕課”,還是中國地方高校的“優課”,都是符合中國自身特點的網上在線課堂教育。在網絡文化背景下,運用新興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優秀道德賦予時代的元素,使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獲取傳統道德文化的途徑更加的豐富多彩。
在網絡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應該充分利用微文化的影響,提高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首先,加強高校教師對微文化的認識。應用微文化弘揚傳統道德文化首要的要求是高校教師應當對微文化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利用它來進行對學生的教育。由于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微博、微信等通訊手段已不分時間、地點,時時刻刻都可以應用它來獲取知識,這無疑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前提就是教育者要對微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需要了解微文化的傳播途徑、傳播特點,接受群體的反應等等。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將傳統的教育方式通過微文化進行擴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提高微文化傳播者的素質。所謂微文化的素質,就是指適應微文化環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與學習精神;二是對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參與精神;三是網絡知識、技能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四是媒介素養和批判精神?!盵9]微文化的傳播速度較快,現實中發生的情況往往很快通過微文化進行傳播,這就需要教育者馬上做出反應并加以應對;再次,網絡的虛擬性并沒有在微文化環境下造成與社會現實的脫節,反而提高了大學生對傳統道德文化現代價值的探析。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教育者能夠與時俱進。技術的更新速度在網絡中是超乎想象的,與傳統的技術不同,網絡技術的更新是以秒來計算的。這就需要教育者時時刻刻保持學習的狀態,緊跟時代的發展,更新自己的技術水平。最后,微文化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斷地日新月異的,其中的網絡文化內容也是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狀態。面對微文化的高速傳播的特點,一定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良好的媒介素養。時刻堅定正確的三觀,保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為不良信息所左右,引導學生具有堅定的信念,學會快速分辨信息的能力,能夠在錯綜復雜的信息中高效的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掌握正確的方法,并且提高對負面信息的應對能力。
網絡的飛速發展,首先,要求教育者擁有正確的網絡意識,不能一提及網絡就只看到它的消極方面,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發展為弘揚傳統道德文化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教育手段,充分的認識到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主動占領網絡宣傳陣地,主動地開發網絡弘揚傳統道德文化的教學方法,并且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適應網絡的高速發展。其次,轉變工作方式,能夠利用網絡工具與學生交流。由于網絡中新鮮事物的更迭比較快,要跟上學生的運用網絡的步伐,運用新的通訊工具與大學生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再次,轉變工作思想。將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網絡的教育方式相結合,實現網上與網下相結合,顯性和隱形相結合的模式,帶動工作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轉變工作的思維、方式、提高網絡教育意識。[10]最后,要具有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能力。網絡中的信息紛繁復雜、多姿多彩。教育者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在海量信息中守護自己的信念,不被不良信息所蠱惑,不被負面信息所影響。另外,教育者要具備全球意識,網絡打破了區域的劃分,地球村在網絡上得以體現。要培養大學生的全球意識首先教育者要具備這樣的意識。網絡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碰撞而形成的獨特的網絡文化。因此必須進行國際化教育,要具有對不同價值觀的尊重和包容,對不同文化的吸收和接納。但同時更要加強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培養,要在弘揚傳統道德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多國文化,既要有廣闊的胸懷和開放的視野,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正確的價值導向,保持好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又要處理好民族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才能將教育者的思想融入到網絡文化之中,才能在動態的現代教育中實現弘揚傳統道德文化的有效功能。
[1]杜幫云.略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傳統美德的繼承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
[2]黃國波.從儒家生態觀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J].懷化學院學報.2009,28(10).
[3]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鄒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J].前沿,2012(14).
[5]謝曉娟.思想政治教育:一種文化的分析視角[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5).
[6]許艷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2001(4).
[7]百度百科.慕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9886.htm?fr=aladdin
[8]李莉.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9]李丹丹.現代傳媒視野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C]//高舉旗幟科學發展——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論文選集,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
[10]李丹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環境優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