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衣加馬力·衣馬木,靳 玲,吳 玲,馮 蕾
生活行為方式對維吾爾族老年抑郁癥的影響
阿衣加馬力·衣馬木,靳 玲,吳 玲,馮 蕾
[目的]探討生活行為方式對維吾爾族老年抑郁癥的影響。[方法]采用老年精神狀況量表(GMS)對新疆1 329名維吾爾族老年人進行測試,并使用與GMS相配套的計算機診斷系統作為診斷工具。[結果]結果顯示農村維吾爾族老年抑郁癥病人明顯高于城市;集體旅游、社區活動、打牌、打麻將、下棋、散步等生活方式有利于維吾爾族老年人身心健康(P<0.05);維吾爾族老年人禁煙限酒、喜愛歌舞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抑郁癥的發生(P<0.05)。[結論]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生與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應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實施干預,提高維吾爾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老年抑郁癥的發生。
維吾爾族;老年人;生活方式;抑郁癥;相關性
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癥狀的精神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隨著社會進步,老年醫療保健和精神衛生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老年期抑郁癥狀是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和自殺的促發因素,不但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和社會保障系統帶來沉重負擔[1]。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維吾爾族占一半人口,全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240.48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0.98%,其中少數民族老年人口有123.75萬人,占老年人口的58.2%,而針對維吾爾族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較少。新疆維吾爾族老齡化具有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2],少數民族老齡人口數量高于漢族老齡人口,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3]。安徽某城鄉結合部的調查結果為城市社區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為3.59%;農村社區患病率為6.15%;上海市老年抑郁癥患病率為3.7%。為了解維吾爾族老年人患病情況和心理狀態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采用隨機分層抽樣對社區維吾爾族老年人進行入戶調查,了解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的分布情況并探討其影響因素,為新疆社區護理工作提供政策指導,從而促進新疆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1.1 研究對象 新疆維吾爾族人群多聚居集中在南疆、東疆以及北疆地區,在以上地區各選取一個城鄉進行抽樣,抽取南疆和田市及洛浦縣以及哈密市回城鄉、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烏魯木齊縣作為抽樣地區,在以上地區整群抽取1個社區,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采用入戶調查的方式,共獲得2 033名維吾爾族老年人人口學資料,排除流動人口,年齡虛報等因素,實際符合調查條件的老年人共計1 455人,去除無效問卷126份,共有1 329份有效問卷納入分析,有效率達91.34%。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專為老年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的老年精神狀況量表(GMS)[4,5]作為主要調查工具,經過翻譯的維吾爾族文字量表經過前期的準備與驗證,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新疆維吾爾族老年人群中作為診斷工具使用。
1.2.2 診斷工具 使用與GMS相配套的計算機診斷系統作為診斷工具,該系統可用于老年人抑郁癥的診斷及篩選。將GMS調查表中的信息輸入到AGECAT計算機診斷系統中,該軟件可以自動給出診斷的結果,報告結果分為5個等級,0表示被試完全正常,1級、2級表示亞病例(可疑病例)。3級、4級則認為是病例。
1.2.3 調查方法 課題組調查員均為精通維吾爾語和漢語的醫護人員,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并通過考核后開展調查。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城市與農村維吾爾老年人抑郁癥發生率比較(見表1)

表1 城市與農村維吾爾老年人抑郁癥發生率的比較
2.2 城市與農村維吾爾族老年人在生活方式的比較(見表2)

表2 城市與農村維吾爾族老年人在生活方式的比較(n=1 329) 人(%)
2.3 生活行為方式對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的影響(見表3)

