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興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其治療時程短、效果好,在心理咨詢治療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文章就SFBT的基本理念進行介紹,并結合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咨詢實務,提出SFBT應用于高校心理咨詢的一些策略思考。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128(2015)04-0122-04
收稿日期:2014-08-09
作者簡介:岳瓊梅(1977-),女,四川成都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三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心理咨詢。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指以尋找問題解決方法為核心的一種短程的心理治療模式。SFBT自上個世紀80年代從美國興起以來,由于其治療過程簡潔、目標指向明確、不探究問題根源、解決問題快捷有效等特點, 在西方國家受到重視,在眾多咨詢治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出現于適應性和發展性問題領域,其中人際交往方面問題往往占據心理咨詢室來訪人員數量絕大多數。本文試圖通過回顧SFBT的基本理念以及運用SFBT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的咨詢實務,來思考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咨詢的SFBT策略。
一 SFBT基本理念
(一)從正向的意義出發,而不探究問題的根源
來訪者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咨詢任務是與之合作與溝通,“引發”其改變,而不是“制造”其改變。事出并非一定有因,許多問題發生的因果關系很難確定,與其去探求復雜的原因,不如直接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焦點解決法就是強調來訪者的正向力量、成功的經驗、可能性。SFBT的創始人之一Inn Berg Kim借太極八卦來說明,從白的部分(不出現問題的狀態)入手,使白的部分擴大,那么黑的部分(問題狀態)自然就會減少。
(二)“例外”以及“問題癥狀”都具有正向功能
“例外”指來訪者的問題沒有發生或嚴重程度較低、發生次數較少等較不被來訪者注意的特定情境。當來訪者深陷困境的時候,往往看不到這些例外而否定自己,咨詢要做的就是協助來訪者找出例外,看到問題解決的自身潛在能力和資源。同時,“問題癥狀”有時也存在有正向功能,本身就具有降低焦慮等防御功能,協助來訪者尋求更好的方法替代問題行為,又能保持原有行為的正向功能,是問題解決的重要關鍵。
(三)“滾雪球”效應
主張由小的變動拉動大的改變,看重小改變的價值,促進小改變的發生與持續,通過小改變“滾雪球”產生大改變。這就要求咨詢中,要給予來訪者積極的鼓勵、贊許。
(四)積極的正向引導,強調語言的魅力
焦點解決法以積極情緒或正向引導為主,不關注引發其困擾或心理問題的負性生活事件。因此,SFBT尤其強調語言的魅力,通過語言描繪一個充滿問題或沒有問題的生活情境,引發來訪者去尋求有意義的行動方式,去追求能描繪出的問題解決后的情境,從而實現咨詢目標。
二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心理咨詢實務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在于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大學生的主要活動都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進行中。在人的一生中,沒有哪個時期會像大學生那樣強烈地渴望被人理解與接受。但同時,高的期望因為缺乏人際知覺、交往技巧并沒有得到高的滿足,從而出現人際交往的種種適應問題。某學院的一次學生信息調查,其中一個題目是“在學校,你最渴望得到的幫助是什么”,選擇比例最高的是“解決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在心理咨詢中數量是最多的,同時它屬于一般適應問題,而且問題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較簡單明了,沒有太多深層的東西,因此發展性的、正向鼓勵性的SFBT咨詢模式正好適合他們。另外,大學生經過多年學習,擁有了較高水平的知識儲備,具備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也善于反省與深思,接收能力強,思想活躍,這將使SFBT運用于他們時更能得心應手。
(一)實務情境一
小普生活成長在山區,他的學業一直很出色,并且擔任班干部多年,家里父母對他是百依百順。離開家,來到大學,開始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從臨時指定的班干部到系學生會部長,他的“仕途”一帆風順,但人際關系卻很糟糕。
一進入咨詢室坐定,他就喋喋不休地抱怨:“我煩透了,宿舍里每個人好像都跟我對著干:大聲喧嘩,不講衛生,生活沒有規律——我忍受不了,不想見到那些人!”
咨詢師:聽上去,你讓我感覺到你在為你和宿舍同學的關系感到煩惱,是嗎?
小普:是的,煩透了,真想趕緊搬走。
咨詢師:你說你想搬走,那么你有沒有把握能肯定其他宿舍的同學是不是和你現在宿舍的同學有明顯不一樣,可以讓你感覺很好呢?
小普(思考):不能肯定,我想我現在大概只是一時氣話,想宣泄一下情緒吧。
咨詢師:適當的情緒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你選擇到咨詢室來,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我很高興。接下來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管你說什么我都會認真地聽。
小普: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接下來,小普講述了他與同學發生的種種沖突以及造成的結果。從中不難發現,小普長時間把學習和工作排滿了自己的全部日程,無暇跟同學們好好相處,相處基本都是在履行他的“干部”職責的時候。而沖突大多發生在他對同學們出于一種暴躁、批判反應的模式上。一開始,咨詢師并沒有指出這一點,而是在判斷小普的傾訴足夠多的時候,用“目標構架”式的問句結束他的傾吐。
咨詢師:聽你說了這么多的情況,我基本了解到了你的苦惱。剛才你在敘述中,同時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你想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或者說你想改變的是什么?
