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利娟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
土地政策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
□文/劉利娟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
[提要]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歷史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經濟轉型,土地制度的變革或調整都發揮著重大的影響。本文就土地政策調整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進行探討,并對如何制定和實施土地政策給出相應的建議。
土地政策;經濟發展方式;影響研究;對策探討
收錄日期:2015年9月7日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大部分土地被封建地主所持有,農民只占小部分土地,這種小農經濟模式最終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民族革命時期,共產黨在革命區實行“打土豪、分土地”的土地政策,農民自己做了土地的主人,農民積極性高漲,推動了農業的高速發展,為新民族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進行土地改革后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改革開放初期,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統一經營的同時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農戶可以做出獨立的經營決策,農民積極性高漲,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農村的發展帶動生產資料和技術的進步,為城市改革提供了經驗,促進城市改革的成功,加速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可以看出,土地政策的調整會對經濟、政治、文化習俗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一)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從人類發展歷史看,人類首先從事的是農業生產,農業的不斷發展促進生產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大量農具的使用減少勞動力投入,產生了勞動力剩余,這些剩余的勞動力為了生存,進而帶動第二產業發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加速了第三產業的出現和發展。經濟學家威爾·羅杰斯說過,“土地是一宗好投資,因為人們再也不可能將他多增加一點。”從長遠發展來看,人類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人們對物質精神文明的需求是不斷上升的,但土地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合理的開發分配土地資源,因此土地政策的變動會對第一、二、三產業產生重要的影響。
以新中國第一次土地改革為例:改革前,農民溫飽難以解決,農村經濟凋敝,農民對精神的需求幾乎沒有,鄉村文化也不斷沒落。土地改革后,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并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土地和生產資料等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農民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不斷上升,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較1949年增長了28%,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均超過歷史最高記錄,許多地方開始興修水利、添置農具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一時期,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等條件得到改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同時,農村劇團大量出現,電影下鄉等活動也不斷涌現,廣大農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帶動了文化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出土地政策對產業結構的變動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在進行土地政策調整時我們要把握三者的均衡,實現三者之間的最優轉化,實現三次產業的高端化,讓產業結構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的發展,同時能促進新產業和高端產業的出現。
(二)對城鄉結構的影響。城市經濟以工商業為主,而農村經濟則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使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水平遠高于農村,這就導致了城鄉的二元結構。要縮小城鄉差距就要發展農村經濟,而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的就是土地。如何分配好土地資源,使其促進農村收入的提高就取決于實施什么樣的土地制度。好的土地制度能為農民帶來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發展農村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
以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土地利用為例:根據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資料顯示,1996年我國農業用地65,920.1萬公頃,其中耕地13,003.9萬公頃,比1980年減少415.9萬公頃,另一方面建設用地增加1,254萬公頃,增幅高達75%。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改變原有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使得土地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并讓商品和工業在農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縮短了農村轉向城市的時間和空間,加速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因此,要調整城鄉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握好土地體制改革和政策的調整。要充分發揮土地政策合理分配土地資源的作用,運用合理的資源分配帶動三次產業的均衡,促進城市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兩者間的協調發展。
(三)對區域的影響。土地政策不僅影響產業布局還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土地政策都是為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首先,土地政策對產業布局的影響體現在經五級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適應于當前社會發展的對產業布局進行宏觀調控的指導。例如,“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目標之一是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國馬上就加快構建以東北平原、長江流域、黃淮海平原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戰略格局。同時同步實施了城市戰略格局,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另外,土地政策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土地規劃、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供應實現的。土地規劃應結合當地區域特色,制定最適合當地發展的方案。現存的土地政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新的土地規劃,根據新的規劃進行經濟區域的布局,必然影響產業結構的重新布局。土地用途的管制可以打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指導正確利用土地的方式,實現產業格局的優化分配,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土地的供應,在實行土地規劃和管制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當地的特色,根據土地供應類型,合理的規劃。因為不同的土地政策會對區域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
(四)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影響。一方面土地政策對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社會的穩定對經濟的增長又具有推動作用。適應當前社會發展不損害人民利益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社會穩定,能帶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優良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土地政策不僅會引發嚴重的社會混亂和經濟衰退,甚至危害到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大量生產要素的投入,土地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威廉·配第說過“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資源下只能依靠土地政策來實現土地要素利益最大化。所以,符合社會發展的土地政策能帶動經濟的高速有效發展,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五)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符合當地土地特色,能科學利用土地的政策保護環境,使得環境質量改變,提高土地利用的質量。盲目的實施土地政策,會導致環境變差,土地利用效率變低,不利于當地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土地政策是否能因地制宜,對環境有重大的影響。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土地政策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很大的影響,能通過對土地政策的調整影響產業的結構和區域產業的布局,使得經濟發生改變,調整城鄉結構,促進經濟的增長。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土地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呢,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土地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當前經濟的形式,了解當前產業結構的格局,并結合地方特色調節產業結構,讓三次產業得到均衡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二,土地政策的制定要注重環境質量的保護,合理地開發土地資源。要因地制宜地實施土地政策,科學地使用土地,使其效益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第三,實行土地制度與管理體制的改革,強化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首先,明確土地產權,使其在發揮作用的時候能達到公平平等,這有利于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其次,實行管理經營分離,經營權的分離能激發土地資源潛在的特點,更大地發揮土地政策的作用,實現經濟方式的轉變。
第四,實行和制定土地政策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土地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要加快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土地利用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的轉變,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守英,周飛舟,邵挺.土地制度改革與轉變發展方式[M].中國發展,2012.
[2]王瑞芳.土地制度變動與中國鄉村社會變革[M].社會科學文獻,2006.
[3]馬剛.土地政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M].經濟科學,2012.
F32
A