表3 生活行為方式對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的影響 人(%)
農村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城市,這可能與農村和城市生活方式有關;農村地理位置偏遠,生活及信息條件相對較差,業余文化生活少,加之維吾爾族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有諸多限制。相對城市生活比較開放,社會支持、經濟收入高,業余生活種類多。 維吾爾族老年人較少參加打牌、旅游等娛樂活動,尤其以農村老年人明顯。城市的老年人有較多的機會參加集體旅游等社會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增加與自然、社會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機會。農村老年人因交通、地域、生活設施等影響,生活空間相對狹小。本研究結果顯示,農村老年人與城市老年人比較,在體育鍛煉、集體旅游、社區活動、打牌、打麻將等生活方式上存在差異。
維吾爾族老年人生活方式中集體旅游、社區活動、打牌、打麻將、下棋、散步等因素與維吾爾族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農村老年人生活空間相對狹小,常有空虛、無聊、孤獨、寂寞之感,豐富社區活動可幫助農村老人培養多種興趣愛好,轉移老人注意力。打牌、打麻將、下棋有助于開發智力,可以鍛煉反應能力和記憶力,強化手腦協調度,促進腦部鍛煉,延緩衰老。 散步可以使大腦皮質的興奮、抑制和調節過程得到改善,從而收到消除疲勞、放松、鎮靜、清醒頭腦的效果,散步時肺的通氣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以上,從而有利于呼吸系統功能的改善,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同時也可降低抑郁癥的發病率。因此,維吾爾族農村老年人應當多參加類似活動,社區及衛生保障部門應該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社區支持,以促進他們心身健康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集體旅游、社區活動、打牌、打麻將、下棋、散步等生活方式有利于維吾爾族老年人身心健康。郭艷萍等[10]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進行智力競技休閑干預對促進認知功能恢復、改善情緒、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簡短智能測驗(MMSE)、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的改善呈現增加的趨勢,而無干預的老年對照組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指標均有退步。運動療法則是通過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體能、增強抵抗力、增強動態能力及獨立性,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本研究結果顯示,維吾爾族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與抑郁癥的發生密切相關,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抑郁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文體和社交活動,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對于老年人調解心理狀態和保持心理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6]。胡志等[7]指出,興趣愛好越多,抑郁癥的患病率越低。馬歲歲等[8,9]研究發現,廣泛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抑郁情緒的發生率。說明興趣愛好與老年人抑郁癥有著密切關系。在綜合防治抑郁癥時,除了控制其生物病因外,還應注意積極推廣培養集體旅游、社區活動、打牌、打麻將、下棋、散步等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將起到預防和控制抑郁癥的發生和促進康復的作用,在今后的預防保健工作中,應有針對性地根據這些特點,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相應指導。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3.
[2] 趙淑紅,王茹.關于新疆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考[J].科學論壇,2009,5:191.
[3] 馬穎,秦俠,陳任,等.城鄉社區老年期抑郁癥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519-521.
[4] 劉津,李淑然.老年精神狀況量表(GMS)及其計算機診斷系統(AGECAT)[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1):19-21.
[5] 秦俠,胡志,徐曉超,等.GMS量表自動診斷系統AGECAT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4):38-39.
[6] 李德明,陳天勇,李貴蕓.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7):405-407.
[7] 胡志,秦俠,徐曉超,等.老年人生活事件、興趣、生活能力與老年抑郁癥患病率[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4):27-29.
[8] 馬歲歲.安徽省某農村社區老年抑郁癥發病率、影響因素及相關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7:1.
[9] 王俊生,趙繼光,王建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老年期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0):697-698.
[10] 郭艷萍,陳建新.護理干預對輕度認知功能損害老年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69-171.
(本文編輯孫玉梅)
辭書著錄格式
[標引項順序號] 編者.辭書名[文獻類型標志].版本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次.
如:[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1979年版[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79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M].2002年增補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506. [3] 郭強,陳興民,張立漢.災害大百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170-1173.
Influence of life behavior style on uighurs elderly depression in Uyghur nationality
Ayijiamali Yimamu,Jin Ling,Wu Ling,etal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 830001 Chin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26212。
阿衣加馬力·衣馬木,專科,單位:8300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靳玲、吳玲單位:8300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馮蕾單位:8300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交通分院。
R473.74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5.10.030
1009-6493(2015)04A-1244-03
2014-10-02;
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