小普:我這樣常常為一些事和同學們起爭執,把關系弄的很緊張,一些學生工作也不好開展,這讓我很苦惱。我想我需要的是改變這種狀態的方法。
咨詢師:很好,這說明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那么,你好好回憶一下,在以前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哪怕是一次不發生爭執也能把問題解決好的情況?
小普回憶起了剛上大學那會兒,有一次宿舍文化衛生評比活動中,自己主動承擔了很多事務,結果宿舍獲得獎勵,大家都很開心,還買食物一起回來慶祝。還有一次,因為同學誤解了自己,但是自己壓制住了情緒爆發,而是耐心的解釋,最后那個同學還是有主動示好的表示。
咨詢師適時的向小普指出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小普在平時的繁忙的學習工作中可能忽略了這些,要想辦法重新用起來,并布置了作業,繼續回憶“例外”的經驗,并重新使用那些經驗。
在用焦點解決的辦法,讓小普回憶起了一些被忽略的“例外”經驗以后,并要求使用那些經驗。第一次咨詢過后,后面的三次咨詢就主要就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進行介紹,以及讓小普放下“干部”角色,體會重視自身有所缺乏的人際交往的良好品質,諸如“真誠、信任、克制、熱情”等。
通過追蹤反饋,這個案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畢業小普和宿舍同學改善了關系,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二)實務情境二:
小潔,女,21歲,大學一年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感到大學生活無比枯燥,對于學習提不上勁,覺得學習和生活沒有動力,對大多數事情喪失興趣,疏遠同學,盡量回避社交。思維遲緩,思考能力和注意力降低,很難正常進行學習。自我評價較低,覺得看不到自己的前途。食欲下降,失眠,早醒,醒來時頭痛,覺得生活是負擔,有自殺念頭。班主任提議她來咨詢。
走進咨詢室的她,身形瘦弱,眼神迷茫,精神狀態萎靡不振,給人“人見猶憐”的感覺。
咨詢師:小潔,你的班主任建議你來和我聊聊,你來了,我很高興。我想你的班主任肯定是很關心你的,你感受到了嗎?
小潔點點頭,又慢慢搖了搖頭,然后沉默,不置可否。(根據之前了解到的情況,以及她現在的狀態,決定不再深追她的沉默,而是做一些實務。)
咨詢師:那么,我們開始吧。先花一點時間做個小小的測試。測試題目答案沒有正確與否,只需要答復你的真實情況即可。
小潔比較配合的很快完成了SDS測試,標準分為58分,結果顯示小潔有輕度抑郁。
咨詢師:小潔,根據之前從班主任那里了解的情況,以及現在你的自測結果,可以初步判斷,你有輕度的抑郁,但是這種抑郁的狀態時間持續還不算太長,你的大學生活才剛剛開始,你又這么年輕,相信你一定有力量去戰勝抑郁。你愿意接受這個事實以及準備去改變嗎?
小潔點頭,表示贊同與愿意。
咨詢師:小潔,我很高興。你的悟性超出我的預料。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吧。關于抑郁,嚴重的需要藥物治療,輔之以心理咨詢。但是就你的情況來看,我認為還不到需要藥物治療的程度,通過心理咨詢以及你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如果確實感覺有困難,你也可以去醫院精神科確診尋求藥物治療。但是,目前來看沒有必要。不知道你的想法是怎樣的?
小潔:抑郁癥,我聽說過這個名詞,但所知不多。我同意您的意見,我一直情緒低落,精神狀態很不好,甚至影響到自己的正常學習、生活,我也不想這樣,希望您能幫助我。
咨詢師:你對自己的狀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很好。那么,我們的咨詢目標之一可以達成共識了,那就是:改變抑郁的精神狀態。除此以外,你還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呢?
小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抑郁,最近吃什么都覺得沒有胃口,感覺沒什么食欲,晚上睡覺也睡的不好,醒的也早,醒來還頭痛,覺得很累。
咨詢師:感覺你還需要改善的是一些生理癥狀:比如失眠給你帶來的困擾……
在第一次的咨詢中,通過觀察與之前了解的情況以及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試,初步確診,并以“目標架構式”提問,與來訪者基本確立了咨詢目標。結束之前,布置了相應的家庭作業:
咨詢師:每天將自己的情緒狀態打分,感覺最累、心情最沉悶的時候打10分,并記錄當天做了些什么;心情非常好,基本沒什么困擾的情況記0分,也記錄下這天做了些什么。如此0-10分的記錄,堅持每天都做,到下次來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分析評估你的記錄,這個分析評估報告或許能成為一劑“良藥”。
咨詢師布置的作業,對來訪者而言就是解決方案。在后面的咨詢中,咨詢師盡可能多的引導來訪者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鼓勵其多用這些有效的方法,因為這是來訪者曾經做到過的,而且也是今后最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曾經說過:人類心理問題都是人際關系失調所致。在這個抑郁案例中,通過來訪者的情感宣泄,咨詢師不難發現:正是來訪者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和個性導致她與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人際疏離狀態,從而表現出情感的貧乏、情緒的低落。來訪者內心深處其實是渴望得到親人以及周圍人的關心和更多的溝通與理解,但咨詢師并沒引導她去深究癥狀原因,而是引導出她的正向欲求,并讓她用正確的方法去實現。
通過六次的咨詢,把咨詢室內的對話與現實生活相連接式的咨詢,持續兩個月后,結束了咨詢。據班主任反映,該生變化很大,路上偶遇,該生也熱情招呼,精神面貌大不一樣。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解決:SFBT策略
(一)幾種SFBT策略
1. 正向架構策略。正向架構是焦點解決法的核心,只有尋找建立起正向架構,來訪者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正向架構的途徑一般有三種:第一,從來訪者的“癥狀”出發,談論來訪者來咨詢的目的,澄清他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改變什么”,然后雙方共同達成一致的目標。第二,從“例外”出發,進行“例外架構”。SFBT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就是尋找“例外”,借由“例外”的經驗幫助解決問題。對于來訪者來說,不可能時刻處于問題情境中,總會有不發生的時候,這就是“例外”。現實中,有的來訪者自我效能感較低,沒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自信,被動依賴于咨詢師;還有的來訪者本身經歷痛苦很多,讓他回憶正面“例外”的經歷也有一定困難。這些都需要咨詢師靈活、耐心、具有智慧的去啟發來訪者。第三,用“假設”引導來訪者培養自己建構解決問題的“假設解決架構”。當來訪者很難運用“例外架構”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時,就可以使用該策略。
2. 提問策略。提問幾乎是所有咨詢都要用到的技術,在SFBT中,尤其要用到的是以下一些提問方式:
第一,“目標架構”式提問,例如“你來這里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幫助”。這樣就迅速將問題導入思考層面,避免來訪者滔滔不絕的抱怨,大大節省了咨詢的時間。但是這也可能對很需要情感交流的來訪者造成一些問題,來訪者情感得不到宣泄,會因此產生阻抗,從而影響了信任關系的建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以下語言:“你能來到這里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我很高興,接下來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管你說什么我都會全神貫注地聽。” 這樣給到來訪者一定緩沖,根據經驗判斷已有足夠多的傾吐之后,再使用“目標架構式”問句“你想解決什么問題”、“你想改變什么”來讓來訪者適可而止。
第二、“假設架構”式提問。如SFBT常用的“奇跡式”、“水晶球”、“擬人化”、“結局式”提問等等。
3. 量尺策略。用于來訪者自評的測量工具,主觀評定自己的狀態,量尺上0-10分的意義是低分癥狀少、輕,高分代表癥狀多、重,分數的變化,可以表示狀態的變化。前面第二個實務情境中,此種策略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一般化策略。是將問題普遍化、廣泛化,其目的是使來訪者認識到他的問題可能是大多數同類人都存在或經歷過,從而緩解其緊張的情緒,減少壓力。這種策略與合理情緒療法中的改變來訪者主觀推斷等不良認知有想通的地方。
5. 鼓勵、贊許、共情、角色扮演等策略。除了SFBT較具特色的一些策略以外,來自于其他咨詢理論的這些咨詢技術在SFBT中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用得好將會事半功倍。
(二)SFBT策略的局限性
結合咨詢實務,我們發現,SFBT策略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如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咨詢能取得較為顯著成績的關鍵往往跟來訪者的主動性程度息息相關,來訪者希望改變的主觀意愿越大,那么咨詢的效果就越好。
第二,咨詢中,結合其他心理咨詢理論諸如認知行為療法、動機面詢技術等一起使用,效果也更好,解決問題也比較徹底。
第三,在短期咨詢中,藝術的指導技術也會決定咨詢的成敗,指導在各種短程咨詢中,包括焦點解決方法、認知行為療法、動機面詢等,都占據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又不同于政治思想式指導,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第四,SFBT在解決大學生人際適應、發展性等一般適應問題上效果顯著,但在面對一些深層次心理問題,諸如人格問題、神經癥性問題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第五,面對大學生中一些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應整合同學、師長、家長等各方面力量來共同支持解決,這無疑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現實情況對高校咨詢師而言,做到這一點